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3堂教科书级的素质课啊!
都说邪不压正,但谁是邪,谁是正,当事人说了不算。
自电影《手机2》开拍以来,崔永元、冯小刚和刘震云等人恩怨不断升级,由此引发的“阴阳合同”、“偷税漏税”等话题,像一口酱缸,水被搅得越来越浑。
这不,在沉默60多天后,冯小刚终于爆发,义正辞严地十问崔永元。
约4小时后,崔永元以一记化骨绵掌,回应冯小刚:好好说话。
所以,崔同学、冯同学,都请坐下,跟着书单君来好好上3堂课,免费的。
这3堂课,一曰逻辑课,一曰沟通课,一曰思维课。虽然没有课后作业,但希望从此之后呢,各位同学都好好说话。
好,开始上课。
第一课:逻辑课
我觉得,从逻辑学的角度讲,冯小刚的十问可以说水平很低了。
现在,我们就来捋一捋他究竟说了些啥。
“冯十问”的前三条,是针对崔永元炮轰《手机》一事做的回应。
这是这起“血案”的缘起。崔永元觉得《手机》的主人公严守一是在影射自己,不仅他这么觉得,看过《实话实说》节目的那一代人,大多数也都这么觉得。
所以,冯小刚的第一问,为了说明严守一并不是崔永元,他用反问的语气列举了“严守一离过婚,你离过吗?”、“严守一有情人,你有吗?”按冯小刚的逻辑,电影中的人物只有和现实中的原型一模一样,才叫“影射”。
这无疑是断章取义、偷换概念的诡辩。
要知道,电影中的角色即使明确指出是取材于现实中的人物,也会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永远不存在与现实中人物一模一样的电影角色。
这种手法,逻辑学上叫做“马车与金币谬误”,也就是将原本的话题,偷换为另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话题进行诡辩。
从道德的角度讲,冯小刚的第一问也非常流氓,他反问的语气自带暗示和讽刺色彩,“你没娘吗?”这种话,实在让人有点恶心。
到了第四问,冯同学开始扒起了崔同学的黑料:为欺诈集团代言,宣传转基因是为了赚钱等等。
这种“人身攻击”的诡辩——宣称某人有某些负面特质,以明示或暗示其主张不可取——大家可能已经见怪不怪了。
但这波攻击实在不怎么高明,听起来颇有些捕风捉影的味道,其劲爆程度远远比不上崔永元之前所爆的利益集团的黑料。
其实吃瓜群众真正关心的并不是这些边角料。要知道前段时间崔永元的炮轰之所以走红,还是因为他炸出了半个娱乐圈的阴阳合同、偷税漏税这些潜规则,这些才是我们最关心的真问题。
但冯小刚的整篇回应,压根儿没有提到这个事。
在第五问中,冯批评崔抹黑中国电影业,并列举了明星捐款、资助希望小学等事迹。可问题是,这与偷税漏税、高价片酬有什么关系呢?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讲道德。连尬聊都不如。
很明显,这种混淆视听的手法,在逻辑学上叫“红鲱鱼谬误”,也就是将一个不相关的话题,强行插入原本议题的逻辑谬误。
接下来的几问,都是比较低级的人身攻击。比如第八问,终于提到了合同,但重点却放在了谴责崔的行为导致影视业股票下跌上。
我们的课上到这里,我提醒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者是否有因果关系?是否有证据表明崔的爆料直接与股票下跌有关系?如果其爆料完全没有实锤,能造成这样的影响力吗?答案不言自明。
尽管如此,“冯十问”的客观效果是:《手机2》杀青了,冯同学用这种方式成功地为自己的新片做了宣传。
小结一下,“冯十问”可谓“逻辑谬误”的集大成,段位很low,大部分网友看完,仍然站崔永元。
其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类似的诡辩。同样常见的逻辑谬误还有:“诉诸名人的谬误”(即用“某名人做某事,所以某事是对的”进行诡辩),“诉诸情感谬误”(指激起他人的情感,以诱导他们支持自己的主张)等等形式。
识别这些谬误,能避免我们上当受骗,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看清楚这个世界。
顺便给小刚导演推荐一本书
▽
第二课:沟通课
上个月,在崔永元刚向冯小刚、刘震云开炮的时候,我就说过,这事于崔、冯是私人恩怨,于好事者是八卦谈资,但于我们大多数吃瓜群众来说,是一堂难得的反面沟通课,对此我专门写了文章:《崔永元炮轰事件:一次失败的道歉,搞死半个娱乐圈》
我在文章里说,很多时候,我们太强调宽恕,而轻视了道歉的力量。
崔永元和冯小刚、刘震云们互掐,正好就是教科书一般的反面教材,能让我们看到不道歉与不成功的道歉到底会带来怎样的恶果。
冯小刚是不道歉的典型,自始至终就没表示过悔意,在崔永元明显对《手机》的影射嫌疑表达不满后,还厚着脸皮在节目上说“就是想跟崔老师开个玩笑”。
不管是不是真开玩笑,人家生气了,你玩笑开大了,难道不该陪个不是吗?没有。所以崔永元后来对冯小刚,始终抱着鄙夷的态度,觉得你这人早没救了,我懒得跟你废话。
而刘震云是道歉不成功的典型。
据崔永元说,刘震云曾三次向他道歉。第一次和第三次,他的反应是“算了别提了”。但第二次,他一激动,骂了刘震云一分钟,说:“你就是想挣快钱、想出名,才干了这个烂事!”
