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好奇心一无是处
1
写这篇文之前,有位读者强烈要求青葱酱去做一期采访,甚至连主题都帮我想好了,就叫“军校学生会之红白黑”。
听到这个提议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懵逼了,这想干嘛?写了能发?发了能活?
心里虽然吐槽,但还是去问了一下军校的同学——
“我们没有学生会。”
“那有没有类似的组织?”
“除了规定的组织外,学校不允许搞其他组织。”
我把上述回答告诉那名读者的时候——
“不管不管,我就要看军校的故事!”
“……”对此,我只能回复省略号。
“哎呀,我就是好奇嘛!实在不行,你去问问军校有没有那些玛丽苏的恋爱故事!”
“……”我咂咂嘴,“军校学生招你惹你了?”
好奇是人的天性,我也确实可以理解,所以后来我带上笔记本直接到军校找小姐姐聊天去了。
若问有没有很有爆点的故事,确实是有小说式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充满了青春的骄傲与苦恼,但这些故事在满足一个人的好奇心之后,可还有其他用处?
都说好奇是进步的动力,可好奇心真的可以让人进步摆脱平庸吗?
2
青葱酱经常会去博物馆看展览,每一次都大饱眼福,极大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可有次我在博物馆中,听到一位父亲对孩子说:“回去之后写篇观后感。”
孩子敷衍而抗拒地回答了一句:“嗯。”
我在旁边不由自主同情了一下孩子,小学的时候我也经常被老师要求写各种观后感、读后感。不过想着自己现在也写过几十万字的小说,公众号也尽量每周三次更新,怎么想都觉得自己写篇观后感都不算难,于是心里就开始构想怎么写博物馆的观后感。
搜刮了一遍脑海中的所有想法后,我不得不承认,虽然博物馆这个地方我来得很勤,展览也看得很细,但如果真要写点什么,除了人山人海、华丽古雅之外,我对那些展览品真的没什么深刻感悟。
为了满足好奇心,我参观了展览,可是学到的东西真的很少。完美的讲解词、琳琅满目的展览品,总给我一种名为“进步成长”的错觉,实际上解下讲解器的耳机,走出展览厅后,留在脑中的,也仅仅是一个浅薄的印象。
想要真正有所提升,单是好奇还远远不够。
上周我去博物馆参加了一个有关陶器的活动,其中讲解陶器的老师把陶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详细讲解了一遍,其信息量远比普通讲解翔实不少。
那一瞬,我才意识到,自己来逛博物馆就是想要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变得像讲解的老师一样——我能把这个东西的变迁历史说出来,或许不需要了解得很专业很详尽,但是能大致讲出来就够了。
后来老师说,为了这次活动的讲解不会枯燥,她准备了很久,每一个详细讲解的文物,都查阅了大量资料,也问过不少专家。而这些,只有好奇是绝对达不到的。
3
如果说好奇是对不了解的事物感觉新奇而产生兴趣,可以打开未知世界的大门,那如果只在门口站着看里面的世界,而不进入探索,纵然打开的大门再多,看到的内容再丰富,也只能和以前一样平庸。
同样是历史,好奇的人会阅读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历史类文章,顶多亲自看看史书的白话翻译,平常也能偶尔说出点历史事件。而不止于好奇的人会如何做?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走哪带哪,一直读了24年,其中圈点批画密密麻麻,正文旁边是各色的批注评语,让人不知道是该看正文还是该看他的批注。
《罗辑思维》的前知识策划、人民大学历史学硕士、青年历史学者李源,是第一个在本科生期间于《史学理论研究》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人,当时这在学校和国内史学界引起了轰动。甚至,有老师把他的文章作为第一堂导论课的讨论内容进行讲授。
经常有成功人士说,好奇是成功的关键,保持好奇才能进步。但是,如果只是好奇,那岂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毛泽东或者李源那种程度?大多数人离心中想要的成功还差得很远。
4
世人都有猎奇心理,对身边的陌生事物感到好奇本是正常之事。
可好奇就不花费精力吗?
因为一本百万字网文的简介而好奇点进去阅读,最后悄无声息连续几天通宵到天明,白天却又困倦不已,昏昏欲睡,影响日常学习工作。这种好奇真的没问题吗?
因为好奇少数特殊人群的生活,于是问东问西,只顾着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带着强烈的主观意识去探寻,却丝毫不在乎客观事实。这种好奇真的没问题吗?
有时候正在学习工作,这时候突然来了一件让自己好奇心高涨的事,于是暂停下手中的正事,跑去围观,把原本流畅的思路生生打断。这种好奇真的没问题吗?
时间有限,人生转瞬即逝。
把满足好奇当做目的,一昧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无异于放弃了原本的坚持和努力。
好奇可以促使人进步,但满足好奇不是目的,只是起步。
如果把满足好奇心当做最终目标,到头来只会发现,自己还站在原地,毫无长进。
成长始于好奇,平庸终于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