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天下人皆能吟诵的千古第一绝句,居然是假的为什么我们一错400年
摘要:古诗研读太有讲究,现代人千万别瞎读
如果用大数据分析来评选一首背诵率最高的古诗,李白的《静夜思》恐怕要首屈一指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除了它是诗仙的名篇短制之外,通俗易懂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管男女老幼,不论文化高低,无需任何注解,谁都可以读明白。
可是,这首通俗之至的诗却似乎经不起推敲。按照《唐诗鉴赏词典》解读,这首诗的意境是这样的:
(前)两句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249页)
写下此言的人是马茂元先生,他是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且家学渊源深厚,祖父马其昶更是被誉为桐城派殿军,因而马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唐诗研究领域享有崇高的威望。但对这样的解释,质疑者颇多。既然是“短梦初回”,那一定是在床上躺着,但“躺在床上是没办法‘举头’和‘低头’的。”(《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中华书局2008年2月第1版第22页)
即使不说“举头”“低头”的幅度问题,当时的窗户是糊纸的,既没有玻璃,也没有塑料纸等透明的东西,人在屋里“举头”又怎么能望到“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呢?
再说,“如果是睡在床上, 那一定是在房间里。房间里怎么会结霜呢?既然不会, 李白也不会这样联想的。”(小昧《父亲(郭沫若)的一问》,上海《语文学习》1992年第10期》,下同)“按生活常理,只有在可能下霜的地方,人才会联想到霜,屋里什么时候也不可能下霜,为什么诗人在屋里会‘疑是地上霜’呢?”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诗中的‘床’肯定不是睡床。”(程瑞君《唐诗名篇词语新解五则》,《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五年第二期,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