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事、情节和细节
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关于故事,情节和细节》。这对小说创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三个方面是联系统一的,所以,我把它们合起来讲。
我给大家先讲个故事。这个故事出自《左传》。说的是鲁成公十年,即公元前581年夏天的事情。有天晚上,晋国的国王晋景公梦见一个厉鬼,什么叫厉鬼呢?就是绝了后代的死者变成的鬼,古人就叫厉鬼。在梦中,这个厉鬼捶胸顿足地对晋景公说:“你杀了我的孙子,没有仁义,我已经请求上帝惩罚你了!”晋景公连忙躲进了小屋子里。厉鬼又打破小门,追赶进去,晋景公就吓醒了。第二天就赶快召来了桑田(今河南灵宝市)的一位巫师,巫师是干什么的?巫师简单地就是装神弄鬼的。他对巫师说,“你看我这是怎么回事啊?”巫师一看他那个样子,不敢直说。晋景公说,你别吞吞吐吐的,照实说呀!巫帅就说了,他说:“皇上,你恐怕吃不到新麦子了呀!”巫师是也活腻了,千不该万不该对皇帝说真话,由此埋下了祸根。晋景公一气之下,就让巫师滚蛋了!他想啊,怎么能说我要死了呢?我身体不是好好的吗?他居然敢说我吃不上新粮食了?真是混帐东西!
不久,这个晋景公确实患上重病了。可能是考虑到本国无名医,于是向秦国求援。这时候,晋国跟秦国还算是睦邻友好国家,秦桓公也不敢马虎,用现在的话说,这可涉及到国际关系问题啊。便立即做出决定,派出宫廷御医中最好的医生——缓医生去给晋景公治病。那时候交通不象现在这样方便啊,有急事开个车就走了,大城市还有飞机。那时不行啊,马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加上医生姓缓,那该多慢啊。秦国的缓医生还没到达晋国,这个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二竖子”,什么是竖子呢?就是仆童,小孩子。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子,这两个小孩就秘密地商量起来,晋景公请来的缓医生很厉害呀,不是院士级的也是教授级的主治医师啊,切不可掉以轻心,怎么办呢?我们得想办法逃跑呀!另一个马上出了高招,说:你怕什么呀,有个好地方我们可以去呀。我们俩就躲藏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安全极了!看他缓医生把我有什么办法!两个小家伙说的是什么地方呢?指的就是心脏与膈膜之间的特殊部位。当然很隐秘了(成语“病入膏肓”的来历就是这个)。结果秦国的缓医生来了一看,果然就对晋景公说呀,你这个病恐怕真是难治呀,火灸攻不到,扎针达不到,药力浸不到,我也只能尽力而为了!晋景公一回想他自己做的梦呀,觉得缓医生真是好医生,他说得真准呀。于是好好款待。
虽说晋景公的病重,但还是能说话走路的,作为一国之君,他的个人起居还能自理。
秦桓公派来的缓医生开了药就走了。晋景公精神还好了许多。这时候已经是六月了,是夏天了。夏天麦子出来了嘛。晋景公忽然想桑田那个巫师说的话,他不是说我吃不到新麦子吗?他不是在咒我早死吗?我就是要吃到新麦子给他瞧瞧。于是,办公室的人马上通知后勤处,给晋景公弄来新麦子,加工成宫廷食品。麦子加工的食品做好了,晋景公就把给他算命的那个巫师叫来了。晋景公说,你不是说我吃不到新麦子吗?我现在就要吃到了。不过,你算命算得不准,你得先死。说完就叫人把巫师推出去杀了。
杀了巫师,晋景公就该吃新麦子了。可是,就在晋景公端碗的时候,他突然肚子发胀,对手下的人说,我先到洗手间去一下。谁知这一去半天不出来,把外面的人急得要死。可一等再等就都不能见晋景公的影子,于是大家就分头找啊。外面找不到,里面也找不到,头儿在哪儿去了呢?找啊找啊,就在厕所里找到了晋景公。原来他掉进厕所,让自己的大粪给淹死了!
