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测量法
IVUS:四步测量法
IVUS可通过长轴和横截面呈像。自动回撤装置的回撤速度一般为0.5mm/s,可以据此计算血管的长度。横截面可清晰显示病变管腔的大小和病变性质。
相控阵式探头(Volcano Eagle eye)在进入管腔前应给予Ringdown减少环晕伪影,以减轻对管腔评定的影响。
2.血液斑点(图B)
血液过于黏稠会在管腔中形成血液斑点,与斑块不易区分,可以使用造影剂清除管腔内血液来减少斑点对图像的干扰。
3.不均匀的旋转伪像(图C)
使用机械式探头导管(Boston scientific)时,由于病变钙化严重,管腔过度狭窄,导致不均匀旋转伪像的出现,此时可适当调整导管位置或扩张狭窄部位。
4.气泡(图D)
导管中所出现的气泡会影响IVUS成像,应在导管进入管腔前将管腔中的气泡冲洗干净。
1.明确内径及外径,测量最小和最大管腔直径
首先,通过四步看图法,明确内腔边界(即管腔内膜界面,如下图黄圈)和外腔(血管中膜)边界(即外弹力膜界面 EEM,如下图蓝圈)。接着,测量管腔最大直径、最小直径以及斑块最大、最小厚度。
2.最小管腔横截面积
如下图所示,描记管腔边界后,可计算管腔最小面积(MLA),以评价是否需要置入支架。若左主干的MLA<6mm2 或其他主要血管的MLA<3~4mm2 ,则考虑置入支架。若单纯MLA在临界范围,则需要参考斑块负荷进行判断。
3.测量斑块负荷
斑块横截面积=外弹力膜横截面积 — 管腔横截面积,斑块负荷=斑块横截面积/外弹力膜横截面积。斑块负荷表示的是斑块占外弹力膜面积的比例,与管腔狭窄程度无关。如肌桥,虽然管腔狭窄严重,但斑块负荷为0,不宜置入支架。
第二步:测定参考血管,测量参考血管段的面积及直径。
在病变的近端及远端找到相对正常的血管段作为参考血管,一般距离病变5~10mm,同时斑块负荷 25%~50%。计算参考段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以判断置入支架的大小。
第三步:计算狭窄率,判断血管重构及重构指数。
狭窄率=(参考段管腔横截面积 — 病变处管腔横截面积)/参考段管腔横截面积。但狭窄率不作为评判是否置入支架的标准。
冠脉血管的重构包括正性重构和逆性重构。正性重构是因管腔内斑块负荷较重,管腔向外扩展,故外弹力膜横截面积偏大。负向重构是由于斑块导致血管弹性回缩,外弹力膜面积较参考血管小。
血管重构指数=病变处外弹力膜横截面积/参考段横截面积平均值,若血管重构指数 1.05,则考虑存在正性重构(如图A);若血管重构指数 0.95,则考虑逆性重构(如图B)。
第四步:评价边支血管
如果出现边支血管,在决定置入支架前,要判断边支血管负荷是否过重。图A边支血管未见斑块,此时置入支架是安全的;而图B、图C边支血管有明显斑块负荷,置入支架时可能将影响边支血管。
OCT:四步测量法1影像预评估 1.整个影像是否包含病变或者支架的全段以及其近远端区域的全部节段。
2.图像是否清晰、是否存在各种伪像干扰。
3.血液清除是否干净。
4.图像轴向深度是否能够看清全部血管腔。
5.图像是否经过Z-OFF校准。如果手术中导管校准出现偏差,可手动调整。如果校准管在导管之外(图A)或在导管之内(图B),这样的校准都未达标。正确校准应使四个光标和导管在同一个圆圈内(图C)。
3四步测量法 第一步:通过长轴找到最狭窄部位,测量MLA。
第二步:通过测量参考段血管,确定最大管径和最小管径,明确病变及支架长度。
第三步:判断狭窄程度。
相较IVUS,OCT能提供更为精细的测量,但很难测定斑块负荷。第四步: 评判对分支的影响
知识点小结IVUS/OCT测量的比较
管腔内径测量时, OCT 获取的数值可能较IVUS要小些,选择支架大小可要注意了!
下节课预告:IVUS/OCT指导支架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