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万人奔赴国难,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
数字像一根根刺
都是川军的往事
赴死抗日的精神
誓把鬼子赶出国门
把希望留给后人
自己却成野鬼孤魂
这不该是冰冷的数字
背后有着热血的故事
时间回到1937的冬天。张贴在成都大街小巷的《告成都市壮丁同胞》,在四川广为流传。广告词里没有官腔,以拉家常的口吻,用假设、排比等方式向同胞喊话:
“假如,我们看见一个老人家和一些可怜的妇女小孩,正在被一群强盗打抢的时候,我们强壮的男子,竟站在旁边看吗?”
“要是杀到我们的身上才动手的时候,那就‘后悔迟’了!那就‘后悔迟’了!”
“人生必有死,就看生得有乐趣不?就看死得有价值不?我们上前去吧!我们上前去吧!”
文末括号里的一句话,最让人动容:“请识字的同胞念与不识字的同胞一听。”
布告全文
图片转载自成都档案
最朴实无华的大白话,却是最有灵魂的广告词。国家大事不再遥远,与每个小老百姓息息相关。热血!战场!力量!这些振奋人心的元素组合之下,好像给每个四川人打了鸡血,征兵效果十分显著。是啊,有鬼子自远方来,虽远必诛!
书生王建堂也不例外。或许是受这份布告的号召,或许是满腔爱国热血及荷尔蒙肾上腺素等一切激素的综合作用,他自发组织了一百来人,取名“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找县长请缨杀敌。
县长大喜,安县微风起,等风也等你。不仅同意了王建堂的请求,还为他们举行了送行仪式。就在要出发的时候,他收到了一个来自亲爸的包裹,里面一面白旗,旗正中写着一个苍劲有力的“死”字,乍一看以为是坑儿子,细看后五脏六腑都要为之哭泣。
旗子右边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左边写道: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死字旗复制品
最爱君难以想象,这位老父亲写字时的心情有多么五味杂陈。当这面死字旗展示在出征队伍面前时,先是鸦雀无声,突然“杀!杀!杀!”,喊杀声整耳欲聋,响彻天空。
一份布告书,一面死字旗,无声地宣告着川军的杀敌决心,也暗示着抗日的悲壮。
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所谓干好干不好,关键在领导。川军这么多人能出川,和这个人密不可分。
刘湘1938年去世,留下遗言
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
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他就是当时的四川省主席,大军阀刘湘。人送外号:四川王!
自当他做了四川省主席后,和蒋介石摩擦不断。老蒋想扩大自己的势力,派军进驻四川。这无疑是要动军阀的命根子,刘湘连连Say NO!想动四川王的蛋糕,没门。于是他们各使手段,明争暗斗,濒临开战。然而,就在这时,卢沟桥事变,日本侵华。
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四川何去何从?刘湘用一串数字给出了答案。
在1937年8月7日召开的最高国防会议上,刘湘当着各路军阀的面,慷慨激昂地说:“要抗战才能救亡图存,才能深得民心!”
接下来摆数据:“四川可以出兵三十万,提供壮丁五百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
可能出于不要怂就是梭,如果in就要all的考虑,他补充:“四川所有人力财力,均可贡献于国家。”
要知道,当时在场的军阀,敢用数字说话的没有几个。此话一出,立马一骑绝尘地占领了在场军阀的心,他的血性在那一刻光芒万丈,诸位军阀纷纷爆灯支持。
大家看到的,或许只是历史记录下来的这几句话。日寇入侵,军人保家卫国,没毛病,很正常。但各位不要忘了,刘湘是一个军阀,川军出川,等于拱手将他多年打下的地盘让出。地盘可是军阀的生命,是宁愿和蒋介石开打也不退让的。
虽然即便川军不战,蒋介石仍可通过裁军等办法慢慢削弱刘湘的部队。刘湘带走川军,可避免嫡系部队遭裁减,这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最爱君认为,国难当头,重燃了军人的激情才是主要动因。
多病缠身的刘湘,曾对劝他不必亲自带兵的亲信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结合背景翻译一下:我刘湘当了一辈子兵,打内战杀的都是自己的乡亲,怼的都是中国人,我以为这一辈子就做一个无F可说的军阀。但日本人来了,我作为中国军人去保家卫国,有机会用自己的鲜血洗清昨日的耻辱与罪恶。我怎么能龟缩在后方!
建川博物馆馆藏画作
描绘1937年9月5日
四川省各界在公园欢送出川抗敌将士
正当国防会议进行期间,著名的淞沪会战打响了。国民任命刘湘为第二预备军司令官。蒋介石以国民军事委员长的名义,命令四川出兵抗战。随后,刘湘发表了告川康军民书。在一堆枯燥的形势分析和大道理后,划重点的来了:
“四川是复兴民族与战时后防重地。”
“七千万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他省尤为重大。”
“湘(刘湘自称)忝主军民,誓站在国家民族立场,为民族抗战而效命。湘倘或不忠于抗战,愿受民众之弃绝。”
就这样,1937年9月,在刘湘和邓锡侯的率领下,30万四川子弟兵率先陆续出川,奔赴战场。他们“失土不复,誓不返川”!
