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退休,如何落实

01-04 生活常识 投稿:bones骨
院士退休,如何落实



全文共4016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此后各部门一直在推动。2015年,发文,将最后执行期限定在2017年12月31日。


可以说,“院士”从诞生之日起,就按照国家规定被暂缓退休。


“影响还是在的,可以坐在旁边帮帮年轻人。你老占着位置,人家老上不去,顾忌这顾忌那。”王占国支持让院士退休,认为这对培养年轻人有好处。


马洪琪言辞恳切:“14亿人口中院士太少了,中国高端人才稀缺,怎样发挥好70-80岁院士的潜力,继续为国效力,是人才管理部门应该研究的问题。”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文 | 南方周末记者 谭畅 

南方周末实习生 阚纯裕


“从有要求院士退休的消息开始,我们就启动了调研。”2017年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工作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这位人士也含蓄地提及了四年前的那场舆论风波,2013年11月,伴随着新闻媒体对“中国唯一获准退休院士”秦伯益的轮番报道,人们猛然发现,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没有退休机制,即便自己想退,所在单位也难批准。


当时,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提出了“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一年以后,于2015年2月下发了一份文件,进一步明确“院士年满70岁退休”。


文件还给了两年缓冲期:“目前已超过70周岁和2017年12月31日前将年满70周岁的院士,确因工作需要可延缓到2017年12月31日前办理退休手续。”


眼下改革任务的时间点已过,但“院士退休”尚未启动。


“还在内部征求意见,所有细节都没敲定。”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工作局那位工作人员说,在院士退休实施办法正式出台前,两百多名工作关系在中科院的70岁以上的院士还不会统一办理退休手续。


事关一千六百多名两院院士的退休政策究竟如何落实?2018年1月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部门回复南方周末记者说,已了解到相关情况,关于院士退休的政策,正在做相关研究。专家指出,院士退休制度需待相关配套政策确定后实施。


1

“暂缓离退休”

中科院现有八百多名院士,其中四百多人年过70岁,除了工作关系在中科院的两百多人,还有约半数工作关系在高校、部队或其他科研机构。


与中科院不同,中国工程院不设实体研究机构,所有院士的工作关系都保留在原单位。“退不退休全看院士们所在单位怎么把握,我们只起一个协调作用。”中国工程院政策研究处处长黎青山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但拥有院士的各单位仍在观望。


“国家让执行到哪一步,我们就执行到哪一步。”清华大学负责这项工作的教师称。


九十高龄的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至今也没听到明确消息。2017年12月26日,南方周末记者拨通潘际銮的电话,他关切地反问:“你了解清楚没?学校打算安排我什么时候退休?”


“反正2017年底还没有院士退休,我们80岁的院士都还是在职待遇。”北京大学医学部有10位院士年过70岁,其离退休工作处工作人员丁磊听说过“是有这么一个政策”,但还没接到执行的通知。


丁磊有些不理解,为什么非要催着院士们退休。“院士做的都是研究性工作,带教学、做实验,这些对体力要求不是很高,对经验要求高。”


对于社会上那次呼吁院士退休,长期给中国工程院一位原常务副院长担任助手的何庆(化名)记忆犹新。当时他就有一个疑问——当上院士就不退休的惯例是从何时开始的?


“院士”作为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是一项终身荣誉,正式出现于1994年。当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批准其成员的称谓是“院士”,同时中科院的学部委员也改称“院士”。


可以说,“院士”从诞生之日起,就按照国家规定被暂缓退休。


1983年,发布《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明确副教授、教授级别高级专家的退休年龄可分别延长到65周岁和70周岁,对于学术造诣高深、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杰出高级专家,则“经批准,可以暂缓离休退休,继续从事研究或著述工作”。


“当时是有这个社会氛围的。”何庆说,1980年代的人们普遍希望老专家们能晚一点退,在岗位上为国家多做贡献。


1991年,再次发文,表示为了简化审批程序,此后对杰出高级专家暂缓离退休的审批授权人事部办理,不再报批准。


之后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国家对于“杰出高级专家暂缓离退休”再无规定。于是,两院院士在各自单位“暂缓离退休”被执行成了“一直不退休”。


2

“影响力还是在的”

2010年以后,人们对于“院士”的看法发生了一些变化。评上院士获巨额奖励,地方高薪招揽院士,院士数量直接影响课题资源……类似的新闻层出不穷。


“浮躁情绪翻来覆去上升,最后因为一篇(院士评选黑幕)报道引发轩然大波。社会上人们就问,院士为什么可以不退休啊?”何庆说。


“中国唯一获准退休院士”的秦伯益一时成了媒体竞相报道的主角。秦伯益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退休前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2005年,在他一再坚持下,时年73岁的他由特批退休。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北京林业大学前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求退休而不得。据2013年的媒体报道,当时已年满80岁的沈国舫向学校表达了退休的意思,没想到学校不肯放人。“他们说你怎么能退休呢,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沈国舫对媒体说。


“他对我很羡慕,但说做不到,领导都挽留。”2017年12月5日,秦伯益对南方周末记者笑称,“(难道)我,领导不挽留吗?”


