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童谣里的生活

01-03 生活常识 投稿:明目款款
老北京童谣里的生活

家里有套老北京童谣的CD,里面有很多有趣的童谣。从这些童谣里,能感到过去老北京的一些家庭生活。

提到姥姥,大家都会想起那段著名的童谣: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没有车子怎么去?叽里咕噜滚着去。

南方的童谣里说外婆,也有差不多的一首: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外婆买条鱼来烧。头勿熟,尾巴焦,盛在碗里吱吱叫,吃拉肚里豁虎跳。跳啊跳,一跳跳到卖鱼桥,宝宝乐得哈哈笑。

别看一南一北,这两首童谣的意思却很相像。第一,去姥姥家或者外婆家都是一次旅行。第二,姥姥和外婆都有好招待。北方是唱大戏,南方是烧鱼吃。外婆也好姥姥也好,形象都十分慈爱。

而听了老北京童谣里的奶奶形象,简直让人哑然失笑:

小板凳,四条腿,我给奶奶磕瓜子儿。奶奶嫌我脏,我给奶奶煮面汤。面汤没搁油,我给奶奶磕仨头。

这首童谣里的宝宝对奶奶十分孝顺,但奶奶还总挑眼。听起来这奶奶可够刁的呀。其实仔细一想,就能感觉到这其中别有一番浓浓的亲情——在过去,宝宝大多是和奶奶一起长大,因为熟悉,奶奶自然总逗着宝宝玩儿。一会儿让宝宝嗑瓜子,一会儿让宝宝煮面汤,最后让宝宝给奶奶磕头——就像我们常常亲热的叫小宝宝:“小坏蛋”“臭宝宝”。而姥姥呢,平时见不到宝宝,偶尔来了当然精心招待。而且非年非节的宝宝大概也不会去姥姥家玩儿,所以每次去都会十分隆重咯!

这就不难理解著名的童谣“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之后,为什么是“叫奶奶,奶不来,叽里咕噜滚下来”。说明宝宝闯了祸,第一反应是叫奶奶,说明宝宝总是和奶奶住在一起。而奶奶大概不是在干活,就是故意惩罚淘气的宝宝,所以叫不来。

所以关于奶奶的童谣也是最多的,因为在过去,确实奶奶和宝宝的关系是最近的。

比如:

小板凳儿你别歪,让我奶奶坐下来,我替奶奶捶捶背,奶奶夸叫我好宝贝儿。

而同为祖辈的姥爷和爷爷,却很少在旧童谣里出现。可见在宝宝的生活里,这两位男性老人占得比重并不大。只找到一些说“老头”如何的,比如过年的时候: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或者这样的: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也许这个严厉的老辈,就是爷爷姥爷吧!

妈妈的重要性没什么可说的,几乎所有的摇篮曲主角都是妈妈。但爸爸呢,虽然也有出场,但角色就很不同啦。

比如:

小辫儿刘,蒸窝头,半拉生,半拉熟,熬白菜,不搁油,吐口唾沫当香油,爸爸给他两砖头。

要说这个叫小辫儿刘的小孩够能干的,都会蒸窝头了,但蒸不好,爸爸还是给了俩砖头——好凶的爸爸呀!

再比如:

你打我,我不怕,我去北京找你爸。你爸拿着机关枪,对你屁股打三枪。

看来惩罚惹事的宝宝永远是爸爸的职责,过去严父慈母的社会分工真是一丝不苟啊。

而提到父母双方,就基本上都在描写打架了:

青椒炒辣椒,土豆煮山药。你爸爸爱吃你妈不会炒。你爸一瞪眼,你妈一叉腰,你爹一烟袋,你妈一饭勺。两口子打架真呀真热闹。

而提到媳妇,又都是偏心的很。比如著名的:

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扔在草地里。媳妇接到炕头上。白米饭,烧肉汤。不吃不吃又盛上。

再看媳妇呢,也够刁的

小分头儿,二两油儿,娶个媳妇不发愁;小分头,一把抓,娶了媳妇不要妈。要妈就打架,打架就分家。

可见旧社会遗弃老人的事儿也很多,有意思的是,提起娶媳妇,似乎又都无限神往。比如著名的: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呀?点灯说话儿,熄灯做伴儿,明儿早晨起来梳小辫儿。

大概虽然婆媳关系不好处,婚姻生活也很多不幸福,但人们平淡的生活还是需要这些矛盾。所以无论是奶奶还是妈妈,都会以儿歌的形式对宝宝进行“洗脑”:结婚是一件很好很好的事情。

所以,通过儿歌,我们看到在过去的家庭里,总有一位亲切的奶奶,慈祥的姥姥,温柔的妈妈,凶恶的爸爸,严肃而面目模糊的爷爷和姥爷,以及和现在一样,众人疼爱的可爱宝宝。

标签: # 奶奶 # 宝宝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