那时候的宫廷厕所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但是肯定不是抽水马桶,也不是瓷砖做的坐便器,而是一个茅坑。因为上面要冲洗干净,池子里可能就有许多水。所以,身患重病的晋景公掉进去淹死,是完全有可能的。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掉进厕所淹死的皇帝。(顺便说一下,皇帝的称呼是从秦始皇开始的,这时候并不称为皇帝。一些历史词典上说晋景公是病逝,这是欠妥的。)
得知晋景公淹死了,有个宦官就自作聪明地说啊,难怪啊,我昨天做了个怪梦呢,梦见我背着晋景公登上西天了啊,怎么真的就死了呢?于是就马上有人说:既然如此,你就把头儿从厕所里背出来吧。这个宦官就深入厕所,把晋景公的尸体背出来了。也是他活该倒霉,把晋景公的尸体背出来后,又有了这样的安排,上面说,既然是你梦见你背着晋公上了西天,那你干脆跟随他上西天吧,于是,就让他为晋景公殉葬了。
我之所以讲《左传》里的这个故事,我是把它当成纪实小说来读的。为什么?因为它具备小说的基本条件,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细节,叙述,描写等等。也就是说,《左传》的作者把晋景公的死写成了一个故事。一个很离奇的,极端巧合的,有些占梦色彩的故事。我们评价《左传》,主要是它的文学成就和史学成就。史学成就,是因为它是研究春秋时代原始的、最珍贵的史料。文学成就,是说它的历史散文成就,因为它上承《尚书》《春秋》,下启《国策》《史记》,《左传》夹在它们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关于这篇文章,我翻阅过一些选本和注本,没有一个专家提到它,更没有哪个专家说把《左传》的文章当成写实小说来看。也就是说,这是一篇被忽略、被遗忘的好文章。
那么,它好在哪里?
一是有完整的故事。从晋景公做梦开始,到他死亡结束,中间经历了厉鬼找他——巫师算命——向秦国救援——梦见竖子——缓医生来看病——召见并处杀巫师——准备吃麦食——掉进厕所——宦官背出尸体等一连串的情节过渡,而且这一切都是围绕晋景公这个人物展开的,笔墨没有分散。总共五个人物,都写出来了。
二是有生动的情节。比如说作者写晋景公之梦:厉鬼“被发及地,搏膺而踊。”长头发披落在地上,捶打着自己的胸脯,踢动着双脚。你可以想像那是多么可怕的样子。接着便写厉鬼“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你看这个厉鬼多厉害,他先破坏了大门和寝室的门,晋景公害怕极了,慌忙跑到另外一个房间里,结果厉鬼穷追不舍,又来了个破门而入。这下子才把晋景公惊醒了,可以想见,他醒来时必是一身大汗。
三是有生动的细节。最生动的细节还是在对厉鬼的描写上,写他“被发及地,搏膺而踊。”单凭“被发及地,搏膺而踊”八个字,就可以感觉到他凶神恶煞的样子,恐怖形象就完全表现出来了!
四是有精彩的对话。精彩的对话在什么地方?就是晋景公的第二个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子。原文对话是这样的: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一个说,情况不妙了,秦国的那个缓医生可是个良医呀,他来了不是要整死我们吗?我们逃跑吧?另一个说,逃跑什么呀,躲藏起来呀,我们就躲藏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这地方多安全,他缓医生医术再高明,也把我们没奈何呀!就这两句对话,把两个小孩的紧张状态和狡猾心理一下子刻画出来了!
