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及其现代意义

01-02 生活常识 投稿:after rain
《中庸》及其现代意义

“中庸”的思想,起源于上古时代。《论语·尧曰》记载,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唯一告诫的话是,一定要做到“允执其中”,“允”是信的意思。传位者说:如不真诚地实践“中”道,四海的百姓穷困,你的禄位就会永绝。使用、奉行中道,是圣王相授受的经国大道。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庸”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中与庸及孔子的“中庸”思想

(一)中与庸

什么是“中”?什么“庸”?什么是“中庸”?

“中”字的本义,有几种说法:像射箭中靶的形状;立木表测日影的正昃;像旗子,氏族首领立旗于中,以聚四方之人等。《说文》:“中,内也。从口、∣,上下通。”这“中”字,相对于“外”来说是“内”,里面;在方位上,相对于四周来说是等距离的“中心”;在程度上,是相对于上等与下等的中等;在过程中,是相对于全程来说的“一半”;而相对于“偏”来说,那就是“正”,不偏不倚。我们今天讲的“中庸”之“中”,即是指适中,正当,恰如其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

“庸”字的本义,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大钟,通“镛”;有人说是城,通“墉”;有人说是劳义,通“佣”;有人说是功义,以钟记功等。“中庸”之“庸”有三个意思:第一,何晏讲是“常”,程子讲“不易之谓庸”,即恒常而不易之理,变中不改变的道理;第二,朱子讲是“平常”,即平凡、平常之德,徐复观讲是每个人所应实践、所能实现的行为;第三,《说文》:“庸,用也。”就是运用。郑玄讲,《中庸》这篇文章,是记中和之用的。

(二)孔子论“中庸”

在孔子那里,“中庸”既是道德修养的境界,又是一般的思维方法论。

首先,我们看修养的境界。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

孔子称赞“中行”之士。“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者一意向前,是豪迈慷慨之士,心地坦然。狷者毫不苟取,不要不义之财,个性独立又有修养。孔子说,实在是找不到言行合乎中道的人交朋友,那一定要交狂狷之士做朋友呀!进取的狂者与有操守的狷者都很不错,但还不是第一等人,第一等人是综合了两者之优长的中行之士。孔子的弟子说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是性情上的中道,也是修养的境界。

“中庸”之道不是不要原则,不是迎合所有的人,那是滑头主义的“乡愿”。孔子批评这种无原则的滑头主义,说:“乡愿,德之贼也。”有人说儒家、孔子及其道德论是“乡愿”,说“中庸”之道是折中主义、苟且偷生,当然是毫无根据的说法。

其次,我们再看一般方法论。孔子的“中庸”又是普遍的方法学。

《礼记·中庸》引孔子的话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这里提出了“时中”的问题。孔子是“圣之时者”,最有时间意识,不舍昼夜,自强不息。“时中”的意思是随时制宜,随时符合标准。如果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礼”是标准与原则的话,“时中”的要求是指人的行为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立于礼”,符合礼,不是机械地拘执僵死的教条、规范。

孔子有“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方法,即不断地从两个不同的方面、端点(如阴阳、强弱、大小)去叩问,去启发,去思考并解决问题。他又提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执两用中”,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动态统一平衡的契机,具体分析,灵活处理,辩证综合。

《中庸》的思想要点

我们通过细读原文来把握《中庸》的几个要点。古书要诵读,不能只是看。读书出声,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出其韵味与真意。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一)性、道、教的关系与“致中和”

《中庸》开宗明义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全书的纲。意思是说,上天所赋予人的叫做“本性”,遵循着本性而行即是“正道”,使人能依其本性而行,让一切事合于正道,便叫做“教化”。“率性之谓道”,“率”音“帅”,是循的意思,率性是循其性,而不是任性。一切人物都是自然地循当行之法则而活动,循其性而行,便是道。一切物的存在与活动,都是道的显现。如就人来说,人循天命之性而行,所表现出来的便是道。如面对父母,便表现孝。人因为气质的障蔽,不能循道而行,所以须要先明道,才能行道,而使人能明道的,便是教化的作用。一般人要通过修道明善的工夫,才能使本有之性表现出来。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节”的“中”念“众”,符合的意思,“节”即法度。情感未发之前,心寂然不动,没有过与不及的弊病,这种状态叫“中”。“中”是道之体,是性之德。如果情感抒发出来能合乎节度,恰到好处,无所乖戾,自然而然,这就叫做“和”。“和”是道之用,是情之德。“中”是天下事物的大本,“和”则是天下可以通行的大道,谓之“达道”。君子的省察工夫达到尽善尽美的“中和”之境界,那么,天地安于其所,运行不息,万物各遂其性,生生不已。

(二)修身的五达道与三达德

《中庸》指出:“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这是说,治国君子不可不讲修身;想修身,不可不侍奉双亲;要侍奉双亲,不可不懂尊贤爱人;要懂尊贤爱人,不可不懂天理。本书托孔子之言,指出五伦为五达道,即人人共由之路,普遍之道;智慧、仁爱、勇敢为三达德,即实践五条大路的三种方法。“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通过五伦关系的实践过程来修身,也即是通过日常生活来修养自己。

