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波的故事

01-03 生活常识 投稿:眉温如初
廖俊波的故事
廖俊波的故事

“我要像廖叔叔那样去帮助别人”(廖俊波的故事)本报记者 姜 洁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10日   06 版)

3月24日,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廖俊波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一位30多岁、身穿黑色羽绒服的女士哭得特别伤心。她专程从几百公里外的泉州匆匆赶来,“廖叔叔,你怎么走得那么突然!”

她叫陈艳,现在在泉州一家知名房地产公司任财务经理。18年前,她还是一个面临着辍学打工命运的初中毕业生。如果不是廖俊波的突然出现,她的命运也许要重新书写。

1999年夏天,家住邵武市拿口镇朱坊村的陈艳因家庭经济困难,家人想让她辍学打工。尽管已经收到了泉州经贸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却只能把通知书收在箱底,去镇里的竹筷厂打工挣钱。

“记得那天傍晚下班了,我特别特别想回家,竹筷厂到拿口镇里最后一班车已经走了,我只好步行了近5公里的山路回到镇里,搭上了最后一班回朱坊村的班车。”陈艳回忆,也许真的是命中注定,令她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中午,一个面带笑容的中年人和村干部出现在她家中。陈艳得知,这就是时任拿口镇镇长的廖俊波。他坚定地对陈艳父母说:“再苦再穷也得想办法让孩子上学呀,知识改变命运。我来资助她!”

这真的跟做梦一样,陈艳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我终于有书可以读了!”陈艳很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在校期间她刻苦学习,还被评为泉州市三好学生。

那三年,每年寒暑假,陈艳都会准时收到廖俊波给她的一个2000多元的大红包。“在那个年代,这笔钱对我来说真的是巨款,”陈艳流着泪说,“现在回头想想,其实当时廖叔叔也并不富裕,一定是省吃俭用才攒下钱资助我的。”

三年后,陈艳顺利毕业了。工作后,她一边工作一边读夜大,毕业三年后又取得了大专文凭,之后几年还顺利通过了会计师资格考试。她始终记得廖俊波的叮嘱:“知识改变命运。”

“如果没有廖叔叔,也许我现在不知道在哪打工呢,或者在家种田,有可能已经生了几个孩子,过着和现在迥然不同的生活。”陈艳感慨,是廖俊波的资助改变了她的命运。如今,陈艳在泉州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有疼爱她的老公和乖巧懂事的女儿,公公婆婆对她也疼爱有加,还有一份待遇丰厚的稳定工作。“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幸运儿。”

最让陈艳遗憾的是,认识廖俊波这么多年,自结婚之后她都只是逢年过节打电话问候,却没有带着老公和女儿去看望过自己的恩人。“得知廖叔叔去世那天,7岁的女儿问我,妈妈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呀。女儿看到我哭红了眼,她也难过地靠在我的怀里。”陈艳告诉记者,她后悔的是没有机会报答廖俊波,都是廖叔叔一直在关心她。“记得我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他的照片,发现原先很帅气的廖叔叔怎么苍老了那么多,就给他打了电话,让他不要太辛苦了。他虽然嘴上说好好好,但我知道他根本忙得停不下来。”

廖俊波虽然已经离世,但这些日子,陈艳对他的思念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在廖俊波去世两个月的那天,她提起笔给廖俊波写了封信,寄托对廖叔叔的哀思。信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廖叔叔,您太累了!您这一辈子,都是在关心别人,关心自己太少。廖叔叔,您安息吧!我会记住您的嘱托,用知识改变命运,像您那样无私地去帮助身边的人,用这种方式来回馈您的恩情。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您!”

