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的成长,爸妈每晚需要陪娃做的4件事

01-03 生活常识 投稿:孤像狗
为了孩子的成长,爸妈每晚需要陪娃做的4件事

职业爸妈睡前的时间很短,但对孩子很重要。


一位女性朋友是某公司高管,每天上班应酬很忙,有时晚上11点多回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即使有时提早2,3个小时回到家,但不是忙着接电话,就是因为太累而不想动。所以,她和孩子经常性的“亲子互动”情景是,孩子拿着玩具到妈妈跟前,想和妈妈玩,却被妈妈委婉拒绝。孩子的爸爸回家就更少了,经常出差在外。“孩子现在跟姥姥更亲……”这位妈妈有些委屈,但也感觉很内疚,“我们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很多个瞬间……”



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很重要,尤其是6岁前亲子陪伴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不可或缺。正如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说,从婴儿期到儿童期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亲子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另外,儿童成长需要发展的东西很多,但有些却是必须的并且尤其重要的,如果在儿童成长的初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和培养,“枝干长弯了便很难扭正”,所以,职业爸妈再忙,晚上也要陪孩子做4件事:


1、培养孩子自理能力,这是成长的基础


孩子的自理能力,包括吃饭、刷牙、洗澡、穿衣、折衣服、整理床铺、收拾玩具……等跟孩子成长最相关的生活技能。别看这些是小事情,但能直接影响小朋友的自信。意大利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也说,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打造一个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做自己”的背后,便是自信。


为什么?年幼的孩子,当他们看到大人们在一旁忙活时,他们常常会冲动模仿和参与,因为他们虽然年纪小,但小小的内心已经觉得自己像大人。当他们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认真而执着地穿上衣服和鞋子、小手拿抹布把桌面的灰尘擦拭干净、活动四肢分类整理玩具、挥动短短的小手臂一遍又一遍地企图整理被单……但凡他们能做出跟大人那样差不多的或有差的效果,也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满足——一种通过努力而完成工作的胜任感,孩子感觉自己被需要而自信。



但是,我们有些家庭,因为觉得孩子不懂或“帮倒忙”而不愿意让孩子参与,所以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发展也被耽误了,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给孩子落下懒惰的习惯。


美国有一位名叫Nikkole的妈妈,不仅培养了自己6岁儿子Lyle超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把小男孩培养成了家里的小小男主人。孩子担负起家里洗衣服、洗碗、打扫卫生、倒垃圾和做饭等的活儿。有人质疑小男孩年龄小,做的活儿太多,认为Nikkole把儿子当“奴隶”使。我想,包办的父母才会把孩子养成生活的奴隶。


2、陪伴玩耍,这是智力的温床


晚饭后,父母们陪伴孩子玩耍的方式很多,有游戏、玩玩具、看绘本,甚至一起唱歌跳舞都是不错的陪伴。这些陪伴,有助孩子大脑智力的成长。早在2000年,美国认知心理学家Nathan . A. Fox曾经研究过一些于生命的早期在托儿所度过的孩子,这些孩子因为缺乏父母陪伴,没有从亲子情感中受益,他们的脑体积比那些普通孩子的小一些,其中大脑的灰质和白纸体积也小一些。在外在行为上,这些早期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在语言发育和社交情绪方面都有问题,智商也普遍会低一些。



亲子互动和游戏,常常是幼儿智力成长的重要因素。为什么?对一个幼儿来说,父母的陪伴不仅仅是陪伴,与此同时进行的是语言的互动、知识的吸收、眼睛嘴巴鼻子等感官能力的刺激,以及他们在跟父母玩耍时,大脑相关的神经元得到连结和加强……这一切,都能促进孩子大脑智力的发育。我们常常说,有父母陪伴的宝宝早教,就没必要带孩子外出早教,父母才是宝宝智力成长最好的老师,这也说明了“父母”+“互动”对儿童智力的重要作用。


3、行为即命运,培养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做事认真、不拖拉,讲卫生爱干净,待人接物有礼貌,每天努力进步一点点,对事物保持好奇心,珍惜而不浪费,对别人有爱心有耐心,懂得尊重和倾听,不怕犯错不怕失败,有坚持事情的韧性,从小事情做起、不好高慕远,诚实守信用……这些便是好习惯。 好习惯对孩子未来的性格命运的影响不容小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相比之下,坏习惯一旦养成便难改,也会给孩子的人生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做事马虎粗心,待人粗鲁没礼貌,一遇到挫折就崩溃放弃……马克.吐温也曾经说过,习惯是很难打破的,谁也不能把它从窗户里抛出去,只能一步一步地哄着它从楼梯上走下来。



有一位妈妈曾经说过一个自己儿子的故事。有一天,邻居送来了两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一眨眼的功夫,已经被她儿子吃光。她有些恼,但仍旧耐心问:“妈妈也想吃,你怎么没留个给妈妈?”儿子的回答让她大吃一惊:“奶奶说,大人只喜欢吃烂苹果。”老人不舍得吃,为了哄孩子吃便撒了这样的谎言,殊不知已经给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大人只吃小孩不吃的东西。这实在是错误的教育。


4、睡前沟通,搭建心灵港湾


“今天过得开心吗?”父母一句话,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良好的自尊和安全感。为什么?父母的关心,能给孩子带来踏实——“我是被爸妈关注的孩子”,“爸妈关心我的情况”。养育过小婴儿的爸妈便知道,小宝宝常常会通过哭闹博取爸妈的目光,稍大后可能总要爸妈“抱抱”,当父母忙着玩手机时会故意捣蛋……这便是孩子经常需要父母关注的表现。国际著名家庭心理治疗师Miriam Chachamu说,父母的关注,能提升儿童自尊心、缓解个人焦虑。丹佛大学心理学家Susan Harter也说,被父母关注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把积极的关注内化,用家长对自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



美国著名前花样滑冰运动员坦雅·哈丁,小时候母亲为了让女儿成才,对她苛刻冷酷。3岁开始学习花样滑冰,每天凌晨5点逼迫女儿起床训练,训练时尿急了也不能停,鞋子湿了继续穿,对女儿肆意生气发火用脚踹……除了训练,孩子别的都不能做;母亲打多份工,更不用说什么睡前沟通的仪式。当她成了知名的花样滑冰运动员时,内心的低自尊和骨子里的自卑,让她仅仅因为被赞漂亮而随便找了一个不靠谱的丈夫;也因为内心的低自尊和骨子里的自卑,涉嫌指示前夫打伤竞争对手的膝盖,最终被终生禁赛。人生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让她灿烂的人生嘎然停止。


有些人,在孩子的内心种下“灰暗”;而有些人,在孩子的内心种下“阳光”。上面4件事,你做了吗?


关键字:睡前游戏、习惯培养、生活技能、亲子关系、早期教育

幼儿说,一枚亲子心理咨询师,学习国外心理学家们知识,分享科学、有价值的育儿心得。

标签: # 孩子 # 父母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