刘震云连连点头:“是是是,我是想挣快钱,我干了烂事。”
当时崔永元还挺感动,可万万没想到,今年冷不丁冒出个《手机2》——合着你这三次道歉都是哄我玩呢?!
“对不起”这三个字,可能比“我爱你”还要难让人说出口。并且,说了“对不起”,也不意味着就算成功道了歉。
道歉学专家艾伦·拉扎尔写过一本书,名叫《道歉的力量》,其中明确指出了一个好的道歉应该具有4个要素:
一、认错;
二、提出解释;
三、表现出自责、羞耻等行为与态度;
四、进行补偿。
可见,刘震云的道歉,顶多满足了第一、二两个要素,既没进行深入灵魂的自我拷问,又没拿出消除负面影响的实际行动。
而且,拉扎尔说,道歉不是结束,而是协商和沟通的开始。它意味着道歉方表达了沟通的意愿,希望帮抚平受害方的情绪,弥补过失。
如果崔永元知道一个好的道歉应该是什么样,可能当初既不会那么轻易地让刘震云蒙混过关,又会抓住机会表达自己的诉求,事情也就不至于闹到今天这步田地。
道歉这事之所以难,在于人们在心理上担心,自己如果道了歉,会遭到外界的议论和谴责,更难以忍受的,是那种道歉所带来的内疚感和羞耻感。有人就说:“道歉时,自己解除了防卫,像个没穿盔甲也没佩枪就上战场的士兵。”
用咱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抹不开面子”、“拉不下脸”。
可崔永元和冯小刚们的这场互撕,恰恰就让我们看到了,少说一句真诚的“对不起”,后果能有多严重。
第三课:思维课
从崔永元炮轰爆料,到冯小刚连珠十问,在这场隔空斗法的大戏里,舆论呈现了一边倒的态势。
昨天冯小刚的十问之下,网友评论瞬间超过了5万,其中,绝大部分人表示支持崔永元,甚至有网友留言:小刚有难,八方点赞。
吃瓜群众最常见的思维误区,就是“二元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一个赫赫有名的导演,突然就千夫所指,说什么都没人信了;而一个微博爆料的前主持人、大学老师,却突然成了“民族英雄”、“民族脊梁”,一呼百应。
然而,世上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事。哪个是纯粹的好汉,谁又是十足的恶人?
不要忘了,崔永元的一系列爆料,首先起于私心,难保没有虚张声势的嫌疑。而冯小刚、刘震云们,也未必没有一点隐衷。
我们看人和看事,比二元论更可取的,是“灰度思维”。
所谓灰度,就是黑白两极之间的广阔地带,在那里,你更可能找到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
我们经常讲“一分为二”,但实际上,哲学里还有种说法叫“一分为三”:除了对立的两面,还有处于矛盾双方之间的第三者。儒家所谓“中庸”,道家所谓“守中”,《易经》中的“阴阳相交”,都是“一分为三”的体现。
成年人的世界不讲对错,更别随意站队。冯小刚和崔永元的对撕,双方都是人精,他们没有输家,只不过有人赢了舆论,有人赢了流量。
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一股力量,以为只要跟着大部队走就不会有错,殊不知,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韭菜永远只是韭菜。
跟风和随大流,固然无可指责,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但保持理性,独立思考,可以让你不那么容易被收割。
— 书单君说 —
名人掐架,明星互怼,你我都是围观的吃瓜群众。
但围观的姿势,却各有不同:有人安坐台下,乐呵呵吃着瓜子,看台上你来我往;有人则放着自己的小板凳不坐,喜欢选边站队,摇旗呐喊。
娱乐时代,无可厚非。不过书单君还是更喜欢第三种姿势:名人和你我一样,都是芸芸众生,他们此时的沉浮,或许就是我们彼时的际遇。既然吃瓜围观,何妨从娱乐中涨姿势,从热闹里看门道。
今天这三堂课,若你有些许受益,我就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