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臣与俄罗斯有多大的仇
文|游天婵(暨南大学,专栏作者)
在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头几年,车臣问题闹得非常凶,制造过多起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到最近几年才平息了不少。2004年9月,车臣恐怖主义组织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别斯兰惨案。在这场空前的人质劫持事件中,32个恐怖分子驾车冲入俄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将1000多名学生、家长和老师扣为人质。与俄的谈判破裂后,俄特种部队迫于情况强力解救,最终394名人质死亡,其中150人是孩子。
别斯兰事件中的受害者照片
沙俄:民族仇恨的生根发芽
从历史上看,车臣和俄罗斯当局闹到如此鸡飞狗跳的地步并非出乎意料。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的一个自治共和国,位于北高加索地区,而高加索地区位于欧亚连接处,扼黑海和里海要道,北临俄罗斯,西南接土耳其,东南靠伊朗,有着无比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古就是大国角逐的舞台。
18世纪时,从彼得一世到叶卡捷琳娜二世,沙俄对高加索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大修碉堡,对高加索形成包围之势。沙俄势力步步紧逼,到了18世纪末,北高加索实际已处于沙俄的军事控制之下。1817年,沙俄开始最后征服高加索的行动。沙俄在扩张过程中除了要对付本地人的反抗还要应对土耳其和波斯的干扰,在1826年爆发俄波战争,1828年爆发俄土战争,两场战争均在1829年结束,沙俄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得以在整个高加索地区站稳脚跟并完成兼并的最后一步。沙俄征服者的行动对车臣人是残酷无情的,很多人从平原被赶回山区,反抗者被屠杀,房屋被烧毁,这使得许多人对俄国饱含切齿之恨。
沙皇征服此地之后的对策更是火上浇油。俄国就没想过对此地进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在此地实施大俄罗斯主义的民族高压政策,这些民族地区被当做殖民地和廉价的原料产地。沙俄派驻高加索的殖民军司令齐齐诺夫曾对一个穆斯林首领说:“你有一条狗的灵魂、一头驴子的智慧,但是,只要你对我伟大的帝国和皇上不是表现为一个虔诚的纳贡者,我就要用你的鲜血来冲洗我的靴子”。在这样的压迫下,许多车臣人聚集在伊斯兰的旗帜下发起反对沙俄的“圣战”,反抗沙皇俄国的控制。最为著名的当属沙米尔领导的山民起义,他们从1834年到1859年一直坚持了25年,使沙俄统治者损失惨重,头痛至极。
车臣地图,首都格罗兹尼(Grozny)
苏联:浸透鲜血和眼泪的苦难史
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沙皇,很多受沙俄压迫的民族开始有了希望,包括车臣,苏俄政权允诺保障高加索山民实现民族自决,并与当地的伊斯兰势力联合起来共同抗击白军,1919年9月,“北高加索埃米尔”成立,所属的民族包括卡巴尔达人、奥塞梯人、车臣人、达吉斯坦人。但苏俄政权只是利用他们对付白军,是绝不会允许其独立的。1921年红军将白军和伊斯兰势力一并击败,苏俄政权全面占领了北高加索,北高加索埃米尔国被废,山民自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苏俄政权承诺高加索山民在其政治框架中可以完全享受政治和文化上的自治权。
虽说不让独立,但在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前后,对车臣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定了很多具体的实际措施。这些措施是有利于改善落后情况的,并且注意避免大俄罗斯主义,尊重当地民族自身特点。
可是情况很快就朝着另一个方向变了。列宁死后斯大林上台,相比大俄罗斯主义他更担心民族分裂主义,他的民族政策也比较强硬,不似列宁的温和。而且尽管他表面上认同各民族自由平等,他的民族政策实践和言论却显示出他实际上认为民族是有优劣之分的。
1924年,北高加索所有的清真寺被勒令关闭,向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和麦地那朝拜的活动也被严格禁止。1929年,不顾现实情况强行向山民推行农业集体化,触犯了车臣人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习惯,使得很多人对集体农庄消极抵抗,不守农庄规定也不去干活。
卫国战争的车臣老兵,卫国战争胜利66年周年纪念
