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最怕遇到什么|大象公会
机关、伏火、毒气、怪兽、致幻剂……这些都不是盗墓贼最恐惧的东西。
文|尼洋
作为盗墓贼,每次前往古代大墓开展工作时,心中最恐惧的是什么?
在各路盗墓文学和影视剧中,古墓堪称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除了遍布杀人机关,甚至都不太受自然规律的束缚:
▍隐蔽机关的攻击
▍大型机械的阻击
▍遇人即焚的磷石桥
▍令人癫狂的致幻植物
▍不明生物的看护
▍甚至不死武士的守卫
事实上,现实中的古墓不但不奇幻,而且很多常用的防盗手段,在后人看来都接近弃疗。
最不堪入目的,莫过于一些古墓中的嘴炮攻击,如 1980 年发现于山东济宁的一块汉代墓门,压槛石上刻有一百多字,诅咒盗墓者断子绝孙。
▍碑文内容: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疾设不详者,使绝毋户后……
1957 年西安郊区发掘的一座隋代贵族少女墓的石棺上,更是言简意赅地刻着「开者即死」四个大字。
▍李静训的石棺及其上方的刻字
这种威胁的结果可想而知,敢于盗墓求财者,不太可能被几句苍白的骂街吓退。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墓葬,才能真的让盗墓贼胆寒?
想象中的机关重重
事实上,古人虽然不可能像《鬼吹灯》《盗墓笔记》那样,把陵寝建设成为人类技术与妖术的殿堂,但他们也还是为抵御盗墓贼想尽了办法,并非完全寄希望于嘴炮。
当然,古人毕竟技术有限,即使今天看来较合情理的机关手法,在历史上都根本无法实现。
如文艺作品中常见的万箭齐发的自动弓弩,在《史记》《后汉书》等史料中都有记述。但在真实的历史上,要制造出此类仅仅依靠间接接触,甚至声控的组合机械设备,就很不现实。真实的考古发掘中,也从未遇到过此类机关。
相比之下,古墓中真实存在的攻击机关往往非常朴素,比如像电影《小鬼当家》中的鬼马儿童一样,在墓道中撒「钉子」。
▍1985 年考古学家在成都青龙乡发掘的一座汉代砖室墓中发现的铜蒺藜
相对厉害的,也就是民国时期的报纸记录的,有盗墓贼掉入墓室中的陷阱后,「尸身被锥尖穿烂」。
不过,传说中的中华古墓防盗神技「伏火」,就并非毫无根据了。
根据描述,装备了「伏火」的棺木一旦打开,火焰便会「从隙内喷出」,杀伤敌人。
在真实的考古发掘中,确实出现过类似的现象:
出火的大致过程是,当某医院工程进行到露出木椁顶上的白膏泥层的时候,施工人员用铁钎向下穿了几个孔,孔里就喷出一股凉气,一接触火种即燃烧,火焰的颜色类似酒精灯,明火无烟。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不过,将其视为是有意设置的防盗墓手段,完全是后人的过度解读。
和民间说的「鬼火」一样,「伏火」只是墓内的尸体和其他有机物在腐烂的过程中产生的燃点较低的磷化氢和易燃的甲烷,在与外部坏境接触、或遇到明火的情况下被点燃。由于甲烷质量较轻,在空气中的扩散极快,密闭的棺椁一旦被打开,遇火就可能出现「火从隙内喷出」的非凡景象。
此外,墓内灌注大量水银、挥发毒气来抵御盗墓的方法,也只有秦始皇陵这种 bug 级别的墓葬才可能采用。一般情况下,盗墓贼们并不用担心毒气的威胁。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杀伤盗墓贼的方式,还有「储水」和「积沙」。
所谓「储水」,指的是在墓室中灌注大量的水,盗墓贼一旦打开墓室,便会面临如电影《闪灵》般喷涌而出的储水,而被活活淹死。
不过,这种手段对墓室内部的密闭性要求极高,在现实中显然也难以实现。
相比之下,手法近似、只是改水为沙的「积沙」策略,倒是相对可行,而且在考古发掘中也确实有过类似的发现。
1950 年,在河南辉县的一座战国时期的高规格墓葬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疑似「积沙」的遗迹,墓内在椁室两侧和邻近墓道的地方都以大石砌墙,墙内则填满了细沙。
不过,「积沙」并未保住这座大墓。盗墓贼不但进入了这座大墓,而且没有触发积沙即盗走了墓内的大部分随葬品,其墓室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总体来看,中华防盗古法的效果都不出色:由于历代盗墓贼的频繁光顾,我国现存的古代大墓绝大多数都已经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盗掘。
▍考古发现的部分西汉大墓被盗掘的情况|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在发掘秦公一号大墓时,考古学家揭开最表面的耕土层后发现历代累积的盗洞多达 247 个
事实上,古墓防盗设备对贼人的杀伤力,可能还比不上盗墓贼自己因为工作能力有限所造成的失误。
考古发掘中,不时发现莫名死在盗洞里的疑似盗墓人,看起来也并非是被防盗机关击毙,而更可能是死于通风不善造成的缺氧,或者是不合格的盗洞坍塌后被困。
▍河北平山中山王墓盗墓者遗留的工具和兵器
古墓防盗如此不堪,难道中国古代的盗墓贼,只要不忌惮挖坟掘墓的道德压力和法律风险,就真的只有升棺发财的喜悦,而完全用不着害怕任何东西吗?
