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独生子女,太惨了

01-02 生活常识 投稿:早茶月光
我们独生子女,太惨了

撰文 | 张帆

出品 | 浪潮工作室



二战结束后,美国迎来了生育率高峰的一代,这一代人被人口学家称为“怪蛇腹中的猪“,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不平凡的一代”,美国作家Landon Y.Jones曾说,“在他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由于他们的出现而改变这一阶段的特征,并迫使全国对他们的需要和问题予以特别的重视。”


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这样“最不平凡的一代”,就是从1979年之后不断增加的“独生子女”。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曾生一孩的家庭户为12004万户,尽管二胎政策已经开放,但独生子女仍然是这一代的主流。


在信仰“多子多福”的国度,没有哪个时代拥有比例如此高的独生子女,而这一代独生子女所面临的问题,也没有哪个时代曾经遭遇过。

生来特别


如果你从小就把孩子奉若神明,那么他们成年后就会行如魔鬼。——P.D.詹姆斯《人类之子》


这一代人从一出生就备受关注,因为独生子女群体本身就是近代才有的现象。


一百多年前,欧美国家开始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学界从那时就开始了对他们的研究。这些研究一直都有着强烈的负面刻板印象,比如普遍相信,与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相比,独生子女会有某种“不良后果”,常见的说法就是,独生子女被溺爱、孤独、不能适应环境。


这种印象在全世界都存在,因为“独生子女”实在太现代了。联合国的调查发现,对独生子女的负面印象甚至导致很多人生育第二个孩子,就是为了不使第一个孩子成为独生子女。


中国的独生子女问题也是这样,在一开始,很多研究结论都延续了西方“问题儿童”的观点,认为独生子女是具有性格缺陷或者行为问题的孩子。


有人把他们称之为“小皇帝”,集全家宠爱于一身,还任性霸道,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这样的印象可能伴随他们很久。2016年,当心理学家武志红出版了畅销书《巨婴国》,历数中国人的“巨婴”症状时,很多人把他们当做成年后的“小皇帝”。还有一个词也被大众所瞧不起,就是“妈宝”,这是永远长不大的“小皇帝”。


但当这个研究继续深入下去就会发现,独生子女与同龄非独生子女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别,美国学者鲍思顿和范彤尼在1987年对长春市的调查就发现,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独生子女是骄横的、不易调教的和自私的“小皇帝”。而且,风笑天的研究也表明,家长们在溺爱孩子这件事上也没有因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就不一样。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家长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跟是不是独生完全没关系。


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是,孩子越少就越能把资源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孩子受教育的水平就会更高,这种说法在中国就是“少生优生”。1992年,Hanushek E A. 发表了他的经典论文The trade-off between child quantity and quality,认为家庭规模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成就,一个小家庭中的孩子成才的可能性更高。


尽管这种说法影响深远,但实际上这也很站不住脚。Black S E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家庭规模对儿童教育的影响微乎其微,不过,有个影响很重要,就是在家庭中出生的次序。


第一个出生的孩子实际上跟独生子女没什么差别,但晚出生的孩子相比于第一个孩子收入可能更低,而且最小的孩子最有可能成年后留在父母身边。


长子出去闯荡,幼子留在家中养老,这样看起来好像对后出生的孩子不太公平,但实际上,对于一个传统家庭来说,这恰恰是最保险最稳定的方式。当社会保障还不完善时,子女的不同位置能更好地分担家庭风险。多子多福在传统社会,就是最朴素的经济理性。

生来束缚


人到中年,会放弃虚幻的世界和不切实际的欲望,总是把它局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泰戈尔《饥饿的石头》


但独生子女毕竟不一样了,就算曾经被长辈百般呵护,当步入中年时,他们依旧无处求援。


穆光宗早就指出,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当你尝完童年的蜜糖,中年的炮弹马上就会轰炸而来。


生为独生子女,你有很大的概率是不能离开家的。风笑天的研究表明,在独生子女中,与父母同住的比例达到62.5%,而非独生子女只有37.9%。农村已婚独生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比例高达80%左右,远高于同龄非独生子女中的长子女。


而且,从家庭居住方式的现实需要出发,独生子女在居住安排上更侧重亲代需求,而已婚非独生子女更多地考虑自身需求状况。




独生子女跟父辈一起居住的概率更高 / 原新, 穆滢潭.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居住方式差异分析


远离父母不能及时照料,成了压在独生子女身上最重的稻草,在对老年人迁移的研究发现,当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退休年龄后,第一位的担心是“老时身边无人照料” ,其次才是“经济压力” ,再接下来就是“担心子女发生意外,老时无依无靠”。


稍好一点的选择,就是把父母接来一起生活。家庭越小,老年人越容易随同全家迁移,60多岁的父母还要背井离乡,大概也是送给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特殊礼物。


当他们面临人生大事的选择时,也总没有办法任性洒脱。这一代独生子女家庭更加重视亲情,父母不愿子女外嫁,在婚姻上也更倾向于选择本地人。说走就走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父母都还在家。


独生子女们也确实在改变一些既有的社会风俗。比如在苏南地区,独生子女家庭中就有一种新的婚嫁模式流行起来,被称为“两家并一家”。双方结婚时,不说谁嫁谁娶,双方各自装修新房,各办喜宴,婚后两家轮住,大多数家庭会生两个孩子,跟父母两个人的姓氏。这种看起来更现代的方式,其实也是他们的束缚,比如夫妻得生两个以上的孩子才能满足父母,而他们也更被要求留在家乡。