(三)贯通“天道”与“人道”的“诚”,及“诚”与“明”

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中庸》是以“诚”为枢纽来讨论的。“诚”是《中庸》的最高范畴。“诚”的本意是真实无妄,这是上天的本然的属性,是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本道理。“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天道公而无私,所以是诚。“诚之者”,是使之诚的意思。圣人不待思勉而自然地合于中道,是从天性来的。普通人则有气质上的蔽障,不能直接顺遂地尽天命之性,所以要通过后天修养的工夫,使本具的善性呈现出来。这是经由求诚而最后达到诚的境界的过程。

求诚的工夫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五种方法。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谨慎地思考,缜密地辨析,切实地践行,这“五之”里面就包含有科学精神。

《中庸》认为,由至诚而后明善,是圣人的自然天性;而贤人则通过学习、修养的工夫,由明德而后至诚。由诚而明,由明而诚,目的是一样的,可以互补。

(四)成己与成物,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曰:“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里是讲人道。意思是说:诚是自己所以能实现、完成、成就自己,而道是人所当自行之路。诚是使物成其始终的生生之道,没有诚也就没有万物了。所以君子把诚当作最宝贵的东西。诚一旦在自己心中呈现,就会要求成就自己以外的一切人、一切物。当人的本性呈现,即仁心呈现时,就从形躯、利欲、计较中超脱出来,要求向外通,推己及物,成就他人、他物。仁与智,是人性本有的,扩充出来,成己成物,即是兼物我,合外内。人之本性圆满实现,无所不通,举措无有不宜。

凡俗生活中有高明的境界。《中庸》提出了“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统一、平凡与伟大的统一:“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既保护、珍视、养育、扩充固有的善性仁德,而又重视后天的学习、修养;既有远大的目标,而又脚踏实地,不脱离凡俗的生活世界,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在尽伦尽职的过程中追求真善美的合一之境,实现崇高。高明的境界离不开凡俗的生活,就在凡俗的生活中实现。

《中庸》论官德及其现代意义

管理总是人的管理。在一定意义上,管理主体自身的人格修养、智慧、方法与管理工作的实效密切相关。

(一)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中庸》讲“为政在人”,即政教兴废与人有关,政治、管理在于是否得人(贤臣)。有得力的、全心全意负责的人,某种理念与政治就推行得好,好像把树种到适合这种树木生长的土壤中一样。制度是靠人,靠团队来执行并落实的。以相宜的人施政,能见成效,就如同河滩上的蒲苇能快速生长一样。国君要想处理好政务,关键在人才。选取什么样的人才呢?“取人以身”,取人之道,在于其人之修身与否。“身”指已修之身。“修身”是要走人人都走的大道,“修道”是依据于天赋予人的本性仁德。“仁”就是爱人,博爱众生。其中亲爱自己的父母是仁中的大事,仁是把爱亲之心推广到爱民、爱百姓。“义”是能分别事理,各得其宜,其中尊重贤人,把贤人提拔起来为社会服务是最合宜、正当的事。

(二)德位相称,素位而行

儒家关于德与位的关系,有很多讨论。儒家主张德、位、禄、名、寿、用的相称,这当然是理想。《中庸》托孔子说:“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有大德的人,理论上应当有尊位、厚禄、美名,甚至高寿。上天化育万物,顺其材质而予以厚施,可以栽种的就培植,要倾倒的也只好让它倒下。管理者要使各种人才、各级员工的德、位、禄、用相匹配,使之各遂其性,各显其能,这是儒家治平天下的一条重要原则。

作为官员、管理者本人,“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素位”,“素”指现在,“位”指所居的地位。“素位而行”是安于现在的官位。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职位去做他本分的事,不要有非分之想,不希望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富贵、贫贱、夷狄、患难的地位,就做在这个位置上应当做的事。守道安分,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在何处,君子都是悠然自得的。只求端正自己而不乞求于人,心中泰然,自然没有什么怨恨,不怨天尤人。而小人却要冒险,想侥幸得到非分的利益与不应得的好处。可见君子、小人有不同的心态。做官要有基本的官德、操守,君子光风霁月,超然物外。

(三)和而不流,去谗远色

孔子回答子路问“强”。孔子说:您所问的是什么强呢?是南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还是您自己以为的强呢?用宽容柔顺的道理教化人,不报复别人蛮横无理的欺侮,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安于此道。用武器甲胄当卧席,直至战死也毫无惧色,这是北方人的强,强者安于此道。“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矫,音狡,强貌。君子“和而不流”,与人和平相处,但有节操与原则,不曲顺流俗。守住中道而不偏倚,岂不是真正的强吗?我们强调“和而不流”,不要跟风赶浪,随波逐流。既要善于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又要心中有一杆秤,不能上当,抵住诱惑,绝不与丑类同流合污。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即孔子为哀公讲治理国政的九条大纲:修身,尊贤,亲亲,敬重大臣,体恤群臣,慈爱庶民,招徕百工,怀柔远人,安抚诸侯。其中特别讲“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齐”通“斋”。这是讲斋戒明洁,整齐衣冠,庄敬自尊,不合礼节的事不敢妄动,这样用来修身。不听诬陷好人的坏话,远离女色,轻贱财货,重视道德,这样用来劝勉贤人。我认为对今天的官员来说,“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仍然十分重要。

