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和尚的故事十则

01-03 生活常识 投稿:用情深至到无情
苏轼与和尚的故事十则

苏轼与和尚的故事十则

 

苏东坡题联戒和尚

有一天,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到一座寺庙浏览,听说这里和尚品德不端,心里有点不满。那和尚听说来了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就低头哈腰,毕恭毕敬,招待殷勤,又死皮赖脸地要求苏东坡题字留念。苏东坡握笔在手,疾书了一副对联:

日落香残,去了凡心一点;

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栓。

和尚为了炫耀自己,把这对联悬在庙内楹柱上。一些文人看了捧腹大笑起来,和尚莫名其妙。原来这是一副谜联,上联含“秃”字,下联含“驴”字,合起来是“秃驴”二字。

苏东坡出巧联嘲讽和尚

传说,苏东坡有一次到,某寺庙游览,寺庙的老和尚不认识他,又见他衣着简朴,以为是个一般的游士,便很怠慢地随口说了一声:“坐!”苏东坡坐下后,老和尚就按惯例向小和尚挥了挥手,说了一声:“茶!”苏东坡接茶在手,开始与老和尚谈论这座寺庙的历史,评论寺庙中的文物古迹。老和尚见他谈吐不凡,感到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于是请他进厢房去叙谈。进到厢房,。老和尚改变刚才的怠慢口气说:“请坐!”并叫小和尚:“敬茶!”接着就请教姓名。当他知道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学士时,惊得“啊”了一声,连忙起身请苏东坡到客厅里。一进客厅,老和尚抢先上前用衣袖拂了拂太师椅,毕恭毕敬地对苏东坡说:“请上坐!”接着,直起脖子高呼小和尚:“敬香茶!”两人谈了一阵,苏东坡要告辞了,老和尚恭请他题副对联。苏东坡微笑着提起笔来,全用老和尚的话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坐,请坐,请上坐

下联:茶,香茶,敬香茶

老和尚看到这副对联,满脸羞愧。

罄有鱼(庆有余)

苏东坡被贬官到黄州任职期间,与佛印和尚结为好友,经常诗文往来。

有一次,苏东坡到寺庙里拜访佛印和尚,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鱼腥昧,因为他知道佛印和尚平日最喜欢吃鱼饮酒,而且每次必定要给他留一份。但这一次佛印和尚却一点不露声色。苏东坡心里明白这是佛印同他开玩笑,便在屋子里来回走,想找出鱼来下酒。可是,屋子里除了一只罄之外,别的没有地方可以藏鱼,苏东坡判断鱼一定藏在罄里,他不点破此事,对佛印笑道:“今天请你对一联,你能对上吗?”说罢,吟出上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这是一副人人皆知的常用对联,但佛印不知苏东坡的用意,就立即对道:

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哈哈大笑道:“既然罄(庆)里有鱼(余),还不拿出来下酒。”

佛印方知上了苏东坡的当,高兴地把鱼拿出来同苏东坡一起享用。

大千为床

有一次,苏东坡要来见佛印禅师,并且事先写信给禅师,叫禅

师如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不必出来迎接。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妙趣,佛印禅师应该以最上乘的礼来接他──不接而接。可是却看到佛印禅师跑出寺门迎接,终于抓住取笑禅师的机会,说道:'你的道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苏东坡以为禅师这回必居下风无疑,而禅师却回答一首偈子说: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

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是说:赵州不起床接见赵王,那是因为赵州不谦虚,而不是境界高,而我佛印出门来迎接你,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虽然你看到我起床出来迎接你,事实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禅床上睡觉呢?你苏东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见的有形的床,而我佛印的床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大广床啊!

多少重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未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

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

'卢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卢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以后,其心境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才初见面,苏东坡说:

'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

'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

'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说的参禅三个阶段,他说:'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禅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悟是解,修属证,故禅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证。如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宗大匠,对你大喝一声时,即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佛印富有机智捷才

在他和苏东坡有点儿哲理味道的故事中,有一个是这样的,苏东坡一天和佛印去游一座寺院,进了前殿,他俩看见两个面貌狰狞可怕的巨大金刚像——一般认为能伏怪降魔,放在门口当然是把守大门的。

苏东坡问:“这两尊佛,哪一个重要?”

佛印回答:“当然是拳头大的那个。”

到了内殿,他俩看见观音像,手持一串念珠。

苏东坡问:“观音自己是佛,还数手里那些念珠何用?”

佛印回答:“嗅,她也是像普通人一样祷告求佛呀。”

苏东坡又问:“她向谁祷告?”