1941年德国入侵,卫国战争爆发。同年德军在向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逼近的时候,德国间谍机关曾向该地区空降破坏小分队,利用山民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煽动他们起来造反。德国宣称将帮助北高加索人摆脱俄罗斯人的束缚,建立独立的共和国,一些当地民众认为这是重获自由的机会,大约有5000名志愿者加入了德军行列。
然而在1943年,苏军进行反击,入侵的德军全部肃清。控制住了北高加索的局面后,苏联决定无视有30000名车臣人参加了红军,是北高加索地区的四个民族之首的事实,对车臣等民族进行惩罚,这样也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民族独立倾向的问题。
1944年1月31日,苏联国防通过《关于将车臣人、印古什人迁移到哈萨克和吉尔吉斯共和国的决议》(第5073号),2月21日苏联内务人员发布《关于迁移车臣人和印古什人的命令》(第116\102号)。从此车臣人国破家亡,开始了13年的惨痛历史,这就是1944—1957年屈辱性的民族大迁移。
苏联当局调了142000节封闭式车厢和1000节敞篷货车厢,从1944年2月23日凌晨开始,用欺骗手段把车臣人押上了闷罐车皮,一批批地运走。整个过程匆忙而无序,造成了大量无家可归的儿童和分散家庭。在强制迁移时不出人所料地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惨剧。2月27日,执行驱逐任务的内务人员委员部讨伐队将全体海巴赫村的居民赶进一架棚子,然后活活烧死,只因把人从高山村落运出去太麻烦。有居民被淹死在克泽偌伊—阿姆湖中,有的被关在家里烧死,士兵还往砖楼里扔手榴弹。坐上火车的很多车臣人也九死一生,车厢拥挤不堪而且自然环境恶劣,路途遥远,缺食少衣,缺少医护人员和药品,于是很多年老体弱的车臣人没能抵达目的地。
需要注意的是,苏联也对德意志人、朝鲜人、波兰人等民族实施过民族迁移,但这些迁移活动多是出于国防需要,属于国家行政强制性质。然而车臣人和印古什人的民族迁移相较于国防需要,有着更强烈的惩罚性质,车臣人被冠以“特别移民流刑犯”的名称,在流放地其人身自由受限,行动都被专门的机构监视着。
在车臣人的新居住地,日子非常难过,境况很糟糕。住房、粮食、医疗的供给远远跟不上需要,儿童上学的条件也没法保证且必须接受俄语教育。1946年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被取消,他们的家乡彻底没有了。就算在1957年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取消了对车臣人的特殊移民限制,恢复了他们的名誉和国家,这13年的血泪和屈辱也无法被抹去。这段历史代代相传,形成了一种对俄罗斯不信任的群体意识,为后来的民族独立运动埋下伏笔。20世纪90年代车臣独立运动领导人中很多人都是在流放地出生的,对于车臣人的苦难有着切身体会。
后苏联时代:在枪炮和恐怖中姗姗来迟的和平
到80年代末,由于当地的民族矛盾、高失业率、土地问题等多种原因,车臣是苏联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多种矛盾在之前苏联的高压下暂时没有爆发,却似地下的滚烫岩浆一般涌动。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决意在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开展“新思维”改革、“民主化”、“多元化”运动。但是他的改革却将民族分离主义放出了笼子。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成为苏联第一个独立出去的国家,其它加盟共和国也摩拳擦掌地准备独立,不打算跟老大哥混了。车臣人都看在眼里,争取独立的进程丝毫不落于人后。早在1989年,第一位当选为共和国第一书记的车臣人扎夫格耶夫就被认为是车臣人获得政治自由的一种信号,因为长期以来车臣人从未担任共和国最高领导职位。1990年11月,在格罗兹尼召开了第一次车臣人民代表大会,宣布脱离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另改国名,以车臣人的名义成立“车臣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退役的苏军上将杜达耶夫被选为车臣人民全国代表大会执行委员。
1991年7月,第二次车臣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正式宣称车臣既不属于苏联也不属于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8月22日,车臣武装人员全面控制车臣局面,强迫车臣—印古什最高苏维埃第一书记扎夫格耶夫辞职,要求最高苏维埃解散。
忙着内斗的莫斯科对车臣的情况了解既不深入也不够重视,因此对车臣没能采取实际措施,只是动嘴皮子。1991年11月1日,车臣宣布“独立”,莫斯科终于觉得必须要做点什么了,于是随即宣布车臣总统选举非法,并于9日派遣部队进入车臣,军队遭到愤怒的反抗,最后无功而返。俄固然无奈,但实在搞不起强力措施,只好隐忍了,这也宣告了“车臣革命”的胜利。