作者的写作是极为简练有力的,简直到了惜墨如金的程度。我认真地数了一遍,这篇文章全文只有196个字。特别是写晋景公死前的那一段,他把桑田的巫师叫来了,让他看看眼前麦子做成的食品,你不是我吃不到新麦子吗?你现在就好好看看,我马上就要吃了。不过,我在吃之前,得让你先死。然后就把巫师拉出去斩首了。接下来呢,晋景公就准备吃东西了。谁知就在这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突然感到肚子发胀,想解手,要上厕所,就这样一去不回,掉进去淹死了。这么长的情节,作者居然只用了八个字:“将食,张,如厕,陷而卒。”你听听,多么精彩!
围绕小说创作的这几个因素,我们现在要倒回来讲了。讲什么呢?返回来讲情节,细节和故事了。
关于情节的概念,高尔其是这样说的:“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关联,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这就是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历史,是人物在人与人的发展关系中的必然结果。情节与情节之间有逻辑关系,可以互为因果条件。
以上面的文章所述,晋景公梦见厉鬼是一个情节,接下来的请巫师算命是一个情节,这两个情节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这些关系就决定了后面情节的存在理由,最后的巫师被杀也是因为算命的问题。
现在我们说细节。什么是细节呢?细节与情节的关系是什么呢?我认为,细节就是存在于情节中的一些微小的环节,这些微小的环节是通过人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的心理活动展示出来的。细节往往表现的是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它与情节之间,有时构成一种逻辑关系,有时不构成逻辑关系。在一部作品中,细节与细节之间,很大程度上是不存在逻辑关系的。有时,细节可以是情节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时,细节可以不依靠情节而独立存在。比如在刚才所讲的左传里的文章,写厉鬼的“搏膺而踊”,捶胸顿足,这是一个细节,它与情节之间不构成必然的关联。但是对反映厉鬼的愤怒的情绪,却是极有好处的。看上去就是很有关系的。但是,厉鬼在晋景公面前说话的情节,却是特指的。这个情节不可移动。细节这个问题下面继续讲。
那么什么是故事呢?《辞海》解释是:叙事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故事与重在叙述事件因果关系的情节有所不同,但多是情节的基础。这个说法我是比较相信的,就是说,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就叫故事。这个叙述过程,就叫讲故事。请大家注意了,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种文学体裁也叫故事,比如上海文艺出版社办了一个刊物叫《故事会》,它里面全部发表的故事。是一种通俗的群众性的文艺形式,跟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小说里的“故事”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辞海》的定义跟英国作家爱.摩.福斯特的著作《小说面面观》中的说法是惊人的相似。这是本很小的册子,我是在1994年买的,福斯特是这样说的:
(故事)它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如“国王死了,不久国王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系所掩盖。
戏剧学院的何可可教授,他根据福斯特的理论,对情节和细节作了这样的区分:“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伤心而死”是情节。为什么说是情节?因为王后的死是因为国王死了伤心所致,这就形成了因果关系。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就是故事。这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王后为什么死了,可以是老死的,可以是病死的,也可是车祸。她的死不是因为国王的死直接导致的。“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伤心而死,死的时候手中紧握着国王送给她的订婚戒指”则是细节。那么,我们说“死的时候她已瘦骨嶙峋”也是细节,“死之前她一直低声呼唤着国王的昵称”则是情节。这就是说,细节是蕴含在情节里的,但不一定就要强调因果关系。握着戒指也好,瘦骨嶙峋也好,与死的本身没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既不是死的原因,也不是死的结果,只是死时的状态。这样就可是以看出,细节蕴含在情节之内,但也是可以游离于情节之外的。
