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堤六桥

01-03 生活常识 投稿:眼热
西堤六桥

西堤,是颐和园昆明湖中一道自西北逶迤向东南的长堤。西湖苏堤上有六座桥,西堤上也建了六座桥。但不一样的是苏堤是笔直的,而西堤是蜿蜒曲折的。西堤六桥,从北向南依次筑有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 


界湖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是西堤最北面的桥梁。该桥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在清漪园时代,这座桥叫柳桥,而西堤南端的柳桥则称为界湖桥,重建颐和园时这两座桥的名称互易了。

“堤长横亘东西界,六桥首分内外湖”。界湖桥为西堤六桥之第一,桥有三个方形桥洞。桥北原有路可直达德兴殿和西宫门,与西如意门和后山的路径通连。桥西有水村居、织染局等点景。桥东南有大船坞、小苏州街等临水建筑,站在桥上能望见半璧桥如一弯新月倒映在东逝的河水上面,其游览环境幽雅宜人。 

 

豳风桥亭作长方形,重檐四坡顶,是一座屋桥。清漪园时期名桑苎桥,光绪时期为避咸丰帝(奕詝)名讳,改为今名,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活的作品 ——《豳风》。以“桑苎”或“豳风”为桥名都是为了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新旧两个桥名都是与农业有关的,也因为在这座桥的西部原来还有耕织图、机织房、络丝房、水村居一组模仿江南农村景色的景点。

时至今日,豳风桥周围尚存活着少量百年以上的桑树,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豳风桥的桥身与界湖桥的桥身相比,除尺寸略小外,桥洞的造型也稍有不同,中间的桥洞为方形、两边为圆形。桥洞有调节湖水的作用,中间宽大的桥洞下还可穿行小船。通过桥体形态及所处环境的变化,让游客在观赏过程中产生一种新异的感觉。 

 

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唯一拱券结构的石桥。清乾隆时(1736-1795)建,光绪时(1875-1908)重修。玉带桥在西堤六桥中是最令人喜爱的一座。玉带桥拱高而薄,形若玉带,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拱高而薄,成流畅挺拔的曲线。桥身、桥栏选用青白石和汉白玉雕砌,洁白如玉,宛如玉带,故名。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后乘船至玉泉山的通道。

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四周桥栏望柱倒影参差,在绸缎般的水面上浮动荡漾,景象十分动人。蛋尖形桥拱,特别高耸,好似玉带,故得此名。此桥旧名“穹桥”俗称驼峰桥,均以形象命名。

玉带桥为清乾隆时建造,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说,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从此桥下经过,不仅因为这座桥交通方便,还因为它造型玲珑秀美,深得乾隆帝喜爱。现在,桥头还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题,东面是“螺黛—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镜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桥上有一座八角重檐的桥亭。 

 

练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上建有四角重檐桥亭,供观景和憩息之用。“澄江静如练”。练是白色的丝绸,因为这座桥架在象白练一样的水面上,所以名为练桥。桥亭为重檐四角攒尖顶。 

 

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唐朝诗人杜甫有一句诗:“柳桥晴有絮”。意思是绿柳荫中的桥上,晴天有柳絮飘飞。因为西堤上遍植垂柳,这座桥也是掩映在柳色之中,所以名为柳桥。柳桥也是一座屋桥,桥亭为重檐歇山元宝脊。 

 

在练桥和柳桥之间还有一个桥,但我不明白为何不算在西堤的桥梁内。几次游览西堤都注意到这个桥,因为它比较特别,有破损,但时隔多时也不见它被修缮。之前在网上搜索并找不到原因,每次都以为是自己误把西堤以外的桥梁当中其中之一。每次拍了照回来看又感觉这是在西堤上,这一次我特别留心,并确定它就是西堤上的一座桥,因此以上的疑惑又重现。继续查看所有相关资料,没有人发表过西堤七桥,连地图和导航上都没有这座桥,那怕无名的一个标点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在查看资料过程中看到有报道提到“无名桥”,所以相信也有人和我有同样的疑惑。以下两组图片就是那座“无名桥”。确确实实的存在于练桥和柳桥之间...... 

 

另外,在柳桥和练桥之间还有一组建筑,那是景明楼,名称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颐和园的桥有不少,在西堤上也能看到西堤以外的桥,包括最大的一座,也是大家都熟悉的十七孔桥。这次没有走到十七孔桥,只是在西堤上眺望并拍下了几张照片......

标签: # 光绪 # 桥洞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