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了十四个世纪的妖魔
1
整整一千四百年前的4月11日,五十岁的皇帝看着自己最爱的十二岁皇子、赵王杨杲当场被叛军斩杀,血溅到了皇帝的衣服上。
皇帝自知也难免一死,但天子威仪临死不堕。他呵斥叛军刽子手,“诸侯之血入地,尚要大旱三年。斩天子之首,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吗?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取毒酒来!”
叛军找了半天没找到,于是用一束白绫缢杀了皇帝,也让建国不到四十年的大隋帝国土崩瓦解。
唐高祖李渊后来给他一个谥号为“炀”,他便是历代帝王的反面典型隋炀帝杨广。然而杨广在位期间虽然不乏暴政,但实在不算一个昏君。
2
杨广的出身不可谓不尊贵。他的父亲是北周重臣隋国公杨坚,从小便锦衣玉食尊崇无比。杨广的智商几乎跟他的颜值一样高,七岁就写出了第一首诗歌,终其一生留下的诗篇在帝王中也是上上之选。杨坚开国称帝之后,年仅十三岁的杨广就被封为晋王,到突厥猖獗的并州任总管。二十岁时,他就被任命为五十万隋军的最高领袖,南下完成了攻灭陈朝的统一中国大业。此时的杨广,俨然已是隋帝国名望最高的政治明星,甚至已然超过了他的哥哥、太子杨勇。
杨广早就明白:太子只有一个。在立长不立贤的惯例之下,他再有抱负再有能力,也只能是哥哥属下的一个王,若遭猜忌则马上招来杀身之祸。是老老实实胆战心惊地期盼哥哥放过自己,还是拼死一搏奋力争取皇位?杨广选了后者,而有能力为帝皇者,无一例外都会选第二条路。
杨勇的才华和能力,确实跟杨广有差距。在自制力、忍耐力、韬光养晦各个领域,跟杨广都差好大一截。自身不济再加上杨广暗中的构陷,杨勇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终于没有保住,隋文帝杨坚废掉杨勇、改立杨广。
成为太子之后的三年,是杨广一生中最谨慎小心的三年。杨广深知自己父亲猜忌苛察,对接班人尤其分分钟都不放心,所以他恭谨小心到了极致。不但跟权力有多远离多远、事事看父皇脸色行事,甚至安闲下来编撰了二十卷佛教经典《法华玄宗》。后来有史书说杨广母亲死了,杨广在旁人面前悲痛欲绝、表面上每天只吃素米,然而却偷偷命人把鲜肉肥鱼放在竹筒中藏在衣服里送进宫来享受。
然而根本经不起深究:杨广的母亲独孤皇后最爱的就是杨广,非但不是杨广的拦路石,而是杨广成为太子一路上最有力的推进器,也是之后最有效的保护伞。保护伞没了,杨广不知道有什么可高兴的,再想当皇帝的人,丧母之痛也货真价实。何况以杨广的自制力,二十年里都依照父母的意愿崇尚俭朴的人,会在居丧其间偷偷吃鱼?从小什么没吃过的杨广,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冒着大忌偷偷吃肉?
吃鱼肉只是小事,史书还说杨广在父亲病重的最后时刻,急不可耐地强奸了父亲的妃子自己的后母,又派人暗害了父亲,跟着关押了自己的弟弟,宣布自己即位,由此圆满完成了“夺嫡”“淫母”“弑父”“幽弟”的谋朝篡位极大罪恶。
然而有多少可能性?隋文帝杨坚病重,百官上下都知道撑不了多久了,天下反正过几天就是自己的,杨广有什么必要提前诛杀父亲授人以口实?十四岁就成婚的杨广,难道是一个没碰过女人的色中饿鬼,非要在权力即将交接的紧要时刻来一发?此时杨广不去分析判断朝中大臣的派系斗争势力范围、不去准备第一时间控制父亲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不去防备据线报已经连日招兵买马准备夺位的弟弟,反而心情放松地调戏父亲的宠妃?也只有野史作家能编出这样的情节吧。
为了即位这一天,三十六岁的杨广已经克制隐忍了二十多年,他是有雄图大志的储君,不是一个色情下流的愚民。在终于坐上皇帝宝座后,他为自己圈定了古往今来年号中几乎是最为大气磅礴的两个字:
大业。
3
大业初年,杨广开始改革。首先他下令重修《大隋律》,宽缓刑罚。杨坚用刑极严,偷盗一升储粮以上不但就要没命,而且家属财产统统充公,百姓举手投足稍有不慎就可能断手断脚。而杨广的《大隋律》堪称史上最宽大的法律之一,之前的历朝历代都规定犯谋反的大罪不但本人处死、家人也要跟着一起没命。杨广却说“罪不及嗣”,只问当事人不问家属,取消了连坐之罪,堪称中国法制史上开天辟地的进步——然而到了盛世唐朝,又恢复了谋反连坐的罪名。
其次他大赦天下,免取天下全年租税。在位十四年间,他一再降低税赋、宽免租税。虽然后来征发民役过盛,但规定总是白纸黑字写明了的。他恢复了被隋文帝取缔的各级学校,发布诏书宣布新君的文化方针是“尊师重道”、“讲信修睦”。更让天下读书人欢欣鼓舞的是,他将隋文帝建立的科举制进一步推行贯彻,从此寒门士族终于有了跟士族豪门竞争的途径。
