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思维到创作者思维的转变

01-03 生活常识 投稿:森与雨露心
从读者思维到创作者思维的转变

七月好,朋友们

今天咱们讲一讲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思维模式:读者思维和作者思维

以及我们如何向创作者思维转变

拥有创作者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写作,更好地生活


作者:小涵  公共号:小说写作指南

1

一个电视节目说起


上个月小涵和小南在看一个亲情节目,讲的是一个男人孤身赴美国打工,十余年没回家,挣钱养妻女的故事


小南当时就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她对我说,你看看这男的,为了让妻子和女儿过上更好的生活,一个人在外受苦受累,十多年不舍得回家,女儿现在考上好大学了,节目组特意安排他们家庭团聚,好感人呦


我:excuse me?真的假的?为了挣钱十多年不回家?

小南:当然是真的了,最苦天下父母心,你居然怀疑!


我:大多数电视节目和电影一样,也都有导演,有彩排,有剧本,更何况这些电视节目向他们的受众展示他们想看到的内容。这个男人的故事可能是编的,这一家人可能是演员……


小南恼了,你还有没有人性了!你证明他们是演员啊,你证明这个故事是假的啊!blabla……


我: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认为是真的就好了,这个故事背后传递的价值观符合受众口味就好了


就算这个故事是真的,这个故事背后传递的价值观也非常可怕


身为一个父亲,为了让家人过上物质上的好生活,就可以忽略家人的情感需要?离家十几年不回家么?


只要她的女儿考上一个好大学,他就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了?


可是在我看来,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要知道,父亲也是世间最最无可替代的职业啊


除去以上内容,这个电视节目为了博眼球,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越是极端的事情越能吸引受众关注,越能挑起话题,引发争论


我和小南之间的争论,看似是个人之间电视口味的争论,本质上是两种价值观的争论


即,合格的父亲的标准是什么?


小南的是父亲只要满足了家人的物质需要就算合格

而我则认同一个合格的父亲应同时兼顾家人的物质需要和情感需要


2两种思维


今天咱们不谈价值观,咱们谈谈两种思维模式,读者(观众)思维和创作者思维


小南是典型的观众思维,特点是被动接收信息

电视节目说什么,她就信什么

而且不爱用理性动脑思考,思维偏直觉和感性,情感容易被调动


小涵是创作者思维,特点是主动输出信息

别人说什么,我第一不是选择相信,而是去质疑为什么,思维偏向理性思考


拿做菜来说吧,如果你仅仅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吃货,那么你只需要评价这道菜好不好吃,这道菜能不能满足你的需求就行了


如果你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厨师,你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评价这道菜好不好吃,你还要提出问题,这道菜为什么好吃?这道菜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满足吃货需求?


大多数吃货是观众思维,即我只负责评价一个东西是什么状态就行了,我只看是什么

厨师们则是创作者思维,即我不仅仅看是什么,我更注重为什么,怎么做


为什么有的人看了很多小说,却写不出一个短故事?

为什么有的人打了无数把lol,却永远达到不到电竞水平?

为什么有的人念完大学,一毕业就失业?

……

关键问题就是:这些人没有完成从读者思维到创作者思维的转变


3

再说两种思维


前几年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热的问题,为什么许多人看了很多书,却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

抛去非功利性的因素不谈,它和道理都懂,但为什么就是做不到的问题本质一样


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完成人生路上观众思维到创作者思维这个重要的质变


观众思维仅仅停留在知道状态,即我知道一个事物是什么样就行了

观众们看似看了很多书,看了很多电影,知道了很多道理

但他们只是被动输入者,他们得到的东西只是表面上的事物,更深层的事物他们没有接触到

观众思维符合人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本性,因为这种思维方式不怎么动脑子,观众只用调动感觉来评价事物就行了


创作者思维则是主动输出,他们主动去思考事物的本质,在事物是什么的基础上去思考为什么,自己能怎么做,是一个将知道转变为知识的实践过程

他们通过大量理性思考和社会实践来向观众们输出内容


这就是电影爱好者和编剧的区别

电影爱好者在看电影的时候只会想电影好不好看,剧情精不精彩,人物有不有趣


编剧在看电影的时候则会想哪个节点能设置爽点,情节节奏怎么安排,怎样能让电影好看,剧情精彩


爱好者们大多是观众思维

将爱好转化为特长的人们则是一种思维的转变,由观众思维转变为了创作者思维


不管是我们写小说也好,学习也好,最重要的是先转变自己的思维(观念)


你说你爱看书,ok,但是爱看小说就一定能写出小说,不一定

我们要做的,是将爱好或自己的工作转变为自己的特长


那么如何实现从读者思维向创作者思维的转变?