福建政和县熊山街道张承富老人—— 我会一直贴着“俊波您好”的对联(廖俊波的故事)本报记者 姜 洁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11日   04 版)

在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熊山街道渡头洋上河滨路3号的一户人家门口,贴着一副有点“特别”的对联——上联“当官能为民着想”,下联“凝聚民心国家强”,横批“俊波您好”。

说起这副对联的来历,对联的主人、七旬老叟张承富如数家珍: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给时任县委书记廖俊波发了一条短信,竟然帮助自己和街坊们解决了好多年解决不了的老大难问题。

原来,张老伯家所在社区的18栋房子已建成多年,由于背靠七星溪河滩,过去,河道漂流物的沉淀和居民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脏乱差现象严重,夏天蚊子苍蝇满天飞,居民意见很大,每逢洪水就担心墙基不牢导致房屋倒塌,出行的唯一通道是排房中不到两米宽的小巷。大家都希望能够新建一条栈道改变现状,就到他家商议对策。

张承富建议,在房子背后修建一条步行栈道,计划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预算约60万元。街坊们一致同意由张老伯牵头成立理事会,负责栈道修建事宜。可是,在河道上新建栈道要经过水利部门准许和筹集资金,张承富多方奔走,却发现困难重重,修栈道的计划长期陷于停滞。

正在张承富一筹莫展的时候,有朋友给他出了个主意,说时任县委书记廖俊波很务实,可以找他帮忙。张老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廖俊波寄过去了报告材料,可过了两个星期没有回音。他又找人要了廖俊波的电话号码,给他发了一条短信,问他收到寄的材料没有。没想到,廖俊波马上回了条短信:“报告没收到,下周一上午到我办公室面谈。”

张承富老人忘不了,2014年10月那个上午,他们一行三人抱着报告材料到了廖俊波的办公室,廖书记热情地接待他们,细心听完张承富的诉求后,问道:“建栈道需要多少钱?能自筹多少?”张承富回答:“大约60万元,我们自筹60%,需要解决40%。”

廖俊波当场叫来有关部门负责人,帮忙协调落实了建设资金,栈道建设工程终于启动。栈道建设过程中,廖俊波还多次去实地察看,并对负责建设的同志再三叮嘱:“在河道上建设人行栈道一定要设计好,否则会影响泄洪,也影响安全,影响城关的景观,要与江滨公园的建设统筹考虑,让栈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后来,一条长184米,宽3米的水泥栈道建成了。相距栈道5米的另一条280米的景观桥栈道也同时建成了。渡头洋上的街坊们喜出望外,放鞭炮庆祝。张承富当场给廖俊波发去短信:“廖书记,栈道建成了,大家很高兴,祝您好人一生平安!”廖俊波很快回复了一条短信:“表示祝贺!”

激动之余,张承富写下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表达对廖俊波的谢意。

“街坊们听说廖书记去世的消息,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大家都不敢相信这么好的干部怎么会走得这么突然。”老人感慨地说,“廖书记来政和之前,县城里没有市民广场,没有文化活动中心,没有像样的马路;他离开政和的时候,迎宾大道建起来了,政和广场、文化中心投入使用了,九座市政桥梁竣工了,我们政和老百姓打心底里感激他呀!”

前不久,张承富给廖俊波写了封信寄托哀思,在信的结尾,老人写道:“廖书记,我会把这副‘俊波您好’的对联一直贴在门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他让垃圾村变成风景区(廖俊波的故事) 本报记者 姜 洁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12日   04 版)

福建省政和县石屯镇松源村党支部书记袁云机,最近一直在各地作廖俊波先进事迹巡回报告。每次她都以这样一段话开头:“这些天,许多游客追思而来,走进我的家乡——中国白茶小镇政和石圳村。他们问我,廖书记写的那4个字在哪儿?他摘茶的茶园又在哪?他进村时,走的是这条路吗?石圳村里,满是廖书记曾经的足迹。”

石圳是松源村的一个有着500多人口的自然村,如今有古朴的民居、潺潺的流水、幽香的茶社,村间古码头、古酒坊、古戏台、葡萄园、樱桃园、白茶手工坊里人头攒动。然而,就在4年前,这里还是出了名的“垃圾村”,村里的河沟淤积了近30年的垃圾无人清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除了本村留守的老人儿童,外村人都不愿踏进村里。袁云机的孩子也对她说:“妈妈,我再也不去外婆家玩了,村子太脏太臭了。”