然而出征后,率先向川军走来的不是敌人,而是无数的歧视、冷遇与白眼。
首先是军队被分割:杨森率领第20军直接奔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邓锡侯率第22集团军经川陕公路,过潼关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战。
分割川军,除去战争的需要外,还有蒋介石的小心思:借抗战削弱川军的实力。老蒋用总指挥的权力,使出一招“有本事你来咬我呀”,反悔了对刘湘的承诺,将川军分散到各个战场。这就是为什么之后四川不断补充兵员时,很难再组成一只固定的川军,而抗日的大战场上,却随处可见四川的子弟兵。
建川博物馆馆藏照片
川军士兵正在行军
其次是被歧视,还没到达战场杀敌的川军,就已经赢得 “草鞋兵”和“双枪将”的称号。什么鬼?都是骂人的话。
川军一贯给人的印象是装备差,军纪松散,和军自然没法比,跟其他军阀比也有一段距离。
论装备,每人只有土造步枪一支,而且长短不齐,子弹也就一人两三发。手榴弹还是挺水的那种,灵不灵光要扔出去才知道。论服装军容,单衣薄衫,赤脚草鞋,背着斗笠背夹。衣衫颜色眼花缭乱,灰色、蓝色、黄色、绿色,搭配随心所欲。有的带着旧式雨伞脸盆,有的枪还挑着包袱,有的战士甚至披着被单。
部队所过之处、叮铃哐啷,一位美军观察员看见此景,称“像这样吹吹打打的喜剧般的中国军队,现在只有在传奇故事中才有了”。
既然连土枪都配不齐,那“双枪”的称号是从哪来的?原来双枪指的是土枪和烟枪。烟枪?川军都穷到衣服漏腚,哪来的钱吸鸦片?
在这里,最爱君要为川军将士正一下名,川军抽的不是鸦片!不是鸦片!不是鸦片!
四川气候潮湿,致使人们有抽烟的习惯。但他们抽的是旱烟,而且烟竿上还刻有抗敌宣传slogan:
“中华男儿,上战场,打日寇。”
“旌旗一片立功劳,万马军中赴战场。”
“马上官长传下令,不除日寇不回乡。”
连抽旱烟都不忘抗日。此处应有N个赞。
当时的川军军官很会鼓舞士气
吸旱烟的时候
眼睛正好盯着抗日标语
军队被分割,被吃瓜群众白眼也就罢了,都是保家卫国,忍!但生活就像一罐钉子,你永远不知道哪一颗把你扎得更疼!以增援山西的邓锡侯部为例,邓锡侯临行出川曾向蒋介石提出:“对川抗战部队的装备、武器要作必要的补充。”蒋介石一一应允,答应得比谁都快。但实际情况呢?
部队陆续出川了,依然没有得到武器装备的补给,单衣薄裳那些都是基本的,战斗力较强的,每人才多配一把大刀,少数团或旅才有三至五挺机枪,重武器呢?Sorry,没有!等军队步行至宝鸡时,邓锡侯又向老蒋索要装备。蒋介石回复:“到了西安就发。”
于是川军怀着无比的憧憬与期待,还有那早赴抗日前线的心情,越过巴山,翻过秦岭,到达西安。万万没想到,到达西安后,部队就被划分到第二战区,老蒋承诺的装备武器呢?蒋介石说:“找第二战区要吧。”
奔赴山西战场的川军装备
仅为老套筒步枪和大刀
第二战区会把川军当回事吗?呵呵。等待川军一腔热血的,只有冷遇,不仅是心灵上的,还是肉体上的。那时已是十月下旬,山西前线冰天雪地,寒风凛冽。没有装备、武器补给的川军,仍穿着夏天的薄衫。
没过多久,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对川军的不爽已到达极限。对邓锡侯的22集团军不仅依旧没补充装备武器,而且最后连粮食都不供给了。只撂下一句话:川军“抗战不足,扰民有余”。
阎老西(阎锡山外号)可不止嘴上说说,他直接打电话给军委会,要求将川军调离山西。蒋介石听了火冒三丈:“第二战区不肯要,把他们调到第一战区去,问程长官要不要?”
没想到,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的回答更绝:“阎老西不要,你们要送给我?我不要这样的烂队伍!”
烂队伍!一支身肩死字旗,装备简陋,决心马革裹尸还的爱国队伍,怎么就成了烂队伍?从出川到现在,邓锡侯所部遇到的冷遇,是所有川军遭遇的缩影。此时的四川子弟兵心里怎么想?愤怒、失落、耻辱、后悔……
就在这时,有一个人收留了他们。他就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无不可用之兵,只有不可为之将
1938年元旦,邓锡侯、孙震两人率军赶到徐州第五战区。见到李宗仁时,邓、孙两人感动得无以言表,握住李宗仁手许久。
“一、二战区都不要我们,天下之大,无处容身,李长官肯要我们到第五战区来,真是恩高厚德!长官有什么吩咐,我们绝对服从!”