如果这些新政都还只是常规动作,那么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以加强南北联系,则是泽被后世万代千秋的伟业。中国南北最终融合统一无间,实在是杨广栽树后人乘凉。
杨广即位四年后的公元609年,40岁的杨广迎来了丰收的时节:周长六十里的新都洛阳,已经奇迹般地矗立于中原;大运河的工程已经接近尾声,两千里的运河贯通长江和黄河水系;隋朝的国家图书馆藏书已达三十七万卷,创历代之最;隋朝大军也攻灭了西域强国吐谷浑,将如今的青海正式纳入版图。
此时大隋共有190个郡,民户达到890万户,全国人口达到4603万人。《资治通鉴》说,“隋氏之盛,极于此矣。”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虽然后世史书无限赞美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天宝盛世,但直到唐朝灭亡,都从来没有恢复到杨广这时的户数和人口。
志得意满的杨广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强盛的帝国居然盛极必衰,离分崩离析已经不到十年了。
4
杨广至少犯了三个错误,每一个都足以致命:
一、 他高估了国力和人民的承受力,这是最严重最致命的错误。他即位后上马的全是大工程,建都城、凿运河、平西域每一项都要会损耗人力物力,何况几乎是所有工程同步上马?虽然工程完成得七七八八,但人民苦不堪言,仁政马上就要变为暴政了。
在民力即将殆尽的时候,他又于612-614年连续三年远征高丽,军队死伤无数,最终却无功而返。不但大幅度削弱了军队对于帝国的控制力,而且又把摇摇欲坠的帝国往悬崖边踢了一脚。此外,他出巡时的排场也令人民苦不堪言,所以唐人皮日休才会感慨:“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二、他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咬牙对抗逆势的能力。他自小一路顺风顺水、心想事成,虽然多历政事,但却不像父亲那样从无数惊涛骇浪中崛起及拼杀出来。以致于后来在雁门被突厥围困时,他居然当着大臣们的面抱住爱子杨杲嚎啕大哭。或许就在这一刻,大臣们已经看清了这个号称天纵之君的皇帝,骨子里还是一个长于深宫之中妇人之手的贵公子。
在全国反声四起、狼烟遍地之际,他不但没有在洛阳绞尽脑汁力挽狂澜,反而自暴自弃式地去了江都,每天饮酒作乐为业。就算还有一线希望,他也早早放弃了。
三、他低估了士族豪门的势力。科举制的本意,就是让皇帝借助中下层寒门士子的力量,与千年来豪门士族的势力相抗衡。杨广心里清楚:农民军是成不了事的,最终笑到最后的,只能是传统豪门,只有他们才能把握大势。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准确无误:瓦岗军败于王世充、河北军败于李世民。而最终能收拾残局的,只能是杨广的亲戚、同样来自关陇势力集团的李唐一族。在尚未收服士族势力之际,杨广就轻易地消耗了可以制约士族的力量,最终也死在同为士族的宇文化及手里。
杨广并不昏庸腐朽,跟所有的英明帝王一样,他精力过人、批阅奏章日夜无休。后世传说他荒淫无度私生活糜烂,但杨广见于史载的最终只有四子两女,难道他还会刻意避孕?后来的唐玄宗和宋徽宗,儿女数量都是他的十倍以上。而要说到个人品质,杀兄逼父的李世民,似乎也并不比他高尚多少。杨广的弑父毕竟只是传说,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是铁板钉钉。
然而历史向来难以为失败人士考虑。不管杨广做了什么,反正隋朝跟秦朝一样二世而亡,那么不管是不是他的黑锅,都是他的黑锅;即便不属于他的责任,也是他的责任。他不被妖魔化,才真是奇怪的事。数十年后唐高宗征伐高丽成功,也没几个人会把部分功绩记在隋炀帝的账上。
杨广即位那年,亡国之君陈后主死了,杨广给他选了“炀”字做谥号。《谥法解》上解释:“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堪称所有谥号中最不堪的一个字。杨广选这个字,在对手下败将表示蔑视的同时,未必也没有警醒自己的含意。
结果十四年后他被叛军杀掉,李渊同样给了他这个“炀”的谥号。只能说天命好轮回,苍天又饶过谁。
参考:张宏杰《杨广:被大业压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