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个女人不生孩子需要做多少抗争
最近在贴吧上看到一个儿媳为不生孩子与婆婆进行抗争的故事:
我跟老公是大学拍拖结婚的。那时候老公不喜欢小孩,我也对生不生没所谓,对孩子没想法,只想奋斗,于是两个人决定丁克,省了麻烦。结婚的时候跟婆婆也说好了,她也同意的。
但这几年,婆婆看见别人家抱孙子,传宗接代的想法越来越厉害。她开始变着法子要我们夫妻生孩子,搞绝食,说如果我不生孩就要把她给气死,还到处跟小区的人说我恶毒想他们家绝后。
我就怒了,我只是不想生孩子,为什么就要背上自私和不孝的罪名?老公平时经常出差,只有我跟婆婆在家。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终究不现实,我就干脆索性放开来怼了。
老公回来,我说我快要被逼疯了。最后我们决定搬出去住,这事才算消停下来。
平时的生活里,大家都说尊重丁克,尊重不同人的生活方式。但当真的要你面对这件事情时,又有多少人能够坦然接受呢?
在中国,生孩子这件事情,似乎从来都不存在“选择”的问题。但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自我觉醒,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开始重新思考和审视“生孩子”这件事情,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
不生孩子,是不是人生就不完整了?
中国女人在不生孩子这件事上,究竟有没有选择权?
如果不生孩子,自己以后老了怎么办?
当一个女人决定不生孩子之后,她又会遇到多少阻碍,需要作出多少的抗争?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位选择了不生孩子的女性的故事,听听她们这些年来的经历和想法,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或共勉。
生孩子对于女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出生在一个一线城市,现在是一名高校教师。
两年前和我老公结婚之后,婆婆就一直各种明示暗示,让我们赶紧生个孩子;还经常按着网上一些有助于备孕的食谱炒菜给我吃,饭桌上我和老公面面相觑,甚至有时不欢而散。
一个下午趁我老公不在家,婆婆便主动敲门进来房间,坐下来拉着我语重心长地聊了1个多小时。
她问我为什么一直不生小孩,我跟她坦白说我是一个很怕痛的人,我觉得我无法承受生孩子的那种剧痛。婆婆惊讶地看了我一眼,以为我在开玩笑,她说,“你怎么可以怕痛呢?我从来没听过女人怕痛不生孩子的,说出去会笑话人呢。”
我听完非常生气,从小到大一旦表露出生孩子痛,可不可以不生孩子时,大人们总是一副震惊又感叹的脸:“这才证明了母爱有多么伟大啊!所以你要好好爱你妈妈,因为她就是这样把你生出来的!
这才是比怕痛更让我难受的事情:他们对女人生育要承受的疼痛的无视、看作理所当然,让我打从心底里感到一种心寒。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婆婆又追问:“那你看到别人一家三口走在路上,孩子坐在爸爸的肩上的时候,就没有过憧憬吗?”
“没有”,我坚定地说,“我也很希望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喜欢小孩子,可我就是对小孩没有感觉。”
婆婆听后瞪大了眼睛:“你怎么可以没有感觉?每个女人身上都肯定有母性,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都是不完整的,你别太任性了!”
“……”
我发觉,在中国的社会里,一个女性要成为母亲是不存在“选择”的。
一个女人如果坦陈自己不想成为母亲,会被认为是一个无情的人;如果到最后都没有自己的孩子,即使事业成功,也会被看作是可怜的、孤独的、值得被同情的。
虽然某种程度上说,生育权是掌握在拥有子宫的女人手上,但选择的代价依然很大:
如果选择生孩子,你可能会失去工作,失去一部分的自我,失去很多和老公单独相处的时光;
如果选择不生,你就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去承受来自亲戚朋友施加的压力,旁人的舆论、社会的眼光等等。
在这样的环境下,说女人有生孩子的自主意愿权,是不是有点奢侈呢?
在还没和我老公结婚的时候,有次我意外怀孕了。
那是我们过得最纠结最焦虑的两个月,当时觉得这将是改变我们人生轨迹的转折点:
一方面,我和老公都很热爱自由随性的生活,而且我是一个渴望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
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舍得失去为人父母的体验,也担心我们老了会后悔自己没有孩子。
我跟闺蜜说,我觉得我能兼顾好事业和孩子;我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应该可以做到两全其美。
她说:“小鹿,所谓两全其美,只适合那些愿意妥协的人,你觉得你是吗?”
