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里的他,才真是一个好吃又有趣的人

01-02 生活常识 投稿:清风予我
现实里的他,才真是一个好吃又有趣的人

前不久,期待已久的《舌尖3》一出来,观众就失望了,相比前两季,第三季可以说成了“舌尖上的笑话”,很多人开始想念去年从央视辞职的陈晓卿。

而那时的他正坐在广东梅州一家不知名的路边摊大快朵颐,全然不顾日渐飙升的体重,吃完还不忘撑着肚子点评一句:“我喜欢这样的小店,没那么多讲究。万般皆下,美食为大。”

图片|陈晓卿微博

陈晓卿这个名字在《舌尖》火遍全国后才为人熟知,而在圈子里,他早已是骨灰级的吃货,不是在吃,就是在去吃的路上。每到一地就去搜寻平民美食,被戏称为“扫街嘴”。

这样一个吃货,自然能拍出“好吃”的纪录片。而相比《舌尖》,现实里的陈晓卿,才真是一个好(hào)吃又有趣的人。

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起高堂庙宇,更爱人间烟火

陈晓卿常常调侃自己是个好吃的人,就是看到吃的时候,随时准备豁出去。

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第5天,他负责送给养去青川,因为离全世界肥肠的故乡江油很近,于是就到小饭馆里歇脚吃肥肠。一口肥肠入口,好吃得睁不开眼。

可是吃着吃着余震来了,人们都往外跑,陈晓卿也跟着溜,心里却放不下这碗肥肠,于是又折回来淡定地吃完,找老板结账时已找不着人。

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他一直是严肃的纪录片导演,拍了20多年纪录片,也拿过大奖,就是没火。2007年拍《森林之歌》,高瘦的身子扛着重重的摄像机跋山涉水,长年蹲在大漠拍野生动物……虽然拍得很美,但还是暴露了吃货的本质。

▲年轻时候的陈晓卿

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所有可食用的森林物产上,他给的镜头足、光线柔,解说词里按捺不住口水。结果片子一播,淘宝上的松子、蘑菇等山货突然销量大增。基于这种另类成功,陈晓卿决定拍《舌尖》。

陈晓卿,这个外号“陈黑子”方脸壮汉,一谈起吃,总是咂摸着嘴、两眼放光,他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吃的。”

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们以为他出入高级酒楼饭馆,可他偏爱路边小店。他说,人都有A、B两面,A是人的本真,想吃什么吃什么,蹲着站着随意;而B得在宴会上克己复礼,俗点管它叫“装B”。

所以每次从高楼大厦人模人样回来,他都要到北京蓟门一家喜欢的店点一碗酸臭的螺蛳粉,跟老板聊聊天,坐着看来往的车辆。他喜欢舒适随意的市井气,桌子支在巷子里,旁边的路灯杆贴满了小广告,居民不时从身边穿过,就觉得生活无比真实。

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黑子好吃、懂吃,逢人便问其故乡,对方一报家门,他就开始食指大动,于是成了“美食活地图”,代价也有,就是贴了一身五湖四海的膘,从高瘦小伙飙到了中年发福大叔。

▲年轻时候的陈晓卿(中)

图片|《圆桌派》视频截图

有人问他有不吃的东西吗?还真没有,以前他不吃榴莲,自从吃了便爱不释手。他说,什么都得嚼一下,从臭豆腐到霉千张,再到最臭的霉苋菜梗……如此,才能读懂绍兴的“酱腌霉臭”。

这样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的人,

自然尝到了美食,也品到了烟火,

既吃出了肚腩,也吃出了一肚子文化。

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陈晓卿常说:“最有味道的是食物背后的人的故事。”所以《舌尖》的食物都是有地域特色且流传至今的平民美食,带着浓厚的风土人情。

其实早在12年前,一个叫“人老猪黄”的美食博客就已在写带人情味的美食文章了。从江湖至味到家乡味道,从四处觅食到饮食变迁,从食客厨子店小二到饭菜与共的那些人……

图片|《舌尖上的中国》剧照

2015年出版的《至味在人间》,即这个吃货十年吃喝记录的精选结集。继《舌尖》之后,他再一次让人口水与泪水齐飞,既把平民食物写得让人口水四溅,又将人情故事讲得直抵人心,而最后的结论竟是:“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和鲁迅说的“吃人”不同,陈晓卿吃的是人情,吃什么、在哪吃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至味只在人与人之间。所以,原本要叫《最好吃的是人》,审查机构觉得太惊悚,才改掉。