在秦伯益看来,院士退休难,也难在有些院士退休的心意不够坚决。直到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这句话是决定性的。”秦伯益说。


2015年初,进一步明确,将院士退休的执行期限定在2017年12月31日。


有了政策后,愿意退休的院士不在少数。“都70岁了还不退啊,该退就退嘛,(退了)责任就减少了,轻松一点,你不可能跟年轻人一样了。”7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之前国家没规定,他也没有主动向单位提出退休的要求。但国家规定出来后,他感觉自己应该退休了:“好多单位希望院士不退休,那不可能。(院士)继续干活,压力很大的。一代人的任务完成了,就让下一代人来吧。”


今年80岁的王占国院士,倒不担心没有在职院士会耽误所在单位的发展。他说退休了仍然是院士,可以继续挂名为研究所争取课题项目。


“影响还是在的,可以坐在旁边帮帮年轻人。你老占着位置,人家老上不去,顾忌这顾忌那。”王占国支持让院士退休,认为这对培养年轻人有好处。


这一点,秦伯益也很认同。


坚持要退休的那一年,秦伯益第一步先向单位打报告,卸下了兼任的16个社会职务,建议统统由年轻人担任。“年轻人都高兴得不得了。”退休后的12年里,军事医学领域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年轻人还是会去请教他。


“我看有的老同志心里是很苦,觉得一生就是做科学研究的,怕退休以后没事干。我不是,我还有很多自己的兴趣,退休是个解脱。”秦伯益说现在有了大量属于自己的时间,花了十年在全国漫游,写游记,写政论散文。


他在书房里挂了一幅字:“花间坐消无事福,灯下补写未完书”,正是他退休生活的写照。


3

退休的障碍

不过据秦伯益观察,也有许多年过古稀的院士一边说“让我退就退吧”,一边也在观察,下一步会怎么办。


“如果单位通知我办我就办。”中科院一位78岁的院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可能领导或大多数科研人员觉得,这些人仍然是学术带头人,还可以做很多工作。”


这位院士表示理解社会上对极少数院士不端行为的反感,也有必要对此进行管理改革,但“70岁一定要退休,大多数单位没有这样的客观舆论”。他本人就希望能修改院士70岁退休的规定。


“退休就伟大?我不退休更伟大,因为我还在工作呢,我认为我没工作够!”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任享今年84岁,他是解放军某部测绘研究所的研究员。2014年“折腾退休那阵”,他就要求延长:“2015年我还要打一个卫星呢。”


单位一开始说不行。“不行我也不管了,后来就没事了,拖到现在。”这两年,王任享每天工作照样做,“卫星照样打”。


直到2017年秋季,期限临近,测绘研究所所长又去告诉王任享,要办退休了。王任享的学生帮他填了张退休登记表,然后又没了下文。2017年最后一星期,他还连着作了三场报告。“(退休)这事现在没人理了,我就等着看吧。”


“两院”院士当中,工程院院士于润沧的情况比较特殊,他1991年从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离休,然后被单位返聘,并在1999年评选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我评院士的时候已经退休了,所以就不存在退休不退休的问题。”


于润沧的观察是,如果一位院士在单位只是普通工程技术人员,问题相对简单;但有时候,“院士就是单位的第一、二把手,你说他怎么处理吧?那就比较啰唆了。”


而造成院士退休制度迟迟不能落实的种种障碍中,退休以后待遇不明也算一个。


2017年8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请医药卫生学部多位院士开了个座谈会,会上形成的看法是,“院士退休后的待遇应由单位和社会定,总体上应充分照顾和考虑老同志的贡献,不应低于之前在职时的待遇。”


未满7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文瑞呼吁,对于最早那批院士,国家应参照战争年代和抗美援朝健在人群一样给予特殊安排,“使这批国宝级的专家感觉到国家的温暖。”


4

怎样发挥好老院士的潜力?

除了待遇,退休以后怎么发挥余热,是院士们关心的另一个问题。


工程院院士胡思得所在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已经开会讨论这件事。院里有二十多位院士达到退休年龄,82岁的胡思得听到的意见是“都觉得要办(退休),关键是办完以后的返聘。身体差劲的都在家里休息了,有的人还觉得自己精力比较旺盛,身体也不错,那肯定单位会返聘。”


但给中国工程院原领导当助手的何庆,对单位返聘院士却没有那么乐观:“这跟普通员工60岁退休再返聘不一样,(返聘院士)这么重大的问题,国家没有明确说法的话,每个单位都是从严掌握。”


何庆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要求70岁以上院士退休的文件在2015年出台后,国家并未发布配套政策,院士退休后能否返聘也还没有说法。


现在,何庆倒替他所服务的那位院士担心,如果真的要退休,不知道单位会否继续给他配助手、保障用车、保留办公室。“请他们参加工作,用车不保障,让老人打一个出租车来?没有工作助手的话,让他们写报告再往电脑上敲,那要敲到什么时候去?”


“真一刀切让他们都回家养老,那也就算了。但(不太可能),有些项目是人在项目才在,他们有智慧,活着就是个宝贝。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个群体。”何庆说。


“院士退休制度从使院士队伍年轻化来看有必要,我拥护决定。问题是这些人中大多数仍在紧张工作,出成果带学生,他们不会退休后什么都不干的。”不爱与媒体打交道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在了解采访意图后给南方周末记者发来了长信息。


马洪琪言辞恳切:“14亿人口中院士太少了,中国高端人才稀缺,怎样发挥好70-80岁院士的潜力,继续为国效力,是人才管理部门应该研究的问题。”


(南方周末记者卫佳铭对本文亦有贡献)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