我陷入了沉默。
后来有一次,我帮表姐看管她2岁的儿子。小男生安静地坐在地上摆弄玩具,也不跟我说话;但就在听到妈妈回家开门的那瞬间,他突然像箭一样飞奔扑向我表姐的怀里,一边兴奋地大叫“妈妈!妈妈”,我表姐一脸宠溺地抱着他。
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我忽然就想通了。不论我做出怎样的决定,我都注定失去一些东西:
要么是作为母亲被孩子完全依赖、信任和需要的感觉,
要么是把伴侣放在首位的二人世界生活以及理想事业的追求。
当意识到这点后,我就释然了,从所谓的“正确的选择”中解脱出来。
我很认同一句话:“选择不生育子女可以让男性有工作之外的自由,却让女性拥有了工作的自由。”
世事很难两全其美,你不得不承认:只要生孩子的是女人,就不可能存在男女平等。
人们都说,女人生了孩子就要兼顾家庭和事业。可在我眼里,这根本不叫兼顾,这明明是妥协。
我们部门的工作强度很大。隔壁组有个女生,非常能干那种,完全不输给好些男人。但她自从怀孕之后,可能受一些激素影响,心情和身体状况波动比较大,业绩就不太稳定。
生产后,公司给足了她产假休息。但当她再回来时,手上的工作都由另一个同事负责了,她只得更拼命地补回来。然而听说她们夫妻的父母都不在城市,主要还是靠她照顾女儿。
我每天看见她挂着黑眼圈,脸色铁青地上班下班加班,真是让人心疼。好几次公司项目完成要出去庆祝,同事都说她回家给孩子喂奶了,看着她瘦弱的背影独自走进电梯时,感觉还是挺沉重的……
现在大家都说女权崛起,女性可以去做自己,可我看来现实还是很残酷的。
既然不能兼顾,那就尽量少一些妥协吧。
记得有次在天涯上看到个帖子,里面批评丁克的话很难听:
“丁克的人最自私了,自己不养孩子,最后还不是要靠别人孩子创造的财富养老?自己死了,也得靠别人的孩子给收尸。”
“丁克加深了中国老龄化,上纲上线地说,丁克对民族有罪。”
我想,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不生孩子的人都是自私的,那么生孩子的人就一定不自私吗?我看过很多人,他们要小孩单纯就是因为自己想要。如果站在人类繁衍的角度想,因为这样的想法而让地球人口过剩,难道就不算自私了?
我觉得生孩子不单单是一个选择,它还涉及到养育孩子的责任。我想我之所以成为丁克,其实跟我小时候的家庭环境有大的关系。
很多时候,父母吵架会觉得小孩子听不懂,但其实不是,其实我都懂了。当爸爸妈妈吵架砸东西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孩子不一定是父母爱情的结晶。
我4岁的时候,妈妈指着我的鼻子声嘶力竭地喊道,如果没有我她早就离开这个家了,爸爸也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就猛扇我耳光。回忆过去,我的童年是没有任何家庭的温暖的。看到别的小孩和爸爸妈妈欢笑的画面,我只想哭。
在“如何为人父母”这件事情上,我感到深深的无能为力。之前网上还有个帖子,说如果让你重新决定是否来到这个世界上,好像是有一半的人回贴说不希望来到这个世界。我觉得我就是那一半,我对养育孩子这件事情完全没有信心。
与其说不生孩子的人是自私的,我更认同生孩子却不好好抚养孩子的人更自私。正因为我清楚自己无力为小孩提供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我才宁愿不生孩子。
前几天不是有个新闻,有个患心理疾病的妈妈,因为嫉妒表弟媳妇,把她的一对儿女双双推下水库,然后自己投水自杀。
关键是她女儿就在车上看着整个过程,这不把小孩吓傻不成?新闻说这个妈妈之前也对女儿没耐心,经常打、掐孩子。这个小女孩根本没有做错任何事,却要承受着如此巨大的心理阴影。
你问我为什么不生孩子?我只能告诉你,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资格成为父母的。
其实我们一开始也没有想过会成为丁克。
第一次怀孕的时候是23岁,那时觉得我们都太年轻了,还没玩够没准备好,想到孩子生出来就塞不回去了,所以没要。
后来33岁的时候又怀孕了,但我却依然没有当妈妈的喜悦,反而非常焦虑,感觉像是天塌下来了。而且那时候单位改制,大家都担心自己被裁,想到如果我回家生孩子肯定第一个被辞退,于是又堕了一次胎。
所以最后就这样了,可以说我们是在犹豫中成为丁克的。
但我觉得很少人能够在一开始就说出“我一定不会生孩子”这样的话。或许大家都是不确定的,甚至会想过未来有孩子的事情,只是后来态度转变了这样。
在那个传统的年代,在中国成为丁克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不生孩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能理解和接受的,我们也常被周围的同事、同学、亲戚背地里指指点点。也许丁克是有点自私吧,但是如果生出来了又没有尽责去抚养孩子,岂不更自私吗?
我想,丁克最大的好处就是“青春”很长。其他朋友在为孩子操劳奔波时,我们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到处旅游到处玩。但我们跟大家一样,都只是普通人而已,并非过着大家想象中的那种浪迹萍踪的生活。
而且老公的身体不算好,之前他做了个小手术住院时,我就常常担心未来。有天如果他倒下来了,我该怎样继续生活?生病的时候没人来照顾,也没钱住不起老人院,日子恐怕会很难过吧……
很多人知道我是丁克后都喜欢问我:“你们丁克孤独终老不会很凄凉吗?”
我说会啊,有时候在医院看见一些满头银发的老太太,颤颤巍巍地独自开药,觉得挺心酸的,然后想到或许自己不久也会变成这样。
不过最近我们通过一个朋友,加入了一个丁克养老群。我们设想等自己老了,就跟大伙住一起,大家共同生活,一起做事情,互相扶持,互相照顾,也算是有个伴儿吧。
我想,人生的结局终究是凄凉的,无论有没有子女。
写在最后
到底生孩子是不是每位女性的一道人生“必选题”?
我想,就像鹿小姐说的,每一种选择都有它的利弊,也许世界上从来不存在所谓“正确的选择”,而在于你的取舍。
正如每个人生孩子的理由都未必相同,一个女人不生孩子也可能出于多方面的原因。而无论她最后的选择是怎样,她都值得被尊重。
在中国,一个女人不生孩子需要作出的抗争依然不少,路上还将遇到很多的阻碍。但愿在不远的一天,她们能够摘下大众对女人的“母亲天性”的不合理期待,不再被社会旁人的舆论绑架,完整地拥有生孩子的选择自由和权利。
以上。
(为保护隐私,本文涉及的采访对象均已使用化名)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