▲《至味在人间》发布会

对陈晓卿来说,美食再好,也比不上他眼里的北京“老男人饭局”。饭局上有老六、王小峰、罗永浩、杨葵、全勇先、王小山……也有柴静、陈晓楠、冯唐、和菜头等人客串。

陈晓卿没进饭局时,老六每次拿到菜单,不由分说便把每页菜单的第6道菜都点了,总是把每个餐厅最难吃的菜点出来。自从陈黑子来了,大家的伙食才上了一个新台阶,因此被推举为饭局“生活委员”,每次“局长”老六负责张罗叫人,他就负责选馆子点菜。

本来大家没注意到陈晓卿黑,他却再三地说:“如果你眼前一黑,不是大脑缺血,是我出现了。”一来二去就黑名远扬了,所以每次也被“黑”得很厉害。

“老男人饭局”每周少则一次,多则四五次,凑到一起吃饭喝酒互黑,漫无边际地探讨人生,就是不谈工作,大家热络络地坐在一起吃口热乎儿的,有诉说,有倾听,有互相取暖,也有互黑互损,满满的真性情。

图片|陈晓卿微博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之筵席,这些饭搭子创业的创业,结婚的结婚,陈晓卿也搞了让人馋涎欲滴的《舌尖》,开始有一些高档饭局,饭局上有超级大咖,也有顶级厨师,就是吃得如坐针毡。

图片|陈晓卿微博

“我从来都不认为食材好,厨师好,就能给你带来最多的快乐,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才会说最好吃的是人,你没有好朋友,那些东西味同嚼蜡,是难以下咽的。”

走遍千山万水,尝遍山珍海味,

美味,却往往酝酿在人与人之间,

最好吃的,永远是和你能吃到一块儿的人。

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肠胃有扇门,通往故乡

陈晓卿是安徽宿县人,1977年大雪纷飞的一天,姑父带他第一次喝“啥汤”,那时他刚立志当个科学家,但一碗啥汤落肚,顿时觉得,当一个宿县人也不错,暗骂自己没出息:“娘的,一碗汤让国家少了一个钱学森。”

▲《一碗汤的乡愁》

30年后,他在工作时得知一家家乡菜馆的早点里有啥汤,多年不早起的夜猫子居然冒着冷风一大早钻出被窝来吃。滚烫的一碗下肚,出了一头汗,童年的味觉记忆也刹那间涌上心头。

阿城说:“所谓思乡基本是由于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但陈晓卿更愿意相信:“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就像一碗啥汤,吱吱呀呀地开启了他对食物的初始味蕾记忆,食欲的大门轰然洞开。

图片|《舌尖上的中国》剧照

美食家沈宏非说陈晓卿的敌人是城市。明明要欢欢喜喜置办过年,在北京的超市里看到荠菜,不禁想到“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马上收拾行装,回老家乡野中去体会春天。

“我一个安徽人在北京生活了28年,一直找不到味觉上的归属感,但每每想到老家淮河岸边的菜肴,还是难免食指大动。”不论他置身何处,舌尖上的味觉记忆,总是将他带回记忆中的故乡。

对他来说,故乡不单是出生地,每个人心里还装着另一个故乡,是自己依恋和寄托情感的地方。城乡巨变,无数人的故乡不复存在,或变得难以辨认,但味觉记忆却是挥之不去的。

图片|《舌尖上的中国》剧照

有一年元旦,有人给陈晓卿寄了潮汕“巴浪”鱼饭。那是当地的独特饮食,过去渔民们吃不饱饭,就把鱼当饭吃。但它从潮汕出锅速冻,到北京后配上豆酱要在4个小时内吃完。

他想起一位刚到北京的汕头朋友,于是花了两个小时给朋友送去,对方一吃,所有关于故乡的味觉体验和记忆在一瞬间被唤醒,顿时泪流满面。

图片|《舌尖上的中国》剧照

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就是陈晓卿不一样的地方,不仅在寻美食,也在追寻自己的故乡,更在提醒路过舌尖的每一个人:别忘了故乡。这是对这片产出美食,产出万物的土地的最大的尊重。

如沈宏非所说:陈晓卿的气,是地气。

为什么他的嘴里常含口水,

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十年前,陈晓卿没火,他吃喝;十年后,他火了,照样吃喝;吃着吃过上千次的延吉冷面,参加沉醉不知归路的“老男人饭局”,穿梭在人与人之间,在舌尖上寻找心中的故乡……

他的好吃和有趣,让每个人觉得,

吃,其实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

有了这个吃货,不单是美食不被埋没,

故乡也不会被遗忘,饭局自然也变得好吃起来。

从这个角度讲,陈晓卿是最好(hăo)吃的人。

图片|《圆桌派》视频截图

文字由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标签: # 舌尖 # 图片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