惹不起,还是躲不起
很大程度上确实是的——一大证据是,古人早已意识到,如果想在精心打造的地下陵寝里安享万年,与其费尽心思打击盗墓分子,还不如让他们根本就找不到自己。
隐匿墓址的做法,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如西汉早期的南越王赵佗,就吸取前人陵墓位置明显的教训,精心隐藏自己的阴宅,令后人不知其处。三国时期的吴国将领吕岱试图盗掘赵佗陵墓时,便「费损而无获」。
▍或许是因为继承了爷爷隐匿墓址的策略,考古学家在1983年偶然发现赵佗之孙赵昧的墓葬时,其墓也未曾被盗掘过。
此外,墓主还可以设置「疑冢」或者「虚墓」。
传说和历史文献中均有不少「疑冢」的故事,然而最著名的曹操「七十二疑冢」,真实性却十分可疑:从考古发掘所见「曹操墓」相对寒酸的状态来看,提倡薄葬的曹操似乎不太可能设置疑冢,更不要说一搞就是七十二个。
▍即便如此,曹操墓也还是没有逃脱多次被盗掘的厄运
不过,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来看,「疑冢」在中国古代应该确实存在。
比如有学者就认为,1965 年辽宁北票发现的一座「墓中无人」的北燕大墓,很可能就是一座虚墓。
▍虽然棺椁内没有尸骨,但通过随葬的刻有「范阳公章」「鎏金铜印」「大司马章」「车骑大将军」的四枚印章等文物发掘者还是判定这座墓的主人就是北燕大将冯素弗。
但无论是隐匿墓址还是设置虚墓,都不是长久之计。因为盗墓贼们的行动,并非每次都是有明确目标的针对性盗掘。更多的情况下,他们都是在古代遗存分布密集的区域内,广泛探寻。
▍即使隐藏于地下的墓葬有时也会在地表显露出痕迹,比如位于墓葬上方的植被就往往会因为墓葬区域相对肥沃的土壤而更加茂盛
▍可以很快向地下钻出极深钻孔的洛阳铲是近代盗墓贼用来判定地下是否存在古墓的重要工具
所以,光靠躲也不保险,一旦通过钻探或者其他参考信息确定了墓葬的位置,盗墓贼们当然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进入墓室。
好在,虽然不能用酷炫的机关暗箭从容地击退盗墓贼,但严防死守还是可以做到的。只要财力足够雄厚,就可以通过升级陵墓的封闭系统,来拒绝盗墓贼的访问。
普通的夯土和砖墙结构,肯定无法达到要求。改用巨大的石块来封堵,显然效果最佳。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利用巨石封堵墓道、墓口就已经成为最普遍的防盗墓手段。
▍徐州后楼山汉墓墓道填铺石板示意图
▍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墓道塞石情况
▍徐州驮篮山西汉楚王墓墓道塞石残迹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墓室外围的坚固程度,很多大墓还会充分利用地形直接在石质的山崖上开凿墓穴,盗墓者只能通过墓道进入,只要墓道及墓室入口处足够坚固,就足以阻挡住绝大多数的盗墓贼了。
▍开凿在崖壁上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墓
除了以大石阻塞的惯用方法以外,有些大墓,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墓,墓道还会用融化的铁水浇铸成铁壁,进一步升级封闭性。
一些防卫严密的大墓,还会在墓门处设置各种石质和铜质的顶门机关,以保证墓门在关闭之后就无法再被轻易打开。
不过,即便成功打造了如此庞大的防盗工程,还是不能保证陵墓就一定不会惨遭毒手。
比如徐州北洞山楚王墓,虽然在墓道里堆满巨石,墓门处还设置了顶门机关,但还是在考古人员 1986 年正式发掘之前就已多次被盗。墓道上层单体就有数吨重的塞石已经被扰乱,塞石缝隙间散落着各种小件文物,考古学家还在部分塞石的前端发现了盗墓贼为便于拖拽而凿出的牛鼻环,墓门也被盗墓者成功打开。
不过,中国古墓的主人,也并非完全不能让盗墓贼心头一沉。
据《水经注》记载,汉魏时期,一个名叫张詹的将军在其墓碑背面刻下了这段话:
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丹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
意思是:我的墓里什么都没有,各位就别进来了。
如果张将军言行合一,他的墓大概就是盗墓贼最怕碰到的情况——折腾了半天,最后一无所获。
不过,这一次,张詹并没有让敢于风险投资的盗墓团队失望。 他的墓葬最终还是惨遭盗掘,而且墓中的真实情况其实是:
金银铜铁锡之器,朱漆雕刻之饰烂然。有一朱漆棺,棺前垂竹帘,隐以金钉……
参考文献:
王子今,《中国盗墓史》,九州出版社,2007
杨爱国,《先秦两汉时期陵墓防盗设施略论》,《考古》,1995.5
刘尊志,《西汉诸侯王墓封护及相关问题浅析》,《中原文物》,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