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人机大战”,AI满分胜出,人类危机感如何安放
谈到AI,你能想到什么?是斯皮尔伯格电影《人工智能》中苦寻母爱的机器人小男孩,还是日本漫画《攻壳机动队》里容纳人类灵魂的义体人,或者是美剧《西部世界》主题乐园中觉醒并开始复仇的机器服务生?
或许这些都不是你心中的人工智能。人们对AI的美好期待,可能是一个智能化的社会——AI解放了人的时间,告别单调重复性的工作,享受金融、医疗、教育等全方位的智能化个性化的体验。
期待的反面也有对AI的恐惧,人类的创造来源于人类智慧,这种智慧可能会被AI所提供的工具无限放大,对就业、法律、伦理、隐私、国际关系等构成挑战。还有悲观观点说,不受控制的人工智能可能比核武器更危险。
近期,北方新金融研究院(NFI)将陆续推出“人工智能”主题的文章,也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聊聊“AI印象”。
AI全能时代,人类危机感如何安放?
继去年人工智能机器人“准星AI-MATHS”首次公开挑战高考数学考试后,6月7日,人工智能再次与众多高考生一起走进考场,这次挑战的是高考作文。
这次参加挑战的是由谷歌公司研制的名为“Champion”(状元)的高考机器人,和它“对垒”的是中国内地著名青年作家张一一。
在这次“人机大战”中,Champion二选一的高考作文《绿水青山图》获得了曾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专家评审给出的100分满分,而张一一的高考作文《新时代新青年》仅获85分,Champion因此获得了100万美元的赞助奖金。
这似乎表明了,在中国围棋第一人柯洁0:3惨败给围棋程序“AlphaGo”之后,人类不止是计算能力,连语言能力也完败于人工智能。
一个既定事实是,AI的写作技能已经在职场中应用起来。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地震,机器人用25秒写了全球第一条关于这次地震的速报,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全球首发。一起来感受下:
机器人新闻是“自动化新闻”的通俗说法。继2014年7月美联社引进“机器人同事”后,全世界的新闻编辑室纷纷引入自动生成新闻技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卫报》和路透社等西方媒体都走上了自动化新闻发展的道路。
在中国,2015年9月,腾讯财经的机器人Dreamwriter正式“出道”,同年11月,新华社推出“快笔小新”,主打财经新闻;2016年,第一财经发布智能写稿机器人“DT稿王”。
未来,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真要被AI取代吗?业内讨论的结果并没有那么悲观。因为目前机器人编写的稿件基本上以短平快的消息和数据新闻为主,与机器人写稿相比,人的最大价值在于对事实的判断以及对复杂逻辑关系的推理,这是记者创造性的体现,也是目前机器人所没有的能力。
在数据时代,并非所有的职业都可以“高枕无忧”。有媒体报道,在2000年时,美国高盛银行共有600位交易员,仅仅过去了17年,99%的交易员被AI取代,超过550位的交易员下岗待业。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2017年研究发现,即使AI崛起速度没有那么快,但在未来13年间,仍将有大约4亿工人可能发现自己被AI替代,需要寻找新工作。
究竟哪些职业容易被AI淘汰?BBC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据此,淘汰率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
1.电话推销员99.0%——即使没有机器人的出现,这样一个单调、重复、又毫无效率可言的工种也是迟早要消亡的。
2.打字员98.5%——等到语音识别技术普及的那一天,速记员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3.会计97.6%——近年来,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的德勤、普华永道和安永都相继推出财务智能机器人方案,给业内造成不小的震动。
其他职业淘汰率如下:保险业务员97.0%,银行职员96.8%,职员96.8%,接线员96.5%,前台接待95.6%,客服91.0%,人事89.7%,保安89.3%,房地产经纪人86%,工人以及瓦匠、园丁、清洁工、司机、木匠、水管工等第一、第二产业工作80%-60%,厨师73.4%,IT工程师58.3%,图书管理员51.9%,摄影师50.3%,演员、艺人37.4%,化妆师36.9%,写手、翻译32.7%,理发师32.7%,运动员28.3%,警察22.4%,程序员8.5%,记者8.4%,保姆8.0%,健身教练7.5%,科学家6.2%,音乐家4.5%,艺术家3.8%,律师、法官3.5%,牙医、理疗师2.1%,建筑师1.8%,公关1.4%。
如此看来,我们现有职业架构的大部分岗位,都会逐渐被AI取代。今年高考生所选择的吃香专业,未来十年也都可能被消灭。
未来的手术机器人和人类医生一起工作
好吧,看来“机器换人”的趋势已无法反转,我们是否可以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这个现象?比如,新技术也会创造新职业和新行业。
2017年,埃森哲公司对全球超过1000个正在使用或者测试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系统的大公司进行调研,发现有很多全新的、只有人类能胜任的工作将出现,而且这些工作机会并不会替代之前已存在的工作岗位。
更准确地说,埃森哲的研究揭示了三个全新的、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业务和技术类工作类别:
一、培训师
这要求人类教授人工智能系统应该如何运转。一方面,培训师帮助自然语言处理器和语言翻译器减少错误。另一方面,培训师教授人工算法如何模仿人类的行为。举例来说,客户服务机器人,需要被训练得对复杂且微妙的人类沟通有很好的识别。雅虎公司正在教授语言处理系统去识别那些人们真实的意思与表面意思不一致的语言。到目前为止,雅虎的工程师们开发出了能够在网站和社交媒体上识别反讽意思的算法,且准确度可达80%以上。
二、解析者
这是技术专家和商业领袖之间的桥梁。解析者将有助于提供清晰解释,随着人工智能系统的透明度提升,解析者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许多管理人员对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的“黑箱”特性感到不安,特别是当他们着力使用的系统推荐那些违背常规智慧的行动时。事实上,已经在考虑这个领域的规定。例如,欧盟的新通用数据保护法规将在2018生效,会有效地创建一个“解释的权利“,允许消费者质疑和反对纯粹基于算法的决定来影响他们。
三、运维者
其中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是道德合规经理。这个角色的个人将作为一种维护人类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监督和监察员。例如,如果信用审批的人工智能系统歧视某些行业或特定地理区域的人,就会进行干预。其他偏见可能更为微妙 - 例如,当有人询问“慈爱的祖母”时,搜索算法仅响应白人女性的图像。道德合规经理可以与算法取证分析师合作,找出导致这些结果的根本原因,然后实施适当的修复。
上述岗位是崭新的,毫无先例,因此需要特殊的技能和特别的训练。
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的发展现实是: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论文发表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顶尖人才仍然稀缺,在国际人工智能协会(AAAI)208位院士中,中国籍仅占4席。
据估计,我国智能学科人才需求缺口每年接近100万,但由于智能学科与技术目前尚不是一级学科,直接影响到学科布局,进而影响到人才的培养。
今年4月,中国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计划》,提出“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计划》还提出,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增设和推动建设人工智能学科,是否是我们赶上AI快车的唯一工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今年5月14日在波特兰发表演讲指出:“良好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很重要——但这还不够。所有国家都需要为数字时代重塑教育体系。这不仅仅是增加几节编程课程而已。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以帮助人们适应变化。这也需要开展人力资本投资。”
此外,对于人工智能引发的短期就业问题,美国经济顾问主席 Jason Furman认为:“没有理由认为,在科技和生产力比当今水平更高的未来,经济不能带来多个实质性水平上的就业。然而,关键是我们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帮助、支持新职位的创造,并且成功地将新职位与劳动力匹配上。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以培养技能、训练、工作搜索协助以及其他劳动市场机构、保证人们走进工作为首位,这项工作更能直接解决由人工智能引发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