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太轻松的孩子,付出的代价有多大
好友前几天收到学校发过来的短信通知。
短信的内容是,一二年级全部取消书面作业;开学之前老师要求买的辅导材料一律不许再带到学校,要求家长们在家根据个人情况自行安排。
好友担忧的说:“天天学都跟不上,现在全靠我给他预习和留作业,傻孩子还以为减负是什么好事儿呢……”
减负是大势所趋,但是随着学校教学时间的减少,孩子课余时间的增多,以什么样的观念去引导孩子,怎样去合理利用这些时间,也给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1
我会告诉孩子,
“负担”可以减少,但“奋斗”永不能停
日本电视剧《女王的教室》中,有一个很残忍,却又值得深思的片段。
班主任老师对全班的同学说,成绩好的同学可以享受诸如优先使用柜子等特权。同学们议论纷纷,认为老师搞差别待遇。
老师对孩子们说:
“愚蠢懒惰的人将会苦于差别待遇和不公平,
聪明努力的人将享有各种特权,
度过充实的人生,
这就是社会。”
“你们知道这个社会有多少人过着人们羡慕的生活吗。
仅仅只有6%。
这个班上有24个儿童,也就是说,
将来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只有一两个人。
剩下的94%每天只能发着牢骚生活着,
如果你们想成为那6%的话,
只有从现在开始努力,取得好成绩,考个好大学。”
孩子们表示不满:“我觉得不是只有进个好大学才是幸福的人生啊,运动、音乐什么的……”
班主任老师严肃的纠正:
“靠运动艺术成功的可能性更小,
那些一流的人才都是从小就接受
一流老师们的英才教育,
头悬梁锥刺股拼命努力着,
你们这些凡人可以吗?
你们已经比在著名私立学校
上学的学生们落后很多了,
可以想象吗?
他们现在享受着比你们优越的生活,
享受着你们决不会有的特权和服务,
即使是生病了也可以不用排队,
就有一流的医院给他治疗。
即使是在迪士尼乐园,
也可以从专门入口进入,
不用排队就可以玩很受欢迎的热门游戏机。”
孩子们嚷嚷起来:“不是吧,那样太不公平了!”
老师告诉孩子们:
“你们也该觉醒了,
日本这个国家,
就是特权阶级的人们
可以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而像大家这样的凡人,
拿着微薄的工资工作着,
纳高税生活着。”
这种观点诚然是过于偏激了。
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只有努力的人生,才有更大的可能遇见幸福。
学校、老师、父母、孩子们都需要把超前教育、机械教育这些额外的负担减下去,但是这绝不代表着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可以松一口气。
教育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每一种稀缺资源都需要争夺。
“快乐教育”可以进行尝试,但让孩子少学,不学,乃至每天放学后就在看电视剧、动画片或者睡懒觉、玩手机游戏中度过课余时间,就是把孩子置于危险的境地了。
2
“减负”给了孩子更多可能
家庭需要帮孩子找到方向
身边朋友孩子被要求口算每天一页,朗读每天一篇,写字每天10行……
孩子疲惫,大人也是心累,可是这种枯燥的重复效果却并不明显。
减掉过多在校时间和机械重复的家庭作业对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孩子,意味着他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有针对性的自我提升上。
当然,这一步最离不开的就是父母的合理规划。
比如这几天被广泛报道的,分别被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本科录取的19岁双胞胎姐妹俩,就受益于一路以来的高质量家庭教育。
双胞胎姐妹俩的爸爸做企业,妈妈是全职太太。因为姐妹俩在幼儿园总淘气,爸爸妈妈索性就让孩子在家学习,有时间就带孩子周游世界,开拓眼界。
两个孩子享受着国际化的小班制,也享受着老师灵活的教育方式。
各方面发展得都很好,只是数学成绩较差。
“但不管考得多糟糕,他们都不会责怪我们而是给予更多的鼓励。
别人利用寒暑假上课,我们的寒暑假是和妈妈一起环游并探索世界,我和妹妹精通四国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中文。”
在这种宽松幸福的家庭氛围下,姐妹俩性格活泼,爱好广泛,求知欲和上进心都被保护得很好。
很多人都羡慕她们,说有钱真好。但其实不仅仅跟金钱有关,比姐妹俩更有钱的家庭中国也有很多,但不是每个有钱家庭的孩子都能成为学霸。
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品学兼优,其实也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结果。
如果姐妹俩的父母从小就给孩子压力,要求她们成绩必须样样名列前茅,大量的时间必须花在弥补数学弱项,乃至去钻研“奥数”上。
可以想见,孩子绝对不会有后来的这种高度的学习热情和丰富广博的知识面。
普通家庭可能未必有条件带孩子周游世界或者送孩子出国,但同样可以去尝试着因材施教,把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优化配置,给孩子最合适的教育。
要做好这件事很难,也很牵扯精力和资金。
但是当改变已经成为定局,与其抱怨和发愁,不如去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去适应这种变化。
毕竟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科学程度、投入程度和孩子的努力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3
“减负”后更该保持敏感
给孩子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湖南卫视的一个叫做《变形计》的节目,有一期是让两个城市来的男孩入住到一个好客淳朴的农村小朋友家里。
两个城里的男孩问农村小朋友,“你们经常洗澡么?”小朋友答道:“洗,当然洗了。”
但是随后又加了一句:“只是没有那个白白的,白白的东西。”
农村小朋友说的白白的东西,指的是香皂。
在城市里的货架上摆满琳琅满目的沐浴露、沐浴乳、沐浴香氛的时候,还有少数的偏远地区连用一块儿香皂都是一种奢侈。
而教育资源的差距,其实比这种对比还要悬殊。
父母给孩子提供的资源,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
我朋友圈里有位叫丹丹的妈妈,她家绝不是什么有钱的家庭,但她家10岁的娃被教育的有礼貌有思想,一直是最被班里老师看重和喜欢的。
她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就是很有决心,舍得在孩子身上投入时间。
在很多同龄的孩子都想着多玩儿一会多睡一会儿的时候,她已经带孩子上完了上百堂的顶级名校课程和几十部世界经典纪录片。
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实际上就是用的网上网易公开课、可汗学院、TED演讲这些完全免费的资源。有时间就跟孩子一起看,一起讨论。
日积月累,孩子目前已经学过了英语、数学、初级编程、心理学、古诗词等等名校课程。
实际上,减负并没有不让孩子奋斗,而恰恰是把学校占有的大量时间和主动权,分给了家庭。
让孩子任性的玩儿,还是自己负起责任让孩子更个性化的学,全看父母自己。
教育公平,永远是相对的。
孩子的成长之路,背后一定都是拼爹妈的。
当学校和老师的影响力在缩减,真正残酷的较量就开始了。
如何根据孩子的精力和爱好,去合理安排孩子的时间,考验着每一位父母的资源和远见,也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狭路相逢,勤学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