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苦,在当下,也在未来

01-04 生活常识 投稿:after rain
中国教育的苦,在当下,也在未来

暑假将过,开学季即将来临,学生们一边听着学校和家长各种关于“新学期新气象”的口号,一边想办法克服自己的“学习恐惧症。


为什么已经频频强调了要为学生减负减压,“学习恐惧”却成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中国孩子普遍在“吃苦”


城镇学生吃兴趣教育的“苦”


近期《向往的生活》中,一个叫吕思清的男人火了。

 

四岁学琴,五岁登台演出,八岁被音乐学院破格录取,十七岁获得了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并被誉为“东方第一人”。


在节目中,当琴弓搭上琴弦,一曲《梁祝》缓缓从他手底倾泻而出时,在场的每个人,都被深深打动了,王迅的眼里,甚至有泪光闪过。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眼泪,一分是被琴声感动,一分是羡慕,还有一分,是为自己感到遗憾。

 

思清表演结束后,王迅技痒难耐,也“比划”了一曲,但可惜的是,虽然动作很标准,水平却判若云泥。放下琴,王迅失落地反复感叹:“可惜我原来没坚持,最对不起我妈,我第一把小提琴41块钱,我妈当时的工资是一个月18......刚开始我也特喜欢,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我后来特别后悔,当时要是坚持一下的话,起码现在是个特长......”

 

其实,在场的几个会拉小提琴的人:吕思清、大华(刘宪华)和王迅,差不多都是从四五岁起开始练琴的。然而几十年过去,当初起点差不多的三人,一个成了世界级的演奏家,一个从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而另一个,甚至不好意思说出口自己喜欢小提琴,因为自己的水平,配不上那份“喜欢”。


而一旁Angelababy,则更加羡慕,也更加失落。送走思清后,她问大华:


“你是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


刘宪华回答说:“对,被逼着。”


“那你小时候愿意吗?”


“我不愿意,一直到我十一二岁,就一直不想拉,然后我就参加第一个比赛,然后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喜欢了。”


“那你觉得现在感谢父母吗?”


“非常非常感谢。”


“是啊,如果他们不逼你,这些东西永远不会长到你身上。我小时候是放养长大的,什么都没学。”

 

孩提时代的我们,总是很难先知先觉。父母的逼迫可能严厉,却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寥寥数语,说出多少成年人的心声。


工作后,我们经常听到身边的人有这样的感慨:


如果有人逼我一下,也许我不会放弃学吉他;如果当初妈妈逼我坚持学书法,我现在的字就不会丑到连签快递都不好意思;如果当时坚持把游泳学会,那就不用花钱请教练教孩子游泳了......


如果,如果,如果。


儿时的兴趣,像一个个啃了一口就被随手丢弃的苹果,滚到角落里,慢慢腐烂、风干、消失。


长大后的我们,再看到人家有一技之长时,只能默默羡慕,默默遗憾。所有人生前期偷的懒,都在暗中标好了价码。当时不经意的放弃,最终成了生命中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既没有所谓的快乐童年,也没有一技傍身,回望过去,目之所及,不过一片茫茫。

 

孩子的兴趣,其实都是很脆弱的,就像黑夜里的一颗小火星,很容易熄灭,而父母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添一把火,鼓一把劲,坚定地扶他一把,陪他度过最初的艰难期、中途的瓶颈期。


农村学生吃应试教育的“苦”


在孩子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意志动摇时,更需要父母和老师的鼓励,甚至是“逼迫”,兴趣特长是这样,学习更是这样。


2018年高考成绩发布,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再次传来捷报:一本达线率为66%,本科达线率为95.7%,600分以上人数222人,本科达线人数连续五年突破万人大关!

