“申遗狂魔”韩国,是我们误会它了吗
韩国,作为亚洲著名的“申遗狂魔”,又准备出手了。这次它把目光投向了——书院,还是“儒家书院”。
消息一出,立刻在国内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其中大多是不忿和嘲讽的声音。
网友愤怒的理由似乎是明摆着的:不仅儒家发源于中国,书院文化也是起源于中国,韩国书院比中国晚几百年才出现,居然想抢先得到世界的认可。这种行为,不是贪慕虚荣、捏造历史,就是针对中国,寻衅挑事。照这么下去,是不是连孔子都要变成韩国人了?
戏谑也好,较真也罢。中韩之间的文化“口水仗”,成了近年来频发的话题。从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至今,韩国人因“申遗”搞出来的动静着实不小。
而每一次的纷争,其中最让中国网友们关心的问题是,面对一些原产地在中国的文化遗产,韩国人到底有没有资格“申遗”?
其实这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就解释的很明白了,其中规定:凡是该公约的缔约国,都有将其领土上的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权利。
也就是说,如果韩国人在符合国际一般规则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程序的情况下,将自认为能够代表本国历史文化特色的风俗习惯、工具技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韩国作为缔约国享有的正常权利,他人无权干涉。
▲在书院体验儒家文化的成年人。
对此,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也出来为韩国人解释,“申遗”不等于商标注册。一个国家申请了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等于拥有了该项目的所有权。
举例来说,即使儒家书院源发地在中国,但由于儒学这种文化遗产,是活态的、变化的,在中国传承了2000多年,在周边地区也绵延甚久。在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等国家,至今都以活态的形式流传,包括儒学、雕版印刷、汉字、节庆日在内的许多文化遗产,都属于同源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亚文化圈内的各国,有权利对各自境内的遗产项目单独申报。
也就是说,不仅仅是韩国,以后打着孔儒名义申遗的国家可能越来越多……
话说回来,实际上韩国此次的举动,并非是要霸占“儒学”或“孔子”,他们要“申遗”的是其境内代表韩国儒学发展的九座儒家书院。
韩国有关人士表示,这9座儒家书院始建于朝鲜王朝时期(1392~1910年),很好地保存了朝鲜王朝时代儒学私塾原貌,见证了韩国“性理学”的发展。书院与周边景观和谐,展现出特有的建筑样貌和格局空间。韩国文化遗产厅官员表示,再次将儒家书院“申遗”前,已要求地方完善相关制度,保护各地书院独特的文化特质。
自从新罗(公元前57~935年)初期,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几经发展和变化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绍修书院文成公庙。
人们认为,几个世纪以来,儒学是韩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孔子被尊为“万师之表”,每年农历的二月和八月,韩国人都在文庙举行“释奠大祭”。1960年以来,韩国为传承儒学,正式把儒家伦理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要求学生从小就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全盛时有700多个儒学书院开设了儒家文化的课程。
▲身着传统服装的韩国儿童正在上文化礼仪课。供图/CFP
官学方面,成均馆大学以儒家思想建校,以“仁、义、礼、智”为校训,一年两季进行祭祀孔子活动,其仪式之完整,态度之虔诚,远超中国。儒学在首尔大学、高丽大学等著名高校里也非常兴盛,儒教学会、儒教文化研究所等机构也非常活跃。
▲陶山书院内景。
而私学展现了更大的影响力,以绍修书院为代表的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几百所乡校和书院,每年寒暑假都会为中小学生开课,传授“忠、孝、仁、爱”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学生们被要求身着传统韩服上课,书写汉字,体验传统游戏和传统音乐,还体会茶道、行礼、饮食礼节等生活礼节。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校经年累月不计成本地去教授的,正是曾经弃之如敝屣,视为“没有GDP价值”的传统伦理。深入骨髓的儒家文化,使得韩国变成了一个难得的“中西兼具”的现代国家。当儒家文化和儒家书院在其源生地的中国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文化符号和摆设的时候,韩国人却将儒学书院融入当代生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让它遍及全国,深入乡野,使其得到了相对完整的保留和发展。
▲韩国学生参加首尔举行的“儒林道德复兴大会”。供图/CFP
如此看来,绍修书院等9座儒家书院申请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国家名片”推广,从来不是无事生非,而是情有可缘了,因为“申遗”成功之后,儒学和书院都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虽然此“儒家”非彼“儒家”,但追溯起来,也是源自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本文部分摘自《近些年引发争议的韩国“申遗”》, 撰文/刘荣(本刊记者),原文刊载于《世界遗产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