我个人的理解是,细节在一篇小说中,它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是否存在,都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一般而论,一个故事里可能包含若干情节,一个情节里可以包含若干细节。情节使小说和故事丰满,细节使情节和人物丰满。小说中的人物要立得住,站得稳,细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现在,我们就今天的具体情况,来进一步理解情节与细节的关系。举个例子:我今天七点钟举行文学讲座,进来的时候,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人。在我正在讲课的时候,突然冲进来两个警察,把我带走了。这段文字是情节,情节就是说事儿的,就是叙述事件。
但是我们加一句,把情节细化一下:突然冲进来两个警察来抓我,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抓我,非常茫然,于是死死地盯着警察,企图问个究竟。在警察带我走时,我打量着讲台四周,迟迟不肯离开。这个“我打量着讲台四周,迟迟不肯离开”就是细节了。
那么,在一篇小说中,对故事、情节和细节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是把故事和情节合起来说,故事是讲故事的,情节也是讲故事的,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我们一般称为故事情节。我们对故事情节的要求是:曲折,紧凑,流畅。
曲折是要尽可能把故事写得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有时还必要地要设置一些悬念,让故事更具有可读性。比如要写一个恋爱故事,两人都很真诚地相亲相爱,如果是单纯地写他们从恋爱到结婚的过程,那就太简单了。这样的故事可能就是没有意义的。或者你会说,他们的爱情很感人,很有写头。就在前几天,西安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要让我采访他们夫妻俩,这个女的说,他们夫妻几十年来,一直非常相爱,从没起过外心,前年那个女人得了重病,要做手术,丈夫倾尽全力在医院悉心照料,花了几万块钱。在电话里,这个女的说得很动情。好象他们就是当代爱情的范本了。我在想,他们是处级干部,大小是个领导,花几万块钱是不成问题的,医疗费也有地方报销。至于丈夫在医院对妻子的守候,也属于人之深情。几十年如一日,只能说他们生活比较和睦,稳定。这样的东西能写成小说吗?不行的。原因是太简单了,它只能做为小说素材,而不能作为小说的原型和框架。为什么?两人相爱的事情太多了,在他们夫妻的经历中,没有那种可以构成小说的矛盾冲突,没有可以作为小说的情节起伏,甚至也没有刻骨铭心的东西。他们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爱情,这样的恩爱,只不过是中国传统家庭中的一个。一对恩爱夫妻有什么好写的?就相当于一个“五好家庭”。这就是说,这样的爱情,生活中可能具有榜样的力量,但在文学上却不具有艺术的力量。
如果说要考虑把这样的爱情故事写成小说,成为小说中的故事,你必要要把这个家庭置于当今社会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去总体观照,寻找真正可以感动人心的东西。感人的东西在哪里找?在他们夫妻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找,从他们的外围去找。比如,如果他们真是优秀的男人或女人,可能就不缺乏一些追求者的,外来的情感干扰是会产生的,他们是如何对待外来干扰的?如何保持自身的那份纯粹?那么,你就要琢磨了,是什么力量能够保持他们使他们对家庭,对配偶始终如一的爱?如果找到了新的故事元素,给他们的爱情一个圆满的答案,这是可以写的。否则,仅仅是一对恩爱夫妻,怎么说都不能构成一篇小说的内在力量。
同样是一个和睦的家庭,忠贞的爱情,我讲另外一个故事,它发生在上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大约是1993年。一对夫妻从工厂里辞职下海了,想自己干一番事业,使自己过上好的生活。他们自己有十几万的积蓄,凭借他们的人际关系,在亲戚朋友那里借来了一百多万,准备自己搞一些经营活动,转手倒卖。可惜的是,他们根本就没有经商经验,在第一次交易中,就上当受骗了,一百多万元被一次骗光,只剩下一堆工业废品。两口子都是非常善良的人,把别人也想得跟他们一样善良,却没想到出师不利,一下海就呛水了!更重要的是,骗子那边人去楼空,无处查找,他们连打官司的可能性都没有。
借来的钱被骗光了,只剩下了几万元的老本,妻子悲痛欲绝,嚎啕大哭。丈夫也非常懊丧,不断地安慰妻子。然后两人共同寻思着东山再起的办法。一对恩爱夫妻,现在真成了患难夫妻了!
一年后,他们借来的那些钱陆续到了还款期了。而他们并没有东山再起,而是在苦苦地折腾。两人都是非常讲信用的,他们发誓:这辈子哪怕一无所成,拼命也要把借款还了!