“向她自己祷告。”

东坡又问:“这是何故?她是观音菩萨,为什么向自己祷告?”

佛印说:“你知道,求人难,求人不如求己呀!”

他俩又看见佛桌上有一本祷告用的佛经。苏东坡看见有一条祷告文句:

咒咀诸毒药,愿借观音力,

存心害人者,自己遭毒毙。

苏东坡说:“这荒唐!佛心慈悲,怎肯移害某甲之心去害某乙,若真如此,佛便不慈悲了。”

他请准改正此一祷告文句,提笔删改如下:

咒咀诸毒药,愿借观音力。

害人与对方,两家都无事。

在苏东坡与佛印富有讥讽妙语的对话中,大都是双关语。

'僧’与'鸟’

“鸟”这个字有一个意思,在中国俚语中颇为不雅。苏东坡想用此一字开佛印的玩笑。苏东坡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举例说吧:'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

佛印说:“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

这些轶事中总是说这位和尚斗智胜过了苏东坡这位诗人。我疑心这些故事都是佛印自己编的。

心中像牛粪

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东坡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禅,不是知识,是悟性;禅,不是巧辩,是灵慧。不要以为禅师们的机锋锐利,有时沈默不语,不通过语言文字,同样的有震耳欲聋的法音。

八风吹不动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惭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

佛印、东坡赌玉带

金山寺内原有苏东坡与佛印的铜像,东坡身边一小童捧玉带,佛印旁侧一小沙弥挟衲裙,生动传神,惜毁于大火中。但现在的大殿后最北边有雕刻,在佛印山居前一老僧与两个小和尚欢欢喜喜地送一位官员上路,一个小和尚手拿一条玉带,中间的老僧就是佛印,官员是苏东坡。这场景讲的是一个有名的故事:

佛印和尚与苏东坡相知甚深,相处不拘形迹。苏东坡赴任杭州,经过镇江来看望佛印。佛印正要去为众说法,见苏东坡直入方丈室,便开玩笑说:“此间无坐处。”苏东坡也随囗开玩笑答道:“那就暂借佛印四大(肢)用禅床作座。”其中四大佛家语,指构成世界的四种基本要索:地、水、久、风。佛印见苏东坡居然班门弄斧,有意难他一难,便与苏东坡打赌:“山僧有一问,学士道得,便传坐;道不得,即输玉带。”苏东坡自恃才气横溢,欣然答应。佛印问:“既然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居士向哪里坐?”东坡不得其解,只得解下玉带相赠,佛印也以衲裙一幅相报。如此机锋,传为佛门一段佳话。为此,苏东坡写诗道:“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剑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苏东坡与和尚的较量

第一次较量:在京都相国寺有四堵墙,上有四首诗,前两首诗相传是苏东坡一日和佛印和尚对饮时所作。正当两人酒兴正浓时,佛印和尚挥毫,题写了以“酒色财气”为内容的一首诗来: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此诗不用解释大概都能明白其中的意思,这也反映了佛家和尚们的一贯生活哲学。席间,苏东坡看了佛印和尚“酒色财气”的诗,即兴和道: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由此看出,苏东坡的四句诗不但富有情趣,且从结构上竖着看,也具有“酒”、“色”、“财”、“气”四个字。可以说又高一筹。

一次,宋朝神宗皇帝和王安石同游相国寺,看到墙上佛印与苏东坡两人的“酒色财气”这两首诗,神宗令王安石也来和上一绝,王安石稍加思忖,写道:席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民为富财才发奋,国有朝气方生机。可见王安石巧妙地把人们所恐惧的“酒色财气”与国计民生联系起来,给“酒色财气”赋予了新的色彩。真不愧是为推行新法的的宰相。三首“酒色财气”诗,神宗皇帝的诗兴油然。当即吟诗一首: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国家盛,气凝大宋如朝阳。