“中庸”思维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一)“和”与“中”

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和”主要指“和谐”及“多样统一”。孔子讲“和而不同”,《中庸》讲“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是强调保留差异,容纳相异的人才、意见,保持一种生态关系。中国哲学关于天、地、人、物、我之间的“和谐”思想、“宽容”思想,不仅为人类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和人文环境的生态平衡提供了睿智,而且是现代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的重要思想资源。现代管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内在自我的协调关系,强调一种宇宙一体、普遍和谐的整体观念。儒家观念中的宇宙家族思想及推己及人、仁民爱物的意识,在未来世界具有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对于事业与企业单位之间及内部人际关系的处理,乃至效益的显发有着重大的意义。

“中”是天下最重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路。将“中和”的原理发挥到极处,天地就清宁了,万物的生长就茂盛了。这里的“和”或“中和”,是人生实践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它具有通过实践追求以使现实与理想统一的意味。

(二)“执两用中”,其中有权

中国哲学讲偏反,讲对立,但只是把偏反、对立当作自然、社会与思维运动长链中的过渡环节。相比较而言,更喜欢“中和”“中庸”“两端归于一致”。“中和”和“中庸”不是否定矛盾、偏反、对立,而是在承认矛盾、偏反、对立的基础上不走极端,求得一种动态的平衡,保持弹性,追求一种整体的和谐,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在今天的管理工作中,对于统一与多样、集中与分散、创新与守成、放与收、宽与猛、变与常等,都有“两端归于一致”的方法论问题。

孔子有“叩其两端”之说,意即如果有不明事理的人来问我问题,我就从首尾两端去盘问,从中发现矛盾,然后把问题综合起来予以回答。所谓“执两用中”的方法论,“执”就是把握,“两”就是统一体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两种力量或方向。这种方法论主张把握事物中两方面的多重联系,运用无过无不及的中道原则行事。

(三)“两端一致”,保持弹性

“中庸”只是平常的道理,于平常中见“道”。“尚中”“执中”的管理方略,对“过”与“不及”之两端持守动态统一,使各种力量与利益参和调剂、相互补充,在大小、刚柔、强弱、周疏、疾徐、高下、迟速、动静、进退、隐显之际保持弹性,具有一种节奏感,实在是一门高超的管理美学。这可以与现代管理学互动。

作为标准的“中”并不总是固定的,它不是僵死的原则,而是随具体情况、具体条件的变动而变动的。中国思维方法不承认对立、矛盾双方之间有一条僵硬不变、截然不可逾越的界限。“时中”指随时节制,合于中道。儒家讲“趣时”,即根据时势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常规,采取适宜的措施。这里的“时中”,其实也包含了“趣时更新”的一部分内容。“中庸”也是道德最高的标准,在道德领域中含有中正、公正、平正、中和的涵义。因为中是正道,所以不偏。

“中庸”具有普遍的方法论的意义。这种方法论亦取之于自然。大自然的阴阳是相辅相成、动态平衡的,不偏向一个极端。“中庸”的方法吸纳了天地自然对立调和、互动互补的原则,并以之调和人类自身与天地、与万物的关系,达到中和的境地,使天地万物与人正常地发展。“中庸”之道又是人间之道,可以调节伦常关系、社群关系。

“中庸”思维方法论强调矛盾对立的中和,使两端都可以同时存在,都可以保持各自的特性,促进两端彼此互动、兼济、反应、转化。世界上的矛盾不一定都发展到一方消灭另一方的地步。在多数情况下,矛盾的统一取中和的状况,既有矛盾、偏反、对立、斗争,同时彼此渗透,共存共荣。这种方法论重视对立面的同一性,强调依存和联结,以及两极或多极对立间的中介关系及其作用。

“中庸”之道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官员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也要学会保持中道,即孔子所谓“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太亲近或太疏远都不好。就我们的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来说,我们也要在有为与无为、动与静、虚与实之间保持弹性。

在管理工作与公司文化中,在处理人与人、事与事的关系中,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内在的身心关系中,在家庭内部与外部,在处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宗教之间、文化之间等复杂事务中,我们如学会了“中庸”的方法论与境界论,就有了大智慧,就可以坦然对待。

珠玑妙语

“中庸”之道不是不要原则,不是迎合所有的人,那是滑头主义的“乡愿”。

古书要诵读,不能只是看。读书出声,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出其韵味与真意。

普通人要通过后天修养的工夫,使本具的善性呈现出来。这是经由求诚而最后达到诚的境界的过程。

做官要有基本的官德、操守,君子光风霁月,超然物外。

君子“和而不流”,与人和平相处,但有节操与原则,不曲顺流俗。

中国哲学关于天、地、人、物、我之间的“和谐”思想、“宽容”思想,不仅为人类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和人文环境的生态平衡提供了睿智,而且是现代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的重要思想资源。

标签: # 中庸 # 孔子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