车臣“独立”后,俄罗斯一直想用政治谈判的方法解决,但没什么用,只能靠打了。1994年11月30日,叶利钦签署一道密令,准备军事行动。1994年12月31日,格罗尼兹攻防战正式打响,可就在俄军逐渐基本掌握车臣局势的时候,纯粹基于政治考虑的叶利钦却下令停火(当时正值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有很多外国代表团来到俄国),车臣武装分子当然不会遵守停火协议,对俄军的攻击一直没有停止,也利用时间重新整顿军力。俄在关键时期由于政治原因妥协的事情后来又发生了不止一次,这只能助长车臣分裂分子的气焰。
车臣战争中的断壁残垣
1995年6月14日,令人震惊的“布琼诺夫斯克恐怖事件”发生。约100名车臣武装分子闯入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布琼诺夫斯克扣押了一千多名人质,要求俄军立刻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并撤出车臣。俄做出了重大让步,基本满足了恐怖分子的要求,这开启了车臣武装分子利用恐怖主义手段达到军事政治目的的先例。
焦头烂额的俄罗斯在与车臣分裂势力又拉又打地来了许多个回合后,决定把问题甩给后人解决。1996年8月30日,双方签订了象征着第一次车臣战争结束的《哈萨维尤尔特协议》,同意停止使用武力,将车臣与俄罗斯联邦地位问题的讨论往后推迟5年,大家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了。
1999年8月7日,几千名武装分子潜入达吉斯坦西南部博特利赫,控制了两个村庄,宣布成立独立于俄罗斯联邦的所谓的“达吉斯坦穆斯林国家”。8月10日,普京就任俄罗斯联邦总理,果断采取反击措施,不仅夺回了被非法武装分子占领的村庄,还将军队开往车臣直捣贼窝。
1999年12月,车臣大部分区域都被俄罗斯联邦军队控制,2000年2月6日,联邦军队全面控制了格罗兹尼。但俄罗斯并没有就此罢手,这次它干得很彻底,2月后在山区继续围剿车臣武装人员。6月,车臣临时诞生。2001年1月22日俄总统普京方才宣布俄军全面撤军,但留下大约2万人长期驻守车臣,第二次车臣战争告一段落,但并没有宣布结束日期。普京“绝不让步”的强硬态度和果断政策主导了战争的方向。俄不惜重拳,坚决保全联邦,这使车臣局势终于得到控制,但战争造成的伤亡和破坏使很多车臣人愈发转向恐怖主义。
2002年10月23日,“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事件”造成129名人质丧生。2002年12月28日,车臣匪徒又在格罗兹尼大楼制造自杀性爆炸,57人死亡,154人受伤。2003年5月9日,格罗兹尼的狄纳莫体育场发生爆炸,3人死亡。8月,一辆装满炸药的汽车在车臣一家医院附近爆炸,50人丧命。2004年2月6日,莫斯科地铁爆炸案,39人遇难,140人受伤。2004年更是策划了震惊全球的别斯兰事件。
经过之前的血的教训,俄罗斯在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越来越靠谱和实用。2000年6月8日,普京批准成立车臣临时,在1991年8月19日后第一次恢复了车臣政权,开始了政治重建之路,扶持亲联邦的温和派且是有影响力的家族掌握政权。
车臣总统拉姆赞·卡德罗夫和自己的宠物老虎,他是普京的忠实拥趸
俄对车臣实行综合治理。从2001年开始就大力拨款帮助车臣重建生活公共设施,修复住房,为居民发放补偿等。巨款输血的同时重建车臣当地的产业,如石油开采业等,并减免税收,积极引进外资,发展旅游业,改善当地形象,中国抓住机会,积极与车臣和俄罗斯合作,参与投资,得到了当地和俄罗斯联邦的积极回应。帮助当地人赚钱的时候,联邦也没忘了加强车臣行政能力和法制建设,以及思想教育。致力于普及三观正的教育,防止车臣青少年儿童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不良影响,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并学习俄罗斯语言和文化,以加强民族融合,构建社会和平,也有利于建立国家认同和公民身份认同以根除民族分裂思想。
和平时期的车臣重建可以说还是颇为成功的。车臣的失业率从2006年的74%下降到了2013年的23%,车臣的基础设施基本恢复了运转,格罗尼兹为3700户在战争中遭受损失的家庭提供了新的住宅,修复了870家商店、8个大市场和78个药店,另外有250公里的公路和13座大桥得到修复。旅游业的发展也大大地改善了“车臣=恐怖分子老窝”的大众印象,有利于其在未来的发展,顺便堵一堵一天到晚人权来人权去的西方国家的嘴。2013年共有3.5万名来自国外以及俄罗斯其它地区的游客来到车臣旅游,2011年这个数字仅为7000人。
2013年的格罗尼兹
在多剂齐下的猛药下,车臣的武装分裂分子尽管尚有挣扎之举,到底已经成不了气候了。这个曾经流血漂橹的地方要愈合深深的历史伤痕并非易事,命运多舛、好不容易走上正轨的车臣还有漫漫长路在眼前。
1、李华:《俄罗斯车臣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东北亚论坛》,2005年5月。
2、刘蓉:《从车臣问题到车臣战争》,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2009年。
3、邓天齐:《试评新世纪俄罗斯的车臣治理》,硕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