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股市一直涨而你一直亏

01-03 生活常识 投稿:以云为纸
为什么股市一直涨而你一直亏

按照国际惯例,先吹个牛。

今年我们干得不错。徐志敏、王吉祥、郑日、田瑀几位投资经理业绩都很亮眼,一水儿的红。他们真的很努力,作为同事兼产品持有人,看着他们忙碌而憔悴的脸,我的心里在偷着乐。希望你跟我一样快乐。

不过他们有时候也挺困惑,比如徐志敏,净值涨得越快,产品被赎回的就越快。好几次我看到他仰天长叹,英俊的眉宇间充满了不解,为什么客户这么喜欢落袋为安?为什么只看短期净值,却忽略了管理人的长期实力?为什么都喜欢追逐新发产品而对性价比更高的老产品视而不见?

前几天父亲节,敏哥专门为此写了一篇致爸爸的信(插入链接)(我觉得他是把客户当爸爸一样在伺候),言真意切,入情入理,对基民的心理陷阱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掩卷深思之余,我忍不住想接着他的话再啰嗦两句,会有点不中听,但都是真事儿。

我先陈述几个事实:

1. 长期来看,股票其实一直在涨,比起房产和债券来,股票是收益最高的资产。

2. 但是,在长期上涨的股市里,大多数股民和基民都是亏钱的。

3. 这种情形还会一直不可逆转地持续下去,最后大部分散户被逐渐淘汰出市场,机构成为主流。

看到这儿,我知道已经有很多人不同意了。比如,就我们大A股市场来说,你敢说他一直在涨?有段子为证:妈妈送我上幼儿园时,大盘3000点;送我上中学时,大盘3000点;送我上大学了,大盘3000点;现在我工作了,大盘还是3000点——真希望妈妈的年龄也像中国股市一样,永远年轻!

这个段子真有爱,也有道理,上证综指的确11年间回到原点。11年啊,够长的了,这不没涨吗?

段子归段子,让我用一张正经的图来证明我的观点:从10年以上的周期来看,A股其实一直在上涨,而且涨幅大大超过房产、债券和通胀。

这张图来自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证券投资部副主任陈向京,他还说,对于中国市场,我们假设投资于中证股票型基金指数和中证债券型基金指数,买入股票基金持有1年、5年、8年的平均收益分别为21.78%、106.31%、138.82%,显著高于持有债券基金的平均收益。持有股票基金1年获得正收益的概率为61%,而持有5年获得正收益的概率达到90%左右,持有8年获得正收益的概率达到100%,拉长持有期限后,股票型基金的“安全性”明显提升。

陈向京的结论是,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市场,拉长投资期限来看,权益类资产都是收益率最高的资产,战胜债券、房地产等其他资产。

我非常同意陈先生的看法,不敢说英雄所见略同,但股票(基金)的确让我享受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至于上证综指的疲软,其实存在某种程度的失真。其中,中石油、中国神华等少数几只权重股贡献了相当部分的跌幅(2007年牛市巅峰上市后,至今跌幅巨大),如果扣除这几只并且按照流通市值加权,其实十年来还是涨的。

为什么股票长期能战胜其他资产?除了历史数据,我们可能还需要一些逻辑上的解释(敲黑板)。

第一,股票代表剩余索取权,在法律上,股东是最后分蛋糕的人,一家公司的收入,首先应该支付员工薪酬和生产所需资金,其次是清偿债务,最后剩下的,才是股东权益。因此,股东承担最高的经营风险,而高风险就需要高收益来补偿。最后分蛋糕,意味着理应分到最大的一块,要不然这个游戏在博弈格局上就不均衡。

第二,股票内嵌杠杆,公司通过负债经营,可以放大股东的资产,使得股东的收益获得乘数效应。

你看,我一正经,文章就变得很枯燥难看,但为了表明我是严肃的,我还是不得不这么不说人话,你们就凑活看吧。

即使有数据有理论,“股票是好东西”这句话仍然与大多数人的主观感受不符。你说股市收益高,你说基金跑赢了市场,为什么我的账户一直在缩水?

说句很扎心的话,亏损的原因不在市场,在你自己。

基本上,股民也好,基民也好,亏损的原因有三。

1. 选错股票或基金。

2. 选错入场时机。

3. 选错应对波动的方式。

选错股票很好理解,请亏钱的朋友扪心自问:你对让你亏钱的上市公司仔细研究过吗?读过它的年报和财务报表吗?去开过它的股东大会吗?调研过它的上下游和竞争对手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结果是负面的也就不足为怪。你对它不认真,它戏弄你的概率也很大。

选错入场时机更为常见,每一次市场的顶部,都会见到成千上万的散户蜂拥而入,每一次底部,则是带血的筹码被割了一地。追涨杀跌之间,都是散户的尸首。人性习惯于从后视镜里看未来,因为上涨而买入,因为下跌而卖出,在选择入场时机上,人性从来都是反向指标。

第三点则更为重要,如同徐志敏困惑的那样,散户习惯于有了盈利就兑现,有了亏损就拿着,对账面过于敏感,却忽略了盈亏背后的原因。这就好像在赌场里,赚点小钱可以很轻易地抽身,亏了大钱反而容易赌红了眼,最后倾家荡产。

如果你能跟上面三点反着来,恭喜你,你大概率进入赢家的行列了。但是说实话,这么多年我见到的投资者中,真正能做到的寥寥无几,包括我们自己,也不敢说都能逆人性行事。

这时候,我们需要专业机构的帮助。(你看,我这广告植入得多自然。)

专业机构,比如啊,中泰资管,吹牛的资本在哪里?

如果我说我们这帮人很聪明,很勤奋,很有责任心,颜值很高很受欢迎……虽然也有那么一点意思,但绝对是在忽悠你。

真正靠得住的只有两条:第一,我们负担得起研究的成本;第二,我们用纪律约束人性。

大家看到的是中泰资管基金经理的业绩都很牛,但看不到的是他们还有很多助手(研究员)在服务,这些助手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薪酬都不低。基金经理要用很高的成本去雇佣他们,对公司对市场做尽可能深入的研究,最大程度地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减少判断的失误概率。

如果你自己炒股,应该是请不起这么多人的,但是我们管理很多钱,所以高昂的研究成本一分摊以后,每个投资者负担的就很少,研究就会变得划算。这叫规模效应。

另外,基金经理也是人,也会犯错误,所以需要制约和监督。

所以我们有投资,有风控,有交易部,有合规部,有风控部,加起来比投研人员还要多。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还有各种各样的会议、讨论、评审、争执。这些东西,单就效率而言,很累赘,很繁琐,很无趣。

可是它就是有用。

它有用就有用在可以防止基金经理拍脑袋。它就像自动刹车一样,防止你一冲动乱踩油门。而冲动这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人性,每个人都会有。

你瞧瞧,对抗人性的成本有多高。

F1赛场上,大家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车手身上,但对车反而关注甚少。但是,要是车的一个螺丝钉没拧紧,哪怕你是舒马赫复出,恐怕也难以逃脱翻车的命运。

所以,相比起车手(基金经理)来,我们更注重把车(风控系统)造牢靠,让老司机开起来顺手,新司机开起来稳当。而你,作为坐车的乘客,才能安全抵达目的地。

我相信,系统的力量远胜于个人。所以回到开头的第三个结论,只要人性不变,散户犯错误的概率就会远远大于系统化投资的机构,在大数定律的作用下,A股市场的机构化只是时间问题。

怎样摆脱股市一直涨而炒股一直亏的悖论?明智如你,应该已经知道答案了吧。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思杨

标签: # 都是 # 收益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