社会学家陈友华曾分析道,因为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养老,养老压力远超于承受能力,更容易引发代际冲突。特别是当父母进入老年出现疾病等问题而子女又无力照料时,平时所潜藏的代际矛盾就会爆发出来。因此他预言说,独生子女一代是注定会被冠之以“不孝”的一代,虽然这并非他们本意。


中年人的生活哪有容易的,非独生子女也可能羡慕独生子女在成年后获得父母更多的经济支持,羡慕他们在就业、结婚、生育等人生大事上,都跟父母保持紧密的联系。没有办法追问哪种生活更好或更轻松,生来一个人,这些成了不得不的人生选择。

生来沉重


有钱人生财,没钱人生娃儿,这都是最肯定的事儿呀。——Richard A. Whiting等创作的歌曲《Ain't We Got Fun》


很多人觉得,穷就不要生孩子了,有钱才养得起孩子,但实际上,正是因为穷,才要生更多的孩子。贝克尔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说,如果生孩子的成本小于收益,生产孩子就有利可图。如果生育一个孩子和两个孩子获取的预期总收益一样多,就会出现提高质量、减少数量的行为。

 

比如,农村的生育率总是比城市高,就是因为农村抚养孩子的成本远低于城市,多个孩子不过多双筷子。而如果孩子干家务和提前参与劳动,还能提高家庭收入。但在城市,各种成本都会提高,专注对一个孩子的投资更能获得可见的“收益”,而且城市居民本身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也更强。



但是,少生也绝不意味着只能生一个孩子,即便是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2015年平均每名母亲的生育率也有1.84人,加拿大有1.60人。而在中国,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已经在一亿以上,是美国人口的1/3。


对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来说,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份未来应对风险的能力。而独生子女却必须要面对“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受到“上养老,下育小”的双重挤压,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真正体会到不敢病,不敢远行的状态。


最大的担忧还是可能有的伤亡风险。2010年的人口统计显示,中国有66万户的失独家庭户,其中乡村27.6万户,占全部失独家庭的42.0%。


这个数字甚至有可能被低估了。根据计生委副司长郭震威等人的估算,在城市里,一个独生子的父亲中年丧子的概率为9.65%,丧子后还会再生活24年。


2014年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如果把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死亡概率累计起来计算,在孩子60岁之前,母亲失去儿子的概率为14.94%,失去女儿的可能性为12.21%。也就是说,按照这样的估算,每十个独生子女家庭,未来就可能有一个老而无养。




母亲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别失去孩子的累积概率(‰) / Jiang Q, Li Y, Sánchez-Barricarte J J. The risk of mothers losing an only child in China


在不幸失去唯一的孩子之后,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很难再生育另一个孩子,无论对父母还是对独生子女来说,这都是很沉重的。



让父母自己养老是不可能的,父母只能靠孩子,养老金不足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了。中国社科院2018年发布报告显示,养老金的收入增速已经下降到10%以内,但支出增速却在高位运行,基金备付能力相比过去5年下降1/3。这让中国的老人更容易陷入贫困,中国城乡60岁以上老年人口贫困率约为17.5%,远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数据,2013年城乡空巢老人占全部老年人比重接近50%,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达到3750万人,占全部老年人的18.6%。而如果没有健全的保障体系,所有的照料和支持都只能来自于独生子女,成了他们生命难以承受的重量。


就算是寄希望于社区养老也不行,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110个,床位577.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2张,想要住进养老院已经不是一个靠钱就能解决的事情了。


这一代人没有办法。到了2016年,二胎开放终结了独生子女政策,但是已经过了36年,接近两代人在为此付出代价。


时代还没有准备好,但他们已经长大了。他们一觉醒来,周围全是需要依靠他们的人,却没有他们可以依靠的人。


参考文献: 

[1]风笑天. 独生子女: 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J]. 社会学研究, 2010 (3): 177-198.

[2]风,笑天. 中国独生子女:' 小皇帝' 还是新公民 (特集 国際シンポジウム [グローバル時代における人間と社会: 日中間の対話])[J]. 21 世紀東アジア社会学= East Asian sociology of the 21st century, 2013 (5): 29-38.

[3]Hanushek E A. The trade-off between child quantity and qualit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 100(1): 84-117.

[4]Black S E, Devereux P J, Salvanes K G. The more the merrier? The effect of family size and birth order on children's education[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5, 120(2): 669-700.

[5]原新, 穆滢潭.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居住方式差异分析[J]. 人口研究, 2014, 38(4): 27-36.吴要武. 独生子女政策与老年人迁移[J]. 社会学研究, 2013, 4: 1-25.

[6]宋健, 黄菲.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的代际互动——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J]. 人口研究, 2011, 35(3): 3-16.姜全保, 郭震威. 独生子女家庭丧子概率的测算[J]. 中国人口科学, 2008, 6(1).

[7]Jiang Q, Li Y, Sánchez-Barricarte J J. The risk of mothers losing an only child in China[J].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 2014, 46(4): 531-545.

[8]Hesketh T, Lu L, Xing Z W. The effect of China's one-child family policy after 25 years[J]. 2005.

[9]Zhang Y, Goza F W. Who will care for the elderly in China?: A review of the problems caused by China's one-child policy and their potential solutions[J].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2006, 20(2): 151-164.

[10]Americans' ideal family size is smaller than it used to be | PEW RESEARCH CENTER

[11]Zhang J.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one-child policy and its effects on family outcome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7, 31(1): 141-60.

[12]贝克尔. 家庭论[M]. 商务印书馆, 2005.

[13]Becker G S.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fertility[M]//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chang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0: 209-240.

[14]陈友华. 独生子女政策风险研究[J]. 人口与发展, 2010 (4): 19-32.

[15]黄亚慧.独生子女家庭的资源稀缺性与婚姻形式[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4):38-43.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