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设兵团揭秘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换防、永不转业的200多万人的“特殊部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兵团最早的开发地石河子市美国卫星在沙漠中发现一个“人造绿洲”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旧中国留给这片祖国六分之一的土地的,是满目的疮痍和贫困。王震将军率领驻疆人民解放军在平暴剿匪、稳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同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迅速增加了新疆的社会物质财富,赢得了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1954年10月,决定驻新疆人民解放军10.5万名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从此,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序幕。屯垦,自古即有之。对西域的屯垦,始于汉代,但多为“一代而终”。新中国的屯垦戍边事业从一开始,就走出了这种历史的阴影。60多年来,新疆建设兵团始终奉行着不与民争利的信条,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兴修水利,治沙治碱,植树造林,先后治理和参与治理了新疆的数十条河流,修建水库近百座,从亘古戈壁荒原中开发出良田1600多万亩,建成了一个个田连阡陌、渠系纵横、林带成网的绿洲生态体系。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颗人造卫星在古尔班通古特灰黄的沙漠中发现了一个绿色的半岛。联合国派出17人的考察团实地考察后,不觉惊叹:这是兵团农八师150团的职工们将沙漠逼退60公里而形成的一片人造绿洲!如今,新疆每三亩半耕地中就有一亩是兵团人开垦的。新疆建设兵团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和畜产品生产基地。新疆刚解放时没有工业,为了兴办工业,兵团人节衣缩食,棉衣换成单衣,两套服装减成一套,甚至省去衣领、口袋眉沿,还捐出了1500万元的转业费,自力更生,生产出了新疆的第一支纱、第一块糖、第一根钢锭……为新疆的现代化工业行了奠基礼。之后,兵团又两次将已经建成的42家大型骨干企业无偿移交给了地方。60多年过去,如今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成为一个拥有254万人口和14个生产建设师、186个团场、1500多家工交建商企业的特殊社会组织,成为新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的一支无可替代的重要力量。第一代母亲早在创业之初,新疆建设兵团从山东、湖南各招收了近万名女兵,她们成为兵团第一代母亲。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复员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及城乡青壮年,响应党的号召,加入到屯垦戍边行列,仅大上海就来了10万人。位于中蒙边境的北塔山牧场,是兵团农六师最边远的一个哈萨克族收场。这里海拔3000多米,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气候变化无常,一年到头连蔬菜都吃不上。1964年,李梦桃从美丽的黄浦江畔来到了这里,成为牧场医院的一名医生。30多年里,她走遍了这里的沟沟岭岭,无数的小生命经过她的手来到了人间,数不清的牧民在她的治疗下解除了病痛。为了给牧民和边防战士看病,李梦桃从马背上掉下来摔断过尾骨,从山坡上滚下来折断过颈椎,还不止一次地在暴风雪中迷失方向,黑夜出诊时连人带马掉进山泉。她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哈萨克语,牧民们感激地将她称为救星。而当人们问李梦桃留在北塔山牧场的原因时,她的回答竟是一个字“苦!”。当年,满怀憧憬的湘妹子们被大卡车拉到农场时,全都傻了眼:地面上没有一座建筑,欢迎她们的几百号男兵一下子从“地窝子”里钻出来一一就像从地下冒出来的一样。“地窝子”,说白了就是一人多深的大土坑,大小依住人多少而定。人们在挖坑的时候,在坑底留出用作床、桌的土墩和进出的斜坡通道,用木头拱好屋顶,覆以红柳或芦苇,最后盖上土。这样,“地窝子”就建成了。湘妹子刚到农场时,一看这情形,全都哭开了,怎么劝说也不肯下车。关于她们下车的笑话,至今还在兵团流传:湘妹子赖着不下车时,人们端出一盆盆红辣椒——她们就争先恐后地跳下车来。关于山东女兵下车的故事,版本和湘妹子的大致相同,只不过人们端上的是大葱。湘妹子们在西行的路上,就隐约听说可能要给自己介绍对象,心里很担心。到新疆后不久,这个担心变成了现实。后来,湘妹子们中的大多数都经历了“组织介绍,个人同意”的程序,成家过起了日子。当时的生活条件之艰苦,如今已难以想像。没有洞房,只好三四对新婚夫妇住一个“地窝子”,每对新人之间仅仅隔着一层薄薄的蚊帐。今天,在石河子市,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满头华发的“湘妹子”和老伴相依走过街头。她们尽管当时和丈夫是“先结婚,后恋爱”,但绝大多数彼此相濡以沫,直到白头。石河子:200人的村落成为现代化城市历史上的石河子,在新中国初建时,只是绥来县(今玛纳斯县)一个偏僻的村落,人口不过200人,惟一的工业是一家铁匠铺。1950年夏,王震、陶峙岳、张忡瀚等将军策马来到玛纳斯河流域,为即将筹建的军垦新城选址,王震将军独具慧眼,将新城城址选在了石河子。