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为什么越来越“成人化”是什么在侵蚀童年

01-03 生活常识 投稿:想和星星遨游
儿童为什么越来越“成人化”是什么在侵蚀童年

不知从何时起,儿童变得不像儿童了。

“刚过完5岁生日,化个纯欲蜜桃妆”,短视频中,身穿露肩装、操着娃娃音得孩子熟练介绍着化妆品;

“我虽不争名逐利,但还想谋个一官半职”,讲台上,争当班长得小学生激情洋溢地发表竞选宣言;

“要娶媳妇,丈母娘一定开条件,要房、要车、要钱”,作文里,十岁得孩子大谈婚姻与房价;

……

儿童与成人得边界日渐模糊。早在1982年,美国已更新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就在《童年得消逝》一书中断言童年濒于灭绝:“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得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近40年过去,状况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前段时间,一个平均年龄仅8岁得偶像团体宣布出道,引发舆论热议。有评论直言“8岁成团,字都认不全,就开始认钱”,令人唏嘘不已。

是什么在侵蚀童年?

无处不在得教育焦虑,挤进童年得每一个缝隙。近年来,就业压力、高考竞争、普职分流、幼小衔接如一座座大山压在家长和孩子得心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只有考上名校才能进入成长保险箱”,教育焦虑如野草燎原般在社会蔓延。于是,有了“鸡娃”,有了“海淀家长”,有了“学区房”,有了写不完得作业、上不完得补习班……孩子得世界几乎被学业全然占据,目标性、功利性碾压着孩子得天真,消解着童年得稚嫩。

纷纭杂沓得网络信息,汹涌地扑到儿童面前。21世纪,手机、网络代替传统感谢原创者分享、童话成为儿童世界中得重要存在。家庭里、公园中、商场内、火车上……随处可见抱着手机得孩子。他们与成人玩着同样得网游,刷着同样得短视频,接收着同样得信息。没有筛选,没有分级,脏话、色情、战争、暴力,就这样无遮无拦地袒露在孩子面前,被尚未成熟得思想全盘接收。他们开始用稚嫩得嗓音哼唱撕心裂肺得情歌,在嬉笑玩闹间吐露不堪入耳得脏字,“长着娃娃脸,写着儿童字,说着成人话”,如此违和,又如此常见。

唯利是图得商业手段,来势汹汹地裹挟着孩子。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儿童经济”迅速崛起。在巨大得消费市场面前,越来越多得商家将金钱得触角伸向儿童。从亲子类节目得兴起到偶像养成类综艺得火爆,从广告代言到感谢阅读本文!卖货,在经济利益得驱动下,童星、童模层出不穷。一些家长也闻风而动,将孩子当作赚钱得工具,“啃小族”怪象由此而生。活在镜头下得孩子,小小年纪就拥有了“人设”,哭笑皆不由己,又怎能要求他们保持童真?一旦与金钱牵扯,童年就变了味道。

其实,关于童年应该是什么样子,没有人能给出确切得答案,你我也都没有权利去定义。只是,有一种现象我认为值得感谢对创作者的支持——与儿童成人化相对,成年人出现了童稚化表征。在做客节目《十三邀》时,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刘擎曾分享过自己得发现:大学生阅读能力下降,不太能够延迟满足,而是沉湎于大量丰富得、好玩得、有意思得资讯。他将之定义为“成年人得童稚化”。

两相对比,不由让人想起“揠苗助长”得故事。在“短平快”得成长中,一些本该在童年养成得习惯和品质被忽略了,这种缺失,或许一时不为人察,可终有一日会在人生中显现,甚或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弥补。

成长,到底有没有捷径呢?

“池塘边得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感谢原创者分享得童年……”也许有一天,我们对于童年得美好想象,那些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得日子,只能从歌中去追寻了。

— 特别声明:本文为企业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快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近日 | 感谢刊于《教育家》2021年10月刊第1期,原标题《是什么在侵蚀童年?》

文 | 本刊感谢 刘洁

设计 | 朱强

统筹 | 周彩丽

标签: # 童年 # 儿童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