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槁即鼻内干枯之意,又名鼻槁腊
鼻 槁 [概述]
概念 鼻槁,或作鼻藁.即鼻内干枯之意,又名鼻槁腊,鼻干燥。本病以鼻内干燥,
鼻腔宽大,肌膜枯萎结痂,嗅觉减退,或鼻塞,鼻内燥热感等症状为特征.严重者,脓痂、
涕液秽臭,故又称为臭鼻证。,与萎缩性鼻炎相类似。 .
鼻槁是一种发展缓慢的常见鼻病,以女性为多,且在临经或怀孕期间症状更方明显。
本病的发生山区多于平原,体格瘦弱者多子健壮者,症状冬季较夏季为重。 ..
总的来说,鼻槁一名始于《内经》,历代医家对本病没有专门的论述,也没有用。鼻:
槁”作为病名,而多以描写本病的症状特点为主,故多归于燥证中论述。为了教学、医:
疗,科研的统一,在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始借用“鼻槁”作为本
病的病名。
[病因病机]
一、肺经燥热 肺开窍于鼻,燥热之邪侵袭.多先伤肺,燥气伤肺,津液受灼,则
枯涸不能上承,鼻窍失于濡养。兼之燥热之邪循经上犯鼻窍,蒸灼肌膜而为病。正如《宣
明论方。卷十》说:“燥干者,金肺之本,肺藏气,以血液内损,气虚或风则皴竭,风能,
胜湿,热能耗浪,皆能成燥”。 ..
二、肺肾阴虚 肾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肺肾乏阴津互相滋养。若久病伤阴,则致肺
肾阴虚。肺阴虚则不能输津滋肾。肾阴虚竭,则津液不能上承,虚火灼肺,鼻为肺之窍卜
鼻腔肌膜,失于濡润滋养,则千枯萎缩而致本病。
三、肺脾气虚、’“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由于饮食不节.素体脾气虚弱,.
或由于久病之后,肺脾气虚。脾不散精.肺因乏处损;而肺失宣降,、脾因之不运。一方.
面,由于肺脾气虚,气津不足;无以上输,鼻窍肌膜失于濡养,易为邪毒侵袭,邪滞鼻,
窍,瘀塞脉络而铰本瘸;另二方面,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情气不升,浊阴不降,湿浊,
之邪积留鼻窍,久郁化火,蒸灼肌膜而为病;
[临床诊断]
症状:鼻腔及咽部干燥灼热感,鼻塞,头痛,头昏,遇有刺激气体时加甚.鼻痂多.
鼻涕腥臭,嗅觉不灵,或有鼻出血。 .
检查:.鼻内肌膜枯槁如蜡,干燥结痂.鼻甲缩小,尤以下鼻甲为甚。鼻腔宽大,如
鼻骨和鼻中隔软骨枯萎较甚,.则鼻梁皇扁平状。若病变向下发展,咽部肌膜也出现病变。
鼻腔内积存着大量黄绿色或灰绿色浓稠鼻涕及痂皮,或有特殊恶臭。除去痂皮后,粘膜
干燥充血.触之易出血。
鉴别诊断:鼻槁需与慢鼻渊相鉴别。慢鼻渊的主要症状为鼻塞,流脓稠鼻涕.检查
见鼻甲肿胀,中鼻道以上有鼻涕自上向下流,无鼻粘膜或鼻甲骨的萎缩改变。
[辨证论治]、
一、辨证 . 、
1。肺经燥热 、
证候:鼻内干燥,灼热疼痛较甚,鼻窍内肌膜萎缩.鼻涕污秽,带黄绿色,痂皮多,
或有少许血丝,咽痛咽痒时而咳嗽,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
病机分析,由于燥热之邪侵犯于鼻,蒸灼肌膜.灼伤津液,致使鼻窍肌膜干萎。鼻
内干燥、灼热、疼痛,为燥热之邪伤肺所致。鼻窍肌膜萎缩.鼻涕污秽.痂皮多,属邪
犯肺经,燥热内生,鼻内时有少许血丝,咽痒时咳,,为邪热伤络,败津伤肌所致。
2.肺肾阴虚 .