 

为什么处于安徽省一个村镇的毛坦厂中学,能够年年创造“高考奇迹”?家长们甚至认为只要孩子一只脚踏入毛中,另一只脚就进了大学。


在毛坦厂中学,学生每天6点就开始早读,11点多下自习到家,再写上一两个小时的作业,凌晨一两点才能睡觉。午饭、晚饭各半小时,真正吃饭的时间只有10分钟。

 

每个月的模拟考试,成绩一公布,没考好的肯定要上黑名单。然后就是写检讨、保证书,当着全班忏悔。教室后面贴的是满墙的检讨书。


对成绩下滑特别明显的学生,老师会当场让你交出你们家的钥匙抄你老窝,发现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一律没收。

 

各种盯梢,搜查,监控,惩罚,围追堵截,哪儿像一所学校,感觉是一所监狱,老师都是看守。

 

这就是毛坦厂中学,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从来不做广告,却无人不知。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神话,复读生的本科升学率达到9成以上。

 

有人指责毛坦厂中学“魔鬼训练”让城里孩子倍感压力,“高考改革”“自主招生”“素质教育”屡屡见诸报端。我认为,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高考制度仍是目前中国社会较能凸显社会公平、打通社会阶层的人才遴选制度。从制度设计和操作来说,任何人在考分面前一律机会平等, 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是富豪还是乞丐,只要够努力,孩子依然有很大概率去冲破次元壁,去到更高的地方。”


80%的毛坦厂中学本部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在初中时期接受的教育质量比不过城镇学生,能够考进这所安徽省重点中学已着实不易,而城市又如同黑洞一般吸取资源,导致城乡间教育投入分配差距过大。毛坦厂中学地处大别山区,教育资源、人力资源没法跟北上广这些大城市拼,农村学生如何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秘诀无他,只有毛坦厂中学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两横一竖,干!”

 

你需要关注的,是能否成为一个拼命的自己!起点在哪里,就从哪里开始奋斗起。好的条件,不能等待谁来赐予,不如自己去创造。所以对于这些毛坦厂中学的孩子们来说,最起码,他们在这里学会了要为自己奋斗,在最好的年纪为自己搏一把,也是种财富,这三年吃过的苦,是贮存的能量,他们随时能拿出一股拼劲,准备为人生上一个新台阶。

 

这就是毛坦厂中学带给我们莘莘学子的希望与力量,也是带给全社会的正能量!


所以,吃一点学习的苦,并没有什么不好,更重要的是,无论是逼迫孩子学习特长还是毛坦厂的军事化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其实还不在于好成绩,而是培养孩子的耐力、意志力、原则意识和对事情保持专注的能力。

 

这些,远比成绩本身更重要,也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没理由相信,一个对待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孩子,会突然有一天,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另一件事;也没理由相信,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的孩子,会在未来面对生活的考验时,一下子做到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孩子在学习中、成长中碰到的所有困难,其实都是未来生活的预演,只不过,在长大后,放弃、失败的代价要大得多。


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吃国际教育的苦


中国还有一些来自高知高收入家庭的孩子, 用高昂的代价吃着国际教育的苦。


对美国来讲,中国是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国,我们每年有三十多万学生去美国(这里对比一下,每年美国来中国的留学生,大概一万五千人,是我们的5%)。甚至一个诞生了专门的词叫做“月父”和“季父”,就是爸爸一个月飞一趟美国,或者一个季度飞一趟美国去看一下孩子。为了孩子教育付出家庭异地的代价,而孩子在这样不完整的家庭中长大,也是另一种代价。

 

且不说有些在美国挥霍父母财富的中国富二代,就算是靠自己努力去了名校的孩子,情况也不容乐观。在藤校里,华裔孩子抑郁的比例高达40%。在耶鲁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完成学业的中国学生有将近1/3。


我们只看到各个高中和留学辅导机构宣传有多少孩子去名校,但是送出去后出问题的孩子,大家要么不知道问题,如果知道,也因社会压力和其它各种原因而噤若寒蝉的。最后其中的苦,只有孩子自己和父母知道。而毕业后的孩子,却也只是成为了高端劳动力。


