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惠能大师如何完成人生的逆袭
从一个不识字的樵夫,到佛教历史上的一代祖师,惠能大师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逆袭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
一场对答,初显智慧
在求法之前,惠能本是一个一字不识的樵夫。一天惠能在送柴途中听到有人口诵《金刚经》,一闻经语,心有所悟,决心前往黄梅礼佛求法。他安置好母亲,历经三十余日,终于来到黄梅礼拜五祖,跟五祖进行了一场充满智慧的对答。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 '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獦獠 gě ?liáo,意为打渔砍柴的夷蛮)
惠能的回答,直契佛法的核心,佛法讲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惠能虽一字不识,对佛法却有着非凡的根性。
在这次问答中初显智慧,这也让他受到五祖的重视,安排他到后院碓房劈柴舂米,在日常俗事中修行,为后来的“顿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首禅偈,见性成佛
惠能能够得五祖传法,继承祖衣,成为禅宗六祖,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一首偈子。在黄梅五祖寺,惠能勤勤恳恳舂了八个月的米后,五祖弘忍大师集合门人,让大家依据各自的修行体会,各作一首禅偈,以此来确定禅宗衣钵继承人。
在寺院里德高望重,呼声最高的教授师神秀禅师,在众人的期盼下作了一首: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五祖令人诵读此偈,说依此修行可免堕恶道,有大利益,但对于神秀禅师,五祖嘱咐: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令他再作一首新偈子。
还未出家受戒的惠能,听到有人在诵念神秀的偈子,觉得神秀的偈语,虽然也有利于修行,但还未能契悟佛意,领悟心性空寂的道理。于是也作偈一首,请人代为书写在墙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的偈语肯定自己身心的存在,认为只要不断修行,就能达到觉悟成佛。而惠能的偈子,认为自己的身、心,以及万事万物都是空幻不实的,只有人人都具有的佛性,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最终,惠能凭借这首禅偈,凭借自己对佛法洞彻的理解,赢得了五祖的赏识,得以继承衣钵和法脉。
一次点拨,了悟自性
在惠能写下偈子的第二日,五祖悄悄来到碓坊,见惠能仍如往常一样在舂米,便问:“米舂熟了吗?”
惠能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暗喻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只待师父的点拨。,惠能心领神会,当夜三更来见五祖,五祖当即为他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惠能言下大悟对五祖说了五句话: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五句话肯定了自性的重要,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五祖知道惠能已经了悟了本心自性,当即授予衣钵,赠他一首偈子: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并渡他过江,嘱咐其此去一路向南,不要急于出来弘法,以免遭人迫害。
一句禅语,折服众僧
惠能得法后,遵循五祖教诲南归隐遁,躲避于猎人队伍中,遇适宜时机潜移默化演说佛法。
隐身十余年后,惠能见因缘成熟,决定出山弘法。当他来到广州法性寺时,正值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时有微风吹动经幡,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惠能即说: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一句话折服了在场的僧众,印宗法师觉得惠能非平凡之辈,便请他到禅堂探问深义。惠能即拿出衣钵,表明自己传承人的身份,印宗法师便为惠能剃度,并拜惠能为师。
一具肉身,千年不坏
从此,惠能便在岭南一代弘法,大倡顿悟法门,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逐渐成为佛教禅宗的正系。六祖惠能一生说法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
唐先天二年,即将入灭的惠能大师,回到自己的家乡广东新洲,在新洲大国恩寺打坐入定,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吾行矣”,坐化圆寂,留下金刚不坏的肉身。
后来真身从新洲迎回曹溪宝林寺,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韶关南华禅寺。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广东气候炎热,环境潮湿,六祖惠能的真身却依旧端坐不坏,供后人瞻仰。
一部经典,流传后世
在佛教中,只有佛的言说才称为“经”,但《六祖坛经》是唯一的例外,可见这部经典在佛教中的地位。《六祖坛经》是一部由其弟子法海等禅师,以惠能大师讲经为核心,依据其言行开示汇集而成的,是佛教唯一一本中国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
《六祖坛经》可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是在大梵寺,介绍自己得法传法的事迹,并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第二部分介绍六祖惠能回曹溪山后,传授“无相戒”;第三部分是六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
《六祖坛经》的中心主张是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内容丰富,文字通俗,以深入人心的方式,阐述人人皆有佛性,即心即佛,顿悟成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