【感悟】从此,这四堵墙上的诗,流传至今,成为佳话。看来,“酒色财气”这四个字概括了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包了含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事物都有两重性,且凡事皆有度。适度则有益,过度则有害。我们不赞成享乐主义,也不提倡禁欲主义。要想完全离不开“酒色财气”不太可能,但又不可在“酒色财气”上放纵。尚若变得嗜酒、好色、贪财、纵气,必然导致腐败与毁灭。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健康是一堵墙。生命充满活力,才可以努力去做事,开创热爱的事业。勇气是一堵墙。世界对我们而言是一片空白,可以用自己行动的画笔,自由地去描绘。年龄是一堵墙。它是我们生存于世间宝贵的资本。只有在此刻,才能够做出人生事业的多项选择。单纯是一堵墙。因为单纯,才会留下美好的回忆。珍惜单纯的心境,会使你的人生充满睿智的思考。每天晚上应该做的事就是反省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每天早晨应该做的决定就是:上路,迈步前进!雪野茫茫,一棵小草在寒冷孤寂中,她怀抱一个信念取暖,等到春回大地,她会以两片绿叶问候春天,那就是曾经在雪地下轻轻的梦呓。候鸟南飞,征途迢迢。他的梦在远方,在心里,那是南方湛蓝的大海。再苦再累,他依然奋飞,因为梦想赐予了他另一对翅膀。没有泪水,眼睛会是干涸的;没有梦想人,心灵会是黑暗的。梦是永恒的微笑,使你的心灵永远充满激情,使你的双眼永远澄澈明亮。为了无愧于自己,珍惜时光,让生命更加充实辉煌。

第二次较量:宋代的笔记文中记载:苏东坡与他的他好朋友佛印,经常在一起两个人参禅打坐。一次,苏东坡对佛印说:你睁眼好好看看我,你觉得我坐在这儿像什么呀?佛印说:我看你坐在那儿就像尊佛。苏东坡哈哈大笑说:那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吗?佛印说:你说啊,我像什么呀?苏东坡说:你坐在那儿就像一堆牛粪。不禁又哈哈大笑起来。

显然,苏东坡是占了便宜才那么高兴。回了家以后,就跟他那个旷世才女的妹妹苏小妹说:佛印今天又吃亏了。我们俩打坐参禅,我问他,说你看看我像个什么呀?佛印呢就老老实实地说,我看你就像尊佛。我就大笑着说,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你坐在那就像摊牛粪。

苏东坡说完后苏妹妹就冷笑地说:哥哥,就你这个悟性,你还参禅啦?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也就是说“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而你说佛印像牛粪,那你心里有什么吧!。

【感悟】这个故事可以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如今一样的生活,大千世界,相差无几,为什么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整天指责抱怨?指责抱怨的人生活就真的那么差吗?其实就像同样的一瓶酒放在那,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心态不同。就在于你看见了什么。而这种看见,是一种由德,由仁,而生发出来的旷达的勇气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这种心灵的勇敢可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更加重要。这样的一种心态,在《论语》中被表述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所谓“君子泰而不骄”,就是一个人心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但是他没有一种骄矜之气。所谓“小人骄而不泰”就是张扬,处处骄傲,处处攻击,少了一种气定神闲。人一生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小人之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是内心风骨。

第三次较量:宋代笔记文中记载:苏东坡和佛印这对冤家经常共同出游,看到很多的世象情景,会有各自不同的解读。有一天两人结伴出游,走到一个木匠铺,看见一个老木匠正在那儿做家具,拿出一个墨盒弹墨线,佛印马上做首一诗:“吾有两间房,一间赁与转轮王,有时拉出一线路,天下妖魔不敢当。” 意思是说,我的这个房子,有一间租给了转轮王,墨盒里不是有个轮子吗?然后能把这线给拉出来,在拉出一线路的时候,天下妖魔就不敢当了。因为这个墨线就是所谓规矩,这一弹给出来的就是正直,墨线代表的就是正直与准则。在这样的一个正直与准则的标准制衡之下,所有的妖魔鬼怪是不能出来的。这就是人心中的这间房,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线、不超越,这才能够做到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

苏东坡也即兴作诗:“吾有一张琴,五条丝弦藏在腹,有时将来马上弹,尽出天下无声曲”。意思是我也有一样东西,但不是墨盒,而是一架琴。但五条琴弦都藏在我的肚子里,当我自随心所至的时候,拿出来就弹,别人却什么也听不到,可是,我的心智所听到的声音是尽出天下的无声曲。无声的音乐,是至极的天籁,这架琴是什么?就是人心中感性的欢欣。每到一个风景,每到一处地方,心中有一种悲悯之情,有一种欢欣之意可以流露出来。

【感悟】苏轼与佛印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人人格理想上的两个支点:依于仁,游于艺。依于仁,就是指一个君子内心要有仁爱的准则,这是一种标准,象一个墨盒弹出的墨线一样,清清楚楚不容置疑,摆在那里作为底线。而游于艺就是人的自由境界,这个艺是艺术的艺,也就是苏东坡心中的那架琴,一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游万仞可以凭借的音乐,那么他在一个寂寞的世界上,他才不会感到不甘,面对所有纷纭的世象就会自由地超越。

 

 

 

标签: # 苏东坡 # 禅师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