已经嫁到外村的袁云机实在看不下去,2013年9月,她动员石圳村的9位姐妹,用了3个多月时间,清出了500多车垃圾。时任政和县委书记的廖俊波知道后,直奔石圳找到了袁云机,对她说:“云机,你们十姐妹带了个好头啊!”袁云机领着廖俊波在村子里转,告诉他村子里曾是商贾云集的水运码头,古酒坊、豆腐坊、布庄旧址比比皆是,可如今大多荒废,现在劳动力都跑到外面打工,集体是零收入,村民日子过得苦。

廖俊波听罢说:“苦日子该到头了!村子干净,只是第一步。要是能绿起来、活起来、游起来,石圳就能创造财富。到那时候啊,男人们就会都跑回来。”大家听了都大笑起来,可该从哪儿做起呢?廖俊波接着说:“绿起来,就是要结合古码头文化建设生态村;活起来,就是要引进适合的产业,让村民打工不出门;游起来,就是发挥石圳靠近县城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那段时间,廖俊波每个月都要去石圳三四趟,每次见到袁云机,第一句话就是问她最近有什么想法,遇到什么困难,有没有需要帮助解决的;每次临走他总会说,小事不用请示,自己抓紧做起来,大事需要协调随时打电话。

廖俊波鼓励村民们:“大家放心干,赚钱的事,你们自己投资;不赚钱的项目,我们县里、镇里来做。”一番话点燃了大家的创业热情。在廖俊波的牵线下,水、电、桥、路灯等基础设施很快完善起来,石圳成为全县第一个没有电线杆的村庄。他还带着客商进村,自己拿着话筒当导游,帮助引进了3家茶业企业,送来了20多辆休闲自行车。

廖俊波真的让石圳村富起来了!2015年,石圳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6年,石圳村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去年,全村旅游收入突破100万元,最多的一天接待了3万多游客;村集体收入近40万元,有100多个村民回村创业,刚大学毕业的3个年轻人也加入了回村创业的行列。

“我最难受的是,廖书记让我们富起来了,却没在村里吃过哪怕是一餐饭,我想给他送一箱村民合作社种的葡萄,他都谢绝了。”袁云机说到这里,流下了热泪。在廖俊波离世两个月的时候,她给廖俊波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在石圳村里,那块镌刻着‘旧事乡味’的牌子,这是您建议写的。当时您说,不忘家乡事,不忘家乡味,这就是乡愁。这份乡愁,印在我们百姓的心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二十二个孩子记得他(廖俊波的故事)本报记者 姜 洁《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13日   04 版)

郑建锋是福建省政和县一名15岁的中学生,身高已经超过了妈妈,健壮得像一头小牛,同学们都很喜欢他。然而,5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他的母亲邵惇妹告诉记者,如果不是时任县委书记廖俊波倾力相助,她的儿子如今还不一定能够活在人间,因此,她和儿子对廖俊波怀着格外的感恩之情。

那是2012年11月8日的傍晚,邵惇妹下班回家,发现在石屯镇中心小学读三年级的儿子恶心、呕吐。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一向最爱吃毛芋汤的郑建锋说没胃口,不想吃饭。她哄着儿子坐到饭桌前,可儿子刚吃了几口又开始吐了。邵惇妹连忙带他到镇上看医生,医生说是感冒了,让孩子服了药,躺在床上休息。可是郑建锋还是一直在呕吐,病情更加严重了。邵惇妹询问之后,才明白同班同学把从家里带来的工业用蓖麻子分给了大家吃,说吃下去能练成神功,当时郑建锋的口袋里还剩了10多粒。邵惇妹连忙把孩子送到县医院,又赶快把情况汇报给校长。经了解,班上22个孩子都出现了中毒症状,随后孩子们陆续被送往政和县医院。

半个小时后,廖俊波就赶到县医院看望这22个孩子,他挨个查看,和每个家长一一谈话、一一询问情况,安慰他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救治孩子。随后他嘱咐医院:“马上给这些孩子开设绿色通道!”就又匆匆离去了。

邵惇妹的心一直悬着,哭成了泪人,生怕孩子有个三长两短。县医院马上联系南平市第一医院,并请来了专家会诊。据介绍,蓖麻子毒素的毒性是氰化钾的上千倍。专家认为包括郑建锋在内的8人中毒较重,要马上转到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抢救。