4做到三点


第一点,行动上主动积累


读者思维是与生俱来的,创作者思维是后天习成的

我们生下来就会吃饭,却不会做饭


想成为一个好厨师,要品尝很多美味

想成为一个好作家,要看过很多书籍

古人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思维的转变是一个物质上积累的过程

只有对某一领域有足够的积累,才有可能达到质变


第二点:思维上刻意练习


生活中的很多人在行动上有了足够的积累,却没有在思维上刻意练习,所以永远停留在读者阶段


我们在看一件事物是什么的同时,要看他为什么


拿看小说来说吧,在看到精彩的地方时,我们可以想想作者是怎么布局,怎么写人物,写对话的,如果自己写这么一个故事,会怎么写


拿吃饭来说,我们在评价饭菜优劣的同时,想一想为什么好吃or难吃,怎样能让他更好吃

今天的饭菜好吃可能是我饿了or饭菜做得好吃or符合大家口味……

今天的饭菜不好吃可能是做饭人心情不好or不符合我的口味or食材有问题……


我们只有在思维上刻意质疑(事物为什么),生活中转变身份(受众到作者)

我们行动上的积累才是真正有效的



第三点:主动输出


将行动上的积累和思维上的练习落实主动输出


拿写小说来说,你看了足够多的小说,也有了足够多的写作技巧,这时候你就要动笔去写,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成为一个真正的输出者


输出自己的观点想法,输出自己的作品

我们能在这一瞬间感到人生仿佛有意义

我们也能得到一种自己在成长在活着的体验


5谈谈教育



我们的教育模式,非常注意行动上的积累,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练习


比方说语文教育中的文言文,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背就行了,不解释为什么要背(单纯应付考试)


由于学生的人生积累不够,很多东西都似懂非懂,多年以后才能明白有的句子的道理


忆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些东西,一个没有什么社会经历的高中生很难读懂句子中的内涵


当我高考失利时,我第一次觉得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是那么深刻,面临新生活时,我又有了忆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体验


很多老师,是不会和学生讲这些东西背后真实的体验的

关键是他们也没有完成思维的转化,所以只能照本宣科,成了复读机


再拿历史来说

我们都学习过中国近代史,背过我国学习西方的三个阶段,从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当时谁明白学习这些有什么用?背这些有什么用?


现在看呢,太有用了,这就是学习必经的三个阶段啊

我们学习写作,就是先学习高手的语言风格,结构套路

再学习高手的行文布局,写作习惯

最后学习高手的创作思维,思考方式


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这也是我国近代学习西方三个阶段透露的道理


很可惜,老师没有举一反三,只是应付地对着书念

学生也就应付着听喽


说个笑话,转基因和义和团抵制洋人,共济会和照相摄魂


说完文科的东西,再来说理科的东西吧

数理化其实很有趣,传统的教育却是那么枯燥,课本枯燥,老师枯燥,这些专注研究为什么的学科,到老师那里,都变成了是什么


看了 上帝掷色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才明白了物理之有趣

看了加来道雄的 平行宇宙,体会了宇宙的博大

看了 数学之美,明白了数学也很有趣,他不是死板的公式,而是一种灵活严谨的思维方式


我们的教育走偏了,理科生就该死板,数理化就是枯燥


理科生背公式套公式就行了,文科生背概念套概念就行了

反正是为了应付考试呗


我们忘了这些东西都很有趣


我们学这些东西的目的是让自己从观众思维转变到创作者思维


应试教育的极端是填鸭教育,题海战术

很多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都在行动积累上走火入魔了,忘了思维上的练习

战术上在勤奋,也敌不过战略的蠢笨


你看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是因为他们多聪明,而是他们的思维模式早早转变了,所以他们学习起来才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希望大家能少走弯路,早早转变思维,成为主动输出者,发出自己声音,发出自己光


最后总结一下

由观众思维到作者思维的转变需要三点


1 主动积累,所谓读书破万卷(不单纯是读书,阅历阅历,阅读和经历。年轻人没有什么人生经历,读书来凑,听长辈的人生经历也是可以的)


2 刻意练习,有意识的思考事物背后的本质,勇于质疑,看动机看目的看利弊


3 生活中的积累和思维上的练习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主动输出

写作也好,有自己的观点也好,最重要的是这能让我成为我自己,而不是别人的传声筒,别人的影子


小涵在此向大家推荐我看过的引发思维和行动转变的五本好书,


金字塔原理

学会提问

你的灯亮着么

批判性思维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标签: # 思维 # 创作者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