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笑鬼谷 | 汉文化忠实迷弟兼推广大使竟是个不识字的皇帝
石勒,幼名匐勒,后得字世龙,生于西晋武帝咸宁五年。起兵赵巍后,汲桑令他更姓为石,始名石勒。
石勒祖先是匈奴族中羌渠部的后裔。在西晋初年归属武帝,与晋人杂居。他的父祖都是部落小帅。祖名耶奕于,父名乞翼加,又名周曷朱。
石勒14岁时随本邑商人到洛阳贩卖物品,王衍惊异于他的声貌,觉得这个“胡雏”有奇志。
咸和五年(330年)石勒称皇帝,以襄国(今河北邢台)为都城,自称赵王,史称后赵。
石勒称帝的经历和治国措施对封建社会的帝王,特别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产生过不小的影响。石勒是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杰出的少数民族帝王,他以汉族贤明的皇帝位楷模,重视汉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石勒年少时,并州地方闹饥荒,他和部落失散,沦为汉族地主的耕奴。他曾被乱兵捉住,关在囚车里,正好他的囚车旁边有鹿群跑过,乱兵们纷纷跑去追赶鹿群,于是他趁机逃跑了。
晋惠帝大安元年,天下大乱。受尽苦难的石勒,召集了一群流民,组成了一支队伍。
刘渊起兵后,石勒在刘渊部下当了一员大将。永嘉二年(308年),刘渊称帝,授石勒持节、平东大将军。
石勒没有受过汉族文化教育,不认识汉字。任大将以后的石勒觉得要成就大事业,光靠武力不行,就依靠一个汉族士人,收留了一批北方汉族中贫苦的读书人,搞了个“君子营”,对读书人大加抚慰、优待。
石勒自己没文化,却十分重视读书人。称帝以后,他命令部下,凡是捉到读书人,不能杀,一定要送到襄国来,让他自己处理。
虽然石勒不识字,但却很喜欢读书,常常找来一些读书人把书讲给他听,这些读书人CV给他讲,他在一边听,还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简直比听书APP还方便实用。
有一次,他让人给他讲读《汉书》,当时听到有人劝汉高祖封旧六国贵族后代的时候,他说:“咳咳,刘邦走的这是错误的路线,这样做怎么能得天下呢?”讲书人给他解释,后来张良劝阻了刘邦,汉高祖最后没有这么干。石勒点点头说:“这就对了。”
除了重视读书人,石勒还采取了汉朝选官制和办学培养人才。
他下令公卿为官每年推荐贤良、方正、直言、秀异、至孝、廉清各一人,通过答策选择任官。他还亲自到郡县接见文学之士,对有才能的给予奖励或任用为官。在襄国设立太学、小学十余所,把皇家子弟都送入学校学习。把太学中的前几名选作著作郎。下令郡中集合学子进郡立学校,并制定了考试三次学业修成的制度,后来制定了“秀才考试文词、明经科考试经术”的体制。
他的这些举措,在社会上树立了一种重知识、重人品、重人才的风尚。这与晋朝腐朽的选官制相比,自有一种清新进步的风气。
石勒本是胡人,但他心里明白中原人看不起胡人,他把胡人称为“国人”,汉人称为“赵人”。他反对汉族人对他的民族使用嘲讽的称谓,严禁部下提到“胡”“羯”两个字,违反者一律重罚。
汉族人樊坦被石勒任用做官。一天,樊坦进宫朝见他的时候,石勒见他穿了一件破破烂烂的衣服,就问他:“你怎么穷的连裤子都穿不起了?”
樊坦一着急就说秃噜嘴了:“刚刚碰到一批羯贼,把我的家当都抢走了,所以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
一旁的大臣听樊坦说“羯贼”,都替他捏了一把冷汗。
石勒知道樊坦吃了亏,很生气,装作不知道他犯了禁令,说:“羯贼这样乱抢东西,真是太不应该了!来,我来替他们赔偿你。”
樊坦忽然意识到自己刚才一时说错了话,犯了禁令,当时吓得浑身发抖,连忙向石勒请罪。
石勒笑着说:“算了,这个禁令是对付一般百姓的,你不是故意这么说的,不怪你。”
中午,石勒御赐樊坦午膳。石勒指着一盘胡瓜问道:“你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名吗?”
樊坦看出来这是石勒在故意考他,就恭敬地回答:“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黄瓜原名叫胡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胡瓜更名为黄瓜,便始于此。
石勒听后,满意地笑了。还赏赐给了樊坦衣服和钱财、一辆车、一匹马。大臣们对石勒的宽宏大量十分敬佩,也更加维护他了。
331年6月,石勒突然病倒,卧床不起,病情加重后,他口授一份遗嘱:“我死后三天就下葬,在这期间不准禁止婚娶、祭礼、饮酒、食肉,各镇牧守不准前来奔丧;送丧时只用一般车辆,坟墓内不准陪葬金、宝、玩器。”
没过几天,石勒死了。当天夜里,石勒的侄子石虎把他偷偷地埋在山谷深处,过了12天才为他发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