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军212师636团
51军212师636团
李正武:烈士,朝鲜开城市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三号墓
李正武:1933年10月生,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潘新镇祁家村,1949年10月叁加革命,1952年牺牲朝鲜,志愿军51军212师636团战士,
51军212师636团2营4连 12排11号墓:牟子林,重庆市万县九区帮树村人,1949年2月入伍636团2营4连班长,1954年6月21日牺牲,抗美援朝志愿军湖北赤壁市老营盘茶山墓地51军212师636团3营编入40军120师358团2营
臧保银,他14岁参军,在部队边进行抗日宣传边学习文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原李先念的夫人林佳楣是他的文化教员,因聪明机灵,认真勤劳,深得林佳楣的喜爱;他在湖北剿匪反霸时,活捉汤恩伯的作战参谋柯某,因剿匪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被提拔为排长;他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英勇顽强杀敌,身负重伤,因战绩突出,荣立二等功……他就是抗美援朝老战士、确山县三里河乡老臧庄村新庄村复员军人臧保银。
“林佳楣是我的文化教员”
1月21日天气晴朗,温暖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冬日的寒冷。上午10时,记者到臧保银老人的家时,他正在院子里剥花生,身边围了很多只雪白的鸽子,在吃他撒的花生仁,好一幅温馨美好的太平盛世图。看到记者到来,臧保银老人急忙站起来让记者坐。当记者说明来意后,臧保银老人的情绪瞬间变得激动起来,开始向记者讲述自己在战火纷飞年代的故事。老人今年虽然已年近90,但精神矍铄,身板笔挺,只是耳朵稍微有些背,但思维很清晰。
臧保银老人说,他1929年1月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家,七八岁就没了爹娘,和哥哥相依为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1944年10月,确山县委副书记杨玉璞看我无依无靠,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怪可怜的,就介绍我参加了革命。后来我被分配到确山县竹沟镇部队宣传队工作,是个宣传员。我们的部队隶属于新四军五师。”臧保银老人说,“我随部队由竹沟镇辗转信阳、湖北的黄冈、麻城等地,向部队和老百姓进行抗日战争文艺宣传。由于我年龄小,一直在宣传队工作,并学习文化。林佳楣是我们的文化教员。我爱学习,人又机灵、勤快,深得林佳楣的喜爱。”谈起这段往事,臧保银老人非常高兴和自豪。
臧保银老人说,1946年6月,对新四军五师疯狂围剿,新四军五师向外突围。“我们随作战部队由湖北向西突围时,我和战友王明海与部队走散,被河南军阀张轸的部队发现,被收编到他的部队。所幸1949年5月张轸宣布投诚,我就又被编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51军212师636团3营。”臧保银老人说,“我随后在湖北参加了剿匪反霸活动,活捉汤恩伯的作战参谋柯某,我忘记他的名字了。不久,我又参加了捉拿一位副军长的抓捕行动,并受命把这名军长送到军法处负责人白相国那里。因剿匪反霸有功,我立三等功一次,并被提拔为排长。”
“全排仅我一人存活”
臧保银老人的记忆力非常好。回首往事,人物、事件、地点、时间,他都说得一清二楚。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我和战友们都坐不住了,希望急忙上战场杀敌卫国。我是1950年10入朝作战的。我所在的部队由51军212师636团3营编入40军120师358团2营4连1排,我任1排排长,军长是温玉成。”臧保银老人说,“我们参加了抗美援朝全过程的一至五次战役,每次战役都异常激烈。记忆最清晰的是我参加的1953年春的反登陆作战。当年的3月26日,我率领一排固守058高地,敌人上有飞机轰炸,下有大炮坦克进攻,我们全排战士英雄顽强,打退敌人的4次冲锋,坚守阵地9个小时。”
臧保银老人说,那次战斗非常惨烈, 全排除他奄奄一息不省人事外,其余人员全部壮烈牺牲。“不知何时,我被增援的46军救下阵地,送往战地医院抢救。醒来后,我才知道,我的右胸肋骨和左腿被打断,左脚脚趾几乎被打碎,左耳被打掉三分之二。因伤势过重,在朝鲜辗转几家医院救治后,我被送回国内,先在大连医治,后来又被送到洛阳白马寺的荣军医院救治。听医生说,我身上共有十处伤。至今我的左侧股骨里还残存着弹片。”臧保银老人边说,边让记者看他腿上、头上等处的伤。
记者看到,臧保银老人身上的伤疤清晰可见,伤痕累累,特别是左腿上的那块大伤疤,看着令人触目惊心。
“那次战役,我荣立二等功。可我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睁开眼、闭上眼都是我那献出鲜活生命的战友。我感觉这都是我的战友们的功劳。我现在仍旧非常想念他们。”臧保银老人沉痛地说。
“记得作家魏巍写过一篇文章说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我认为这一点儿也不夸张。说实在的,在战场上我们真的没有时间想家,大家都是信心满满地急着打败敌人呢。”臧保银老人说,1953年10月,他的伤好后,组织上安排他复员回到了家乡,结束了9年的军旅生涯。
“我已经很知足了”
复员回家后,臧保银积极参与家乡的生产建设。由于他的腿部受过重伤,走路有些跛,但这并不影响有姑娘爱他。听说他的英勇事迹后,与他邻村的一个张姓姑娘非常爱慕他,经人牵线,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不久结了婚。婚后,两人相濡以沫,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两人育有四子一女。几年前,老伴去世,臧保银老人如今跟着他的二儿子臧小偏、儿媳刘荣一家生活。
臧小偏说:“父亲经常爱跟我们兄弟几个讲他在战场上的故事,并教育我们几个要有感恩的心,要懂得惜福,要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得不容易。农闲时,他也爱到街心给年轻人讲他在战场上的经历,尽管大家都听很多遍了,可仍愿意听。”
记者了解到,受臧保银老人的影响,他的两个儿子也参了军,并在部队表现优秀提了干。如今臧保银老人的几个孩子都过得很幸福,对他很孝敬。臧保银老人的孙女婿陶文超在确山县城跑运输,每次从县城回来总爱给他买些糕点、衣服等。老人很高兴。
“父亲的生活很有规律,不爱闲着。农忙时爱帮我们晾晒粮食,我们不让他干他也不听。你看这些鸽子都是他养的。他没事时爱喂鸽子,鸽子也不怕他,一饿就爱围着他转。近几年来,父亲心里有个未解的结,那就是2005年党和向抗战老战士颁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时,却没有父亲的,父亲很不解。找相关人员询问,被告知没有父亲这个名字,经过多方查找,原来是把父亲的姓弄错了,变成了黄保银。上世纪80年代末,林佳楣曾给父亲写信让他找当地组织解决他新四军时期参加革命的问题,但信件递上去后被转丢了。所以2015年,依然没领到颁发的抗日战争70周年纪念章。父亲有些郁闷,他的性格平和、淡泊名利,可这件事上他有些想不通。是不是因为名字搞错了、档案找不到了才没发纪念章的?父亲说他只想要这两枚纪念章,不愿意领补贴,也算是对他曾打过小日本、老蒋的一种精神安慰吧。”
记者了解到,臧小偏、刘荣夫妇勤劳能干,心地善良,对老人非常孝顺。臧保银老人的卧室里收拾得非常干净,床上的被子也叠得很整齐,并装有空调。“我已经很知足了。做梦也想不到能过上今天这样的生活。儿孙都很孝敬我”臧保银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