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與健康》第五章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是中國傳統文化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有的文化。《五行大義》說:“干支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軒轅之時大堯之所制也。”干支同五行一起,是反映宇宙天體運行規律的全息盤。它把易學、陰陽、五行同古天文學融于一爐,形成了曆、律、候三位一體的六十甲子數,從而動態地表現出歲運的盈虛、氣令的早晚、萬物的生死榮枯。可見,干支既表示時間性,又有物質性,是物質存在和運動的特殊反映,也是宇宙統一場的表現。干支實際上是宇宙天象的代名詞。“干支”之中蘊含有極其重要的科學內涵和哲學意義。
十天干、十二地支,簡稱十干、十二支。《史記》稱十干為十母,十二支為十二子,又簡稱干支,都是相對而言。早在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的殷商時期便有干支甲子了。舊史稱:大堯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支。十干在殷商,用以紀天日,所以稱十天干。這“十干”為什麽能代表天日演進的次第呢?
《史記 ∙ 律書》說:“甲者,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萬物生軋軋也;丙者,言陽道著明,故曰丙;丁者,言萬物之丁壯也,故曰丁;壬者為言妊也,言陽氣任養萬物于下也;癸之為言揆也,言萬物可揆度,故曰癸。”
十干的次第,象征著萬物由發生、少壯、繁茂、衰老、死亡而更始的順序。這是以一年為周期講萬物之興衰,同樣也可將十干用于記日,便有一日甲,二日乙,三日丙,四日丁……十日癸而作為一旬之稱,用于曆法。又因陰陽五行學說的不斷發展,“十干”不僅具有陰陽兩種性質,同時又可分別納入河圖之中(五方、五位、五行、五季、五臟),《素問 ∙ 臓氣法時論》論述了這種“比類”的邏輯方法。文中說:“肝主春……其日甲乙,心主夏……其日丙丁”等。中醫非常重視天、人、地的三才關系,十天干正是把人與天聯系起來的系統。
十二地支最初用于紀月,以一年而論,分作十二個月,統于十二辰。所謂十二辰,即鬥綱所指之地,即節氣所在之處。
正月指寅,二月指卯,三月指辰,四月指巳,五月指午,六月指未,七月指申,八月指酉,九月指戌,十月指亥,十一月指子,十二月指丑,這叫月建。斗綱指北斗星的一、五、七三星而言,第一為魁星,第五為衡星,第七為杓星。
十二支的順序也可以子為首。以子為始者,象征陽氣之始,月建以寅為始,象征陽氣已備。《史記 ∙ 律書》解釋十二支順序說:“子者,滋也;滋者,言萬物滋于下也……丑者,紐也,言陽氣在上未降,萬物厄紐,未敢出也……寅言萬物始生,故曰寅。……卯之為言茂也,言萬物茂也……辰者,言萬物之蜃也。巳者,言陽氣已盡也……午者,陰陽交,故曰午……未者,言萬物皆成,有滋味也……申者,言陰用事,申賊萬物,故曰申……酉者,萬物之老也,故曰酉……戌者,言萬物盡滅,故曰戌……亥者,該也,言陽氣藏于下,故該也。”
這十二地支的次第,與十干可謂具有同一意義,主要仍在說明事物發展的由微而盛,由盛而衰,反複變化進展的過程。一候五日,一氣三候,一時六氣,一歲四時,統由天地日月的陰陽變化,五運承襲,才能時立氣布。古人用十二支觀察一歲四時,以十二月二十四節氣的陰陽五行變化關系,以分析氣候變化的規律。
既然十干表天,十二支表地,天干和地支相合。十干“甲”始,十二支以“子”始,而發明了六十年一循環的甲子系統。《素問 ∙ 六節臟象論》說:“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複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
一、天干簡介
干支乃天干地支的總稱,天干指天,地支指地。天干地支是古人記錄年、月、日、時的符號,也是闡述天地與人體間關系的重要學說。它取義于“樹干”和“樹枝”,用此形象的比喻來說明“干”(天)和“支”(地)的關系:沒有樹干就沒有樹枝,而枝葉不繁茂樹干也不會強壯。天干與地支孰重孰輕呢?當然是天干重啊,老百姓都知道“沒有天哪有地”;但它們也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兩者又同等重要。
十天干名稱: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由五陰干和五陽干組成。
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它們的定位源自于河圖。萬物始自甲,甲乙也就在東方,在春天,只有在春天,萬物才會生發,五行屬木;丙丁在南方,屬火;戊己在,屬土;庚辛在西方,屬金;壬癸在北方,屬水。
天干的五行屬性:
甲乙一一木,丙丁一一火,戊己一一土,庚辛一一金,壬癸一一水。
天干配臟腑: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已脾臟,
庚是大腸辛是肺,壬是膀胱癸腎贜。
天干陰陽:
甲、丙、戊、庚、壬為陽,
乙、丁、已、辛、癸為陰。
十天干合化:
甲己化土,乙庚化金,
丙辛化水,丁壬化木,
戊癸化火,是十干化五行之真氣。
天干五行五合化:
即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出自河圖。河圖一與六、二與七、三與八、四與九、五與十皆各有合。以天干來講,一為甲,六為己,故甲與己合;二為乙,七為庚,故乙與庚合……以此類推。
我之所以要給大家介紹天干五行五合化,是因為中醫的五運六氣中的五運就與此有關。天干指天的問題,可理解成老天爺對人的影響。天干的“干”就是大樹的樹干,比喻樹干(天)和樹枝(地)比較,對于人的影響當然是天大,天更重要。
“十干”與人體經絡的關系:
甲乙,主春(肝經春季氣血最旺),五行屬木。
甲:“陽木”在人體對應于足少陽膽經,膽經甲日氣血最旺;
乙:“陰木”在人體對應于足厥陰肝經,肝經乙日氣血最旺。
丙丁,主夏(心經夏季氣血最旺),五行屬火。
丙:“陽火”在人體對應于手太陽小腸經,小腸經丙日氣血最旺;
丁:“陰火”在人體對應于手少陰心經,心經丁日氣血最旺。
戊己,主長夏,五行屬土。
戊:“陽土”在人體對應于足陽明胃經,胃經戊日氣血最旺;
己:“陰土”在人體對應于足太陰脾經,脾經己日氣血最旺。
庚辛,主秋(肺經秋季氣血最旺),五行屬金。
庚:“陽金”在人體對應于手陽明大腸經,大腸經庚日氣血最旺;
辛:“陰金”在人體對應于手太陰肺經,肺經辛日氣血最旺。
壬癸,主冬(腎經冬季氣血最旺),五行屬水。
壬:“陽水”在人體對應于足太陽膀肮經,膀胱經壬日氣血最旺;
癸:“陰水”在人體對應于足少陰腎經,腎經癸日氣血最旺。
以上規律表明了中醫在臟腑疾病的治療及愈期的判定方面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素問·臓氣法時論》曰:“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病在心,愈在長夏;……
病在脾,愈在秋;……
病在肺,愈在冬;……
病在腎,愈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