没钱还人家,怎么办呢?得向人家解释清楚呀。夫妻两个就结伴行,挨个地到别人家里去,说明无法还钱的原因,最大限度地争取债主的理解。又过了一年多,他们搞起一个小小的机械厂,这种东西工艺流程简单,投资不多,但市场很大。产品生产出来了,妻子就在家打理工厂,丈夫就在外面去搞推销。为了省钱,他一直背着批发进来的方便面。第一批产品推销出去之后,夫妻两个抱头痛哭了一场。你可以想像,这种眼泪,它的情感含量,它的伦理价值,它的精神内涵该有多么丰富!
有产品了,有市场了,而小作坊一样的工厂也只是起步而已。他们依然要面临一百多万债务。怎么办?他们制定了详细的还款计划,分头送到债主家里。每赚一笔钱,都要按比例还款,剩下的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债主被他们感动了,有的主动推迟了还款期,有的积极帮他们出主意。就这样,夫妻俩用了近十年时间,终于还清了一百多万元借款,实现了他们的承诺。2002年,上海电视台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全面报道,感动了整个上海。
这对恩爱夫妻的故事是可以写进小说的。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的爱情中,不是简单地卿卿我我,而是有一种力量,是爱情的力量,人格的力量,信用的力量。他们共同担当了对家庭、对社会和对他人的责任。在巨大的债务压力面前,他们有多种方式可以选择,但他们没有选择逃避,没有选择退缩,没有选择沉沦,而是选择了直面相对。十年来夫妻相依为命,含辛茹苦,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终于使他们走出了困境,创造了幸福生活,赢得了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写成小说,情节就曲折了,人物就鲜活了,形象就丰满了。这样的爱情小说,可能就注入了更多、更深的社会意义。
刚才说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可能性和相关条件。启蒙主义思想家莱辛说“对那一切与人物性格无关的事实,他愿意离开多远就离开多远。只有性格对他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的职责就是加强这种性格,以最明确地表现这种性格。”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历史,那么细节呢?对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常讲情节要抓人,但细节也不例外。如果说细节抓人了,这个情节就成功了一大半。这一切都是为小说的整体服务的,为人物性格服务的。我们在写作的时候,重要的细节一定要放大来写。换句话说,表现性格的渠道是什么呢?就是情节,是细节。
每个作家或导演在处理情节和细节的态度上都是不同的。比如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里,一些情节他都是一带而过,只是简单介绍过程就行,而对细节他则是不厌其烦地描写,他总是在细节中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在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在受气之后,回家拿来镜子,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耍威风。他在镜子里嘲笑自己,反问自己,大骂自己,这个细节就非常传神地表现了少年马小军的性格。思想上不成熟,但身体却已经成熟的人,可能都会有过这样的举动。
那么,细节是不是表现人物性格的唯一方式?当然不是。表现人物性格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叙述,描写,对话等,都是塑造性格的基本手段。甚至有的作家的小说是没有多少细节的,但是他们却注重了情节的丰富性。这里面就涉及到小说创作的技术性问题,也涉及到他们的创作个性和习惯问题。前不久,姜文刚刚拍完的一部电影叫《太阳正在升起》,是根据我朋友的短篇小说改编的,小说原作是江苏女作家叶弥的《天鹅绒》。叶弥是非常优秀的一个短篇小说作家,是一个在我国非常有潜质的一个女作家。她在《天鹅绒》这篇小说里,整个小说里只有情节,几乎没有什么细节。可以写成细节的地方她都淡化处理了,但依然不失为一篇好小说。这不是一般作者能达到的一种高度。同时也说明,细节在一个小说里是可以抽取出来的,它并不影响小说的整体布局。这要根据细节在某个特定的小说内容的重要性而定。
好了,今天从《左传》的晋景公之死谈到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细节,及其相互关系。同学们在创作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下来可以与我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