李宗仁稍作安慰,并表示大家都是“内战炮火余生,今后一致和敌人拼命。”之后直截了当地问邓、孙两人,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忙解决。这应该是邓、孙出川以来遇到的最真诚的问候,没有之一。他俩异口同声地答:
“枪械太坏、子弹太少!”
“给!”
李宗仁立即打电话给军委,拨了新枪500支,又从第五战区仓库中拨出大批子弹及迫击炮弹,交给第22集团军。
假如上天欺骗了你,你要照顾好自己,有机会就让自己闪烁一下。徐州会战打响,川军抓住了这个机会,一场光辉的序幕战,为台儿庄大捷奠定基础,也一洗四川军人的耻辱。这就是滕县抗日保卫战。
来犯日军共约步兵29000余人,骑兵1500百多人,野炮至少100门,重炮30多架,战车40辆,飞机经常是几架到几十架进行狂轰滥炸。天气,天杀的晴朗得要命,这意味着夜晚月明如昼,约等于白天。本来战斗就是困难级别,在天气的加持下变为炼狱级,飞机轰炸不舍昼夜。
川军的武器到了第五战区后已有所改善,主要武器是七九新式步枪、手榴弹,少数机关枪与数门迫击炮。轻武器上川军已迎头赶上,但依然缺乏重武器,而且士兵的军事素质不高也造成一大短板,导致综合实力最终落下日军一大截,这依然是一场悬殊的较量。
1938年3月15日,日军向滕县发起猛攻。川军接到的命令是:
以滕县为津浦北段要点,关系全局,务应竭力死守,支撑时间,以待增援。必要时,即以全力死守滕城,流到最后一滴血。
战斗从外城的激战开始,日军多次迂回攻击,川军不断调整战术与日军殊死搏斗,血战3天3夜。
日军第十联队第三大队突入滕县南门示意图
战斗的瞬息万变非常人能想象
战况到底有多变态,我们不妨从死守内城的王铭章师长发出的信息里体会一下:
1)黎明敌即以大炮向城猛攻,东南角城墙被冲破数处。王团长冲锋阵亡。现正督各部死力杜塞中。敬呈。王铭章 12:12
2)敌以炮兵猛轰我城内及东南城墙,东门附近又被冲毁数段。敌步兵登城,经我军冲击,毙敌无数,已将其击退。若友军再无消息,则孤城危矣。敬呈。王铭章 12:13
3)独座山方面本日无友军枪声,想系被敌阻止。目前,敌人野炮飞机,从晨至午不断猛轰,城墙缺口数处,决以死拼,以报国,以报知遇。敬呈。王铭章 12:15
援兵不到,敌众我寡,城门被破,已经无力再守。王铭章知道,杀身成仁的报国时机到了。此时轰炸络绎不绝,全城陷入光火烟尘。看看四周,战友所剩无几,就在此时,参谋长被日军子弹穿腹而过,倒地挣扎。王铭章立马上前救护,不料日寇又是一轮机枪扫射,王铭章也不幸中弹。倒地不起的他依然振臂呐喊“杀!杀!”不久便伤重死去。
国民明令予以国葬
并追赠王铭章为陆军上将
川军困守滕县城,伤亡比率,中日两军为15:1,阵亡人数比为59:1。李宗仁指出:
“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
“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日军的部队史里也承认了川军的英勇,表示如果没有重炮的支援,日军登城之战的损失会更加惨重。
八路军、新四军的领导人联名向王铭章敬献了花圈和挽联:
奋战守孤城,誓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
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争光。
全面抗战8年,四川实征壮丁数:
1937年,103837人。
1938年,174145人。
1939年,296341人。
1940年,266373人。
1941年,344610人。
1942年,366625人。
1943年,352681人。
1944年,391112人。
1945年,283086人。
八年总共征集壮丁2578810人,为全国各省之冠。而且这个征兵数还未包括西康(川康原为一省)征集的30938人,特种部队和军事学校征集的10万余人。若加上这两项,则四川实征壮丁近300万人。
大家不要忘了抗战初期,已经约有40万部队陆续跟着刘湘、杨森、邓锡侯等人出川(包括先期出川部队以及后续补兵)。这样,整个抗战期间,四川出兵总额约为340万。
四川将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五分之一,即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
当你被质疑、歧视、忽视的时候,如何稳住、逆袭,继而用事实说话?川军是一个好例子。这些数字里的悲壮与与荣光,我们不该忘记。
参考资料:
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
马宣伟等:《川军出川抗战纪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山东省政协文史等:《悲壮之役:记1938年滕县抗日保卫战》,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抗日战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