走出战争硝烟的军人们,用自制的三角架和水平仪,从选址、设计给石河子划出了第一条中轴线,拉开了石河子建城的序幕。60多年岁月蹉跎,三代军垦人的心血凝聚而成的石河子市,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成功的典范。在这片土地上,军垦人以改天换地的气概,创造了许多奇迹:第一次在被视为植棉禁区的北纬44度的玛纳斯河流域植棉成功,使之成为目前新疆的支柱产业;第一次在新疆种植甜菜成功,奠基了新疆的制糖业;第一次在新疆大面积试验地膜栽培技术成功,在全国掀起了增产增效的“白色革命”;第一次在新疆培养中国美利奴军垦型细毛羊成功,从此,中国羊毛可与澳毛媲美……在新疆,石河子成了新品种、新科技、新成果的培育和发源地之—。戍边屯垦两不误在兵团60多年的历史中,兵团的民兵曾多次参与保卫国土、维护稳定的行动。1997年2月,新疆伊犁州的边城伊宁发生了由一些民族分裂分子策动的骚乱事件。农四师的民兵在两小时内赶到现场,守住路口,分裂分子在哪里捣乱,他们就出现在哪里。民兵与公安和武警协同巡逻,保护重要设施,给企图搞非法骚乱的分裂分子以强大的威慑力量。上世纪60年代,中苏在新疆边境上基本处于“有边无防”的状态。1962年,在新疆的伊犁塔城地区发生了数万边民大量越过边境的情况。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伊塔事件”。事件发生后,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农牧民大量离开,当地的农牧业生产以及正常社会管理都陷入停滞状态,兵团就派了上万职工去边境地区进行代耕、代牧、代管,担当起戍边任务,根本改变了祖国西部边境上“有边无防”的状态。现在,兵团58个边境农场镇守着长达2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屯垦戍边这一组织形式,使得兵团职工群众成为一支不穿军装、不吃军粮、不拿军饷、永不转业的战斗队。他们长期生活在边疆,熟悉这里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了解和掌握分裂分子、恐怖分子活动的习性和特点,能够在复杂的斗争中做到知己知彼、有理有节、针锋相对,形成一种强大的威慑力量和打击力量。进疆部队就地专业
附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史 1954年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建立的。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驻新疆人民解放军部队为巩固边防,加快新疆发展,减轻新疆当地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将主要力量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到1954年,解放军驻新疆部队经过艰苦创业,共建成农场34个,牧场8个,拥有耕地77.2千公顷,收获的农牧产品解决了驻新疆部队的后勤供给,而且还兴建了一批现代工矿商贸企业,兴办了学校、医院等一批事业单位。 1954年10月,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的大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1956年5月起,兵团受国家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 1981年12月,决定恢复曾于1975年被撤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其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到200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两大沙漠边缘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建起了数千公里的绿色屏障,形成了1064千公顷新绿洲,建起了石河子、五家渠等一批新兴城镇;国内生产总值占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13.2%。 兵团作为新疆稳定、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坚持劳武结合,与军队、武警、人民群众共同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军、警(武警)、兵(兵团)、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近50年来在打击和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活动,保卫祖国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兵团属于计划单列的省(部)级单位,下辖十四个师(市)。2013年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人口270.14万,占新疆总人口的11.9%。2016年批复同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设立县级昆玉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双重管辖,享有省级的权限,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实行国家计划单列。毛泽东、朱德在王震陪同下检阅解放军的首批入疆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