证候:鼻内干燥,涕痂积留,遇冷则头痛,头昏加重,咽干不适,咽时微痛,手足
烦热,咳嗽痰少,头晕,耳鸣,腰酸无力,溲黄而少,舌质红而干,脉细数。
病机分析:肾藏精,主纳气,肾脉上通于肺,为气之根,肺为气之源,互相滋养,
谓之“肺肾同源”,其脉上行络于肺进入鼻、咽。若肺肾阴虚.虚火循经上炎,津液被耗,
故鼻粘膜干燥,涕痂积留,咽干微痛,舌质红而干。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酸无力,耳
鸣.头晕。手足烦热.咳嗽痰少,小便黄少,脉细数等,均为阴虚内热之证。
3。肺脾气虚
证候:鼻内干燥,鼻涕如浆如酪;其色微黄或绿,痂皮淡薄,鼻气腥臭难闻。兼见
食少腹胀,疲乏少气,大便时溏,唇淡苔白;脉缓弱或濡细等全身症状。
病机分析:肺脾气虚,肺不能输布水津,脾不能生化气血,使鼻失濡养,清窍干燥,
故肌膜枯萎。痂皮受湿热熏蒸化脓则鼻涕如浆如酪.鼻气腥臭难闻。食少腹胀.疲乏少
气,便溏,唇淡苔白,脉缓弱或濡细,均为肺脾气虚之征。
二、治疗 根据鼻槁的病因病机分析,肺、脾、肾虚损及燥热为患是主要原因。治
疗上应以内治为主,着重调养肺脾肾之脏腑虚损。外治方面.可用局部滋润药物及鼻腔
.洗涤法.其它可配合针灸、民间疗法等治疗方法。
(一)内治法
1。肺经燥热
治则:清肺润燥,宣肺散邪。
方药:清燥救肺汤为主。方中以阿胶,麻仁、麦冬润燥而滋阴液;党参、甘草益气
生津;以桑叶、杏仁,枇杷叶宣肺散邪;助以石膏清肺热。临床上也可用养阴清肺汤,
或用增液汤加桑叶、菊花.杷叶治疗,以达润肺生津,宣肺祛邪.
2。肺肾阴虚
治则:滋养肺肾,生津润燥。
方药:百合固金汤为主。方中以百合、二地滋肺肾为主药;麦冬助百合以润肺生津,
玄参助二地以滋肾清热,为辅药。当归,芍药养血和阴;贝母、桔梗清利咽喉,为使药。
共合为润肺生津,滋阴补肾的作用,以达虚火自降,诸症自愈的目的。临床上亦可用清
咽甘露汤治疗,或用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
3。肺脾气虚
治则:补益肺脾,行气逐邪。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地肤子、马勃,青皮,郁金。或用四君子汤加味。
临床上如服药期间出现大便溏者,可用山药、炒苡仁各10克研末,红糖水调服.以
健脾利湿。。如症见鼻粘膜干燥萎缩,涕痂积留,口咽干燥,大便头硬,小便时黄,舌红
少苔,脉细数者,属于脾胃阴虚,宜清热养阴生津之法,方用益胃汤加味。
除按上述三型辨证用药外,还可根据出现的症状,加减用药。若鼻粘膜充血甚者,
属肺热薰蒸,可选加地骨皮、桑白皮、黄芩等,以清泄肺热。鼻衄者,为热伤脉络所致,
可选加生地、生柏叶、生艾叶、生荷叶,赤芍.白茅根等,以清热凉血止血。嗅觉失灵或
丧失,属肺气不和,可选加苍耳子、辛荑花、、白芷、薄荷、鹅不食草等,以宣发肺气,
芳香开窍。鼻涕腥秽,鼻气秽臭者,为邪热内盛,湿热熏蒸而致,可选加桑白皮、黄芩、
冬瓜仁、桔梗、鱼腥草等药以清热利湿排脓。或选用薄荷、藿香、佩兰等药以芳香辟秽。
咽喉干痛或干咳者,为肺阴虚.肺失宣降,可选加沙参、麦冬、石斛。玉竹、北杏等,
以养阴生津,利咽喉。头痛头昏者,多为肾阴不足,可选加女贞子,黑芝麻、旱莲草等
药,以滋阴降火。妇女临经期症状加重者,属气滞血瘀,邪犯鼻窍,可选加泽兰、当归,
川芎、赤芍等.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窍。
(二)外治法 包括滴鼻法和清洗法。
1。外用药物 多以滋润清火为主。
(1)滴鼻法:常用的药物如苁蓉滴鼻液或蜂蜜、芝麻油加冰片少许滴鼻,每日2-3
次,每次3~5滴。有滋养润滑肌膜,减少粘膜干燥的作用。亦可用石蜡油、复方薄荷油
滴鼻。或用黄连液、大蒜糊。独角莲合剂等,其疗效亦较好。忌用血管收缩剂.如麻黄
素、滴鼻净等。
(2)吹鼻法:鱼脑石散吹鼻,每日2~3次。对于鼻气腥臭者,有散邪辟秽.促进恢
复肌膜正常功能的作用。 .