评价任何事物事件,必须放在其时代背景和所处环境进行衡量,脱离具体背景和环境进行对比评价毫无意义。

 

但对于单个家庭来讲,不管个人事业有多成功,大家都是几乎没有能力和教育大体系、以及环境抗衡的,所以如果不想走“主流”应试教育的道路,就只有想办法走“其他道路”。国际学校和国际教育,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大环境,成为了一个大市场。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不是取缔国际学校,或者把国际学校变成另一类“公立学校”。而是把我们自己的教育真正地做好,让我们自己的人民满意,让大家愿意选择把孩子留在国内受教育。


找对吃苦的方向


但就算是在教育先进的美国,任何一所名校的学生,都不会因教育理念的先进而有丝毫松懈,反而更加勤奋努力。

 

由此可见,“吃苦”是良好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吃苦只是一种向前进的动力,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手段,找准了吃苦的方向,才会事半功倍。

 

我们不得不承认,以当下中国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来说,当代教育模式无疑是合理的,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代教育的局限性。所以既要肯定当下吃苦方向的合理性,也要去用发展的眼光探讨思考未来的方向。


尽管中国每一个阶层的孩子都在吃苦,可中国学生被称为是最努力的学生同时,也被称为是最可惜的学生。

 

据统计,美国德国英国三个国家占了全世界诺贝尔奖的90%以上,美国就占了二战以后全世界诺贝尔奖的70%以上。在美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实验室工作的。中国只有一个,而且已经是一个84岁的老人。

 

为什么14亿努力的中国人却没有与人口基数匹配的顶尖人才和强大创新能力?

 

而犹太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0.2%。却被认为是世界上创造力最高的民族——从1901至2017年,至少有201位犹太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占总获奖人数的23%。


通过研究犹太人的思维模式,便不难发现这一差距背后的原因。

 

犹太人的创造力与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关——以平行逻辑为基础的争辩型思维。

 

犹太人通过争辩来获取新知。但是,争辩本身是有陷阱的,比如,两个人可能会在争辩过程中上升到意气之争,或者各说各话,毫无意见和观点的交锋。如何让争辩得以高效地进行,而不沦为无休止的争吵或者无意义的对话?

 

对此,犹太人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方式:感激反对意见、拒绝服从权威想法、争辩中要向对方的结论提问,反对非黑即白,认为对立的双方很可能只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

 

正是这一思维导致了犹太人永不满足、永不倦怠的求知态度。


也正是中国人与犹太人创造力差距的根本原因。


然而创造力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若想要培养中国孩子的“犹太式”思维方式,我们首先要培养孩子自我认知能力和良好社会性。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伴随人一生进行研究的,除了生理结构的发展与变化之外,就是人的自我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在幼儿时期,我们就开始认识在自己区别他人的存在,再到后来出现自我意识、发展出自我调控等一系列有关自我现象,这是自我认知。从我们呱呱坠地,第一眼看到亲人,慢慢有了玩伴、朋友、同事、爱人、儿女。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围绕在我们身边,正是由于这些社会关系,我们永远无法脱离社会生活。

 

而犹太人正是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社会能力,他们才能做到感激反对意见、拒绝服从权威,才能让“争辩思维”进入良性循环,发展出强大的创造力。

 

我们只有先帮助孩子建立独立的自我认知和完整的价值体系及良好的社会性,才能在发散创造性思维时不迷失自我。


结语


所以,在中国今天这样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尽管相关部门已经采取措施为学生减负减压,可应试教育还是意味着优胜劣汰,只有勤奋,肯吃学习的苦,才能更好地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赢得机会。

 

所以,吃苦仅仅是一种方式,但只有吃苦,才会从骨子里生长出耐力、专注以及坚持,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发展个人及国家创造力。


只有在现阶段肯定吃苦的价值,才会培养出越来越多高素质的人才,最终才能在国际上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和逻辑,讲我们国家自己的故事。


特别声明:本文为企业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快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标签: # 孩子 # 自己的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