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与实力,你总得占一样
文/院长X大叔 编辑/琉琉
01
这两天,有一个颜值与实力并存的人刷屏了。
这次是90后的小哥哥,年纪轻轻,已经是副教授了。没错,就是网传湖南大学法学院的副教授陈少威。据说小哥哥生于1991年,2011年获得直接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资格。
每当看到这样的人生赢家,除了流口水之外,也会在心里暗暗幻想:为什么我不能成为这样的人?颜值与实力,好歹总得占一样啊。
颜值基本决定于基因,上天注定。当然非要逆天而行,在自己身上动个刀子,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颜值这事,不可避免的跟时间长度成反比,再多的刀子也改变不了。
实力就不一样了。只要经过一个过程,这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的东西。一旦获得了,也没有什么能够把它夺走,包括时间。
02
读大学的时候,对面寝室有两个同学,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一个家境较好,父母在国外做生意。人长得很帅气,很会打篮球。颜值加篮球,那个效果你懂的,女朋友跟走马灯似的换。
另一个农村长大,长相平平,也没有感觉实力出众。他有个爱好,喜欢计算机。
“篮球哥”打了四年篮球,谈了四年恋爱。“PC哥”则玩了四年电脑,不是玩游戏。他从入门到精通,大三过了“高程”。
毕业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同学聚会,两位同学都来了。“篮球哥”从国外回来,胖的让人不忍直视,一副生活富足的模样。“PC哥”精神焕发,身材健美,浑身上下都透着精英的味道。
大家聊起来才知道,“篮球哥”毕业后出了国,投奔父母,随便读了个学校又回国工作。很随性,毕竟他有父母做靠山。
“PC哥”毕业后,因为金融专业加“高程”再加英语的配置,被一家跨国公司看中。国外呆了几年,回来已经是中层了。他没有靠山,他不需要,他已经成为他全家人的靠山。
可见,岁月可以是饲养员,也可以是健身教练,可以是让人颓废到啃老,也可以让人长成一座山,全然取决于你打开它的方式。
03
我的朋友秦奋有一句名言:“你说的我都知道,但老实告诉你,我做不到”。
秦奋大概是我朋友里懂得最多的人,头脑王者3个小时能玩到王者39星。但就像他说的,他配不上他的名字,他太懒了,一点也不勤奋。
学心理学那会儿,我们经常拿他作为案例,分析为什么一个人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不愿意行动起来,让一生过得更好一点。
有些人是知足者常乐,这群佛系生活家是幸福的人,抛开不论。但仍然有太多人,一面对现状不满,一面又不做任何改变。
我们以为,渣和实力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勤奋。包括自律、努力、积极等一切向阳的品质。
但回想从小到大的经验,似乎也不全是这样。我相信每一个班上,都会有那么一些很努力、很刻苦的人,他们每天都在学习,上课认真听讲,笔记做的工工整整,但是前几名从来都不属于这部分人。
工作后更加是这样,那些任劳任怨、努力工作的老实人也很少是成长型的人。他们能获得的最好评价就是“像老黄牛一样工作,吃的是草,挤的是奶”。
后来我们猜测,渣和实力者最大的不同难道是智商?
按照wiki的说法,成人的智商都在100左右,125分以上的人100个里面只有5个。可见大家相差并没有那么大。要注意的是,标准的智力测试不是网上那些免费的玩意儿,随随便便都在130以上。
再者,智商影响的到底是什么?智商高的人,更有逻辑,思考问题的速度更快,也可能有更多解决问题的角度。但这一切,都不足以造成实质影响。
04
最近读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得到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
实力者之所以有实力,是因为他们使用意识的方式。
米哈里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意识是无序的。无序的事物由于行动的方向各不相同,互相抵消,因此难以做功,也就是效率不高。
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处时,意识从无序变得有序,不但能产生更多结果,还能得到“心流”体验。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有一段论述——
老实说,在跑步时思考过什么,我压根儿想不起来。
在寒冷的日子里,我可能思考一下寒冷;在炎热的日子里,则思考一下炎热;悲哀的时候,思考一下悲哀;快乐的时候,则思考一下快乐。如同前面写过的,还会毫无由来地浮想往事。
有时候,只是偶尔有之,也有关于小说的小小灵感浮上脑际。尽管如此,我几乎从不曾思考正儿八经的事情。
我跑步,只是跑着。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许是为了获得空白而跑步。
这种“空白”就是心流的“忘我”状态,自我从意识的关注里消失,与跑步的行动合二为一,从而实现了最富有秩序且和谐的意识状态。不夸张的说,这也是幸福之源。
理论上,每一种需要一些技巧的活动都可以产生心流体验。但是,同样也是长跑,为什么有人可以像村上春树一样,有些人却做不到?
05
米哈里用两个词解答了这个疑问:一个叫享乐,一个叫乐趣。
以阅读为例,假设两个人,看的是同一本小说。第一个人被小说的故事打动,随着故事情节来了一次心灵之旅。第二个也一样被打动,但不同的是,他不仅仅跟随作者的情节设置,他还分析了小说的语言风格,故事情节的优缺点,并对小说的思想意义进行了总结。
第一个人的阅读是享乐,第二个人的阅读是乐趣。
米哈里认为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享乐是一种恢复精神力的行为,它是受生物和社会制约的。
比如睡眠、休闲、食物和性。旅游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一种恢复性体验:一方面,可以放松工作带来的疲惫——生物制约;另一方面,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可以带来优越感——社会制约。
与此对应的是,乐趣基于享乐,但超越了生物和社会制约。比如吃东西,本来只是享乐(恢复机体功能,生物制约),但是如果你能够分辨出不同的食材、做法,口味,成为一个美食家,这件事就是乐趣了。
06
一句话总结:实力者,是那种懂得将享乐变成乐趣的人。
请允许我再次引用作家村上春树的说法:
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一人默默地跑步也罢,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地写文章也罢,我都不觉得难熬,也不感到无聊。
与君共勉。
● 作者:院长X大叔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自我成长领域。爱书,电影及一切好玩的事物。 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