2.清洗鼻腔 用微温的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或用中药液如黄芩、菊花、麦冬,赤
芍、甘草、硼砂等.煎水冲洗鼻腔,以清除鼻内痂皮及减少鼻腔臭气。方法:在盆内盛
以冲洗液,低头由鼻将其吸入,然后经口吐出,反复多次,则可洗净鼻脓痂。每天1次
或2次,洗涤后再滴药液或吹药散。
(三)针灸疗法 有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 ‘
1.针刺疗法 临床上应以局部取穴、邻近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
(1)局部取穴:是在疾病部位取穴,以激发局部机能。穴位如迎香,禾戮。素戮。
(2)邻近取穴:是在病变附近取穴。以辅助局部和增强邻近器官的生理功能,取穴
上星,印堂,此两穴为经外奇穴,用于前额部痛和鼻部压重感明显者效果好。通天,百
会、前顶,用作治疗头痛时辅助穴。四白,巨戮、颧戮,对鼻涕如浆如酪者,有通窍除.
涕作用。
(3)循经取穴:主要取穴法是。手不过肘,足不过膝。的循经取穴原则。按经络循
行可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穴。如取足三里、内庭,解溪、合谷、公孙,曲池等。
操作方法:捻转进针,弱刺激。根据病情可每次同时并用局部、邻近、循经取穴.
其效果更好。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
2.灸法 可用艾条灸百会.足三里穴.以温通经络.通窍除涕。
3.迎香穴位埋线;本法有益气利肺,促使肌膜渐恢复的作用。 .
方法:鼻部周围按一般外科常规消毒,铺小孔巾,在迎香穴位注射195普鲁卡因.每
侧.1~2毫升,用带有肠线的三角缝合针穿过穴位内,剪去露出皮肤外面的线头。如有出
血,可稍压迫止血,不必包扎,如果线头露出,则容易感染,或使整条肠线脱落。
4。耳针疗法,有调理脏腑,恢复鼻腔粘膜正常功能的作用。
方法:找到敏感点并消毒后,用0.5~1寸长的毫针(26"-'30号)沿皮下刺入敏感
点,直达软骨膜,深约1~2分,刺入时顺时针方向捻转数次(泻法),留针20分钟.每
天1次或隔天1次。亦可针刺内鼻区或内分泌点。
5.指按疗法 详见。伤风鼻塞”条。
(IN)其他疗法:
1.毛冬青注射液作鼻下甲注射,有活血祛瘀,通络,促进局部肌膜渐复的作用。
方法:毛冬青注射液,作下鼻甲注射.每侧2毫升,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隔 一
5天可进行第二疗程的治疗。
2.百合软膏涂鼻内 以棉棒醮取少许油膏涂于鼻腔内,每日2~3次。有滋润鼻腔、
粘膜的作用。
(五)民间疗法
1.将桃树嫩尖叶1-2片用手揉成棉球状,塞入患鼻(直达病处)10-20分钟,待
鼻内分泌大量清鼻涕.不能忍受时再弃掉塞药。每曰4次,一般连续用药1周左右。有
促进鼻腔血液循环的作用。 一
2.天冬、麦冬等药适量泡水饮服,以养阴清肺润燥。
3。黑芝麻适量拌糖,每天食适量,有养肺肾阴,润燥之功。
4。白扁豆10克,山药25克,百合30克煲汤饮,有健脾利湿除涕之功。
[转归及预后]。
本病患者情绪压抑、苦恼,甚至影响工作。若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可并发阴虚喉痹,
则出现咽部干燥不适,干咳,甚则声嘶等症状,若病邪侵犯耳部可并发耳闭,耳鸣及听
力减退。
[预防及护理]
1.加强营养,加强户外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抗病能力。
2。改善卫生条件,减少尘土飞扬,降低高温生产场所的辐射热等。
3.在干燥寒冷季节,鼻腔干燥不适,可用麻油,石蜡油等滴鼻,以滋润鼻腔粘膜。.
4.预防感冒,减少鼻部的刺激。
5。鼻病施行手术时,不可切除组织过多,以免造成鼻粘膜等组织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