邵惇妹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已经快12点了,廖俊波又来了,亲自陪着8个孩子开着4辆120救护车到福州总医院。她当时还纳闷儿,怎么他去了又来了?“后来我才听说,为避免有的孩子不敢讲真话、误服后症状不明显耽误救治,廖书记带着班主任和村干部跑到石屯镇的每一个村里,挨家挨户询问孩子状况,一直跑到11点多,将全年级100多号学生全部排查了一遍才放下心来,又连夜赶到县医院再次来看我们的孩子。”她感慨地说,之后的10天中,她孩子的病情一度出现反复,廖俊波一直惦念着,时常打电话给家长们,直到孩子们完全康复出院。

得知廖俊波猝然离世的消息,邵惇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帮助了那么多人,我们却没有机会报答他。”日前,她提笔写了一封信给廖俊波,信中写道:“我想,报答您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让他以您为榜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廖书记,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他改变了我的命运(廖俊波的故事) 本报记者 姜 洁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14日   04 版)

3月19日,一得知廖俊波出事的消息,刁桂华立即怀揣着家中珍藏多年的熊胆粉跑到了事故发生地福建省建瓯市的医院,想亲手交给廖俊波的主治医生。“我们这里有一种说法,熊胆粉能救人性命。”但是,令刁桂华遗憾万分的是,等她找到抢救廖俊波的医院时,斯人已逝。

“他是我的大恩人。”刁桂华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的一名企业家,2011年的一场大雨,她的旧厂房周边塌方,出于搬迁考虑,她竞拍了一块新地。没想到交纳土地出让保证金后,她竟遭受飞来横祸,成了一起非法拘禁案的犯罪嫌疑人,被关进了外省的看守所,最终检察机关决定不予起诉。可是,当她恢复人身自由,再去办理土地出让事宜时,却被告知要交纳上百万元的滞纳金。

刁桂华此时已经倾家荡产,不得不走上漫长的信访之路,去向相关部门反映,希望能够减免滞纳金。“几年来我四处奔波,乞求换取企业生存……”刁桂华告诉记者,是廖俊波的出现改变了她的命运。

那是2015年年末的一个市长接访日,廖俊波接待了刁桂华,在倾听她的诉说后,当即就留了他办公室的地址给她,让她周末来找自己详细说明情况。刁桂华一边回忆一边流泪:“他安慰我,‘别担心,办法总比困难多。’他的举止像父亲一样慈祥,刹那间直觉告诉我企业有救了!”

廖俊波答应刁桂华,两个月内会给她答复。令她没想到的是,仅过了大概一个星期,去年“五一”假期的一天,下着瓢泼大雨,她突然接到了廖俊波打来的电话:“桂华,我到你的工厂门口了。”“我赶紧跑出来,看见他打了一辆出租车,付完钱跑出来,浑身都淋湿了。”刁桂华回忆,他实地走访了我那被山体滑坡泥石流掩埋的旧厂房,又走进她的办公室说:“你的锅炉房紧挨着你的办公室,这么做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得抓紧整改。”刁桂华感觉到,这位领导是真的关心自己、一心为她的企业着想!

一个月后,在廖俊波亲自签字担保下,企业终于免交了滞纳金,拿到了新拍的土地使用证。此后廖俊波一直关心着她的企业后续发展,帮她牵线搭桥联系了产品代加工的工厂,还时常发短信打电话询问新厂房建设的进展情况,厂房的开工许可证拿到了没有,食品许可证拿到了没有。

今年春节前,刁桂华给廖俊波发了条短信,想给他送一只鸭子表示感谢,他却说:“不用客气,等你把厂房盖好,邀请我去你厂里,舀一瓢热热的麦芽汁给我尝尝就好。”

如今,廖俊波答应刁桂华的话已经无法兑现。在他去世两个月的时候,刁桂华给廖俊波写了封信,信中说:“如今,新厂房正在建设中,企业的产品已畅销国内外市场,企业面貌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今天企业所取得的成就我只能与您隔空分享。廖副市长,我永远不会忘记您!”





标签: # 栈道 # 她的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