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只有不轻易进行战争,才是安国全军之道。
老子》主要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其中有关军事的内容不少,以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一部兵书。该书的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
一、“非危不战”与“不得已而用之”
《孙子兵法》尽管是研究战争和如何用兵的专著,但该书在本质上是反对战争的,是从“以战止战”的目的出发研究战争的。其《火攻篇》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国之道也。”孙子认为,只有在危及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时才去进行战争,否则就不要进行战争。因为战争既要死人,又有可能导致国家灭亡,所以国君和将帅对参与战争这种事必须要慎之又慎。只有不轻易进行战争,才是安国全军之道。
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三十一章》)又说:“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敢进寸而退尺。”(《老子?六十九章》)明确要求有道的军事家不能主动挑起战争,而只能进行防御性的战争。这也正是孙子“非危不战”之意。孙子和老子都是赞同被动地进行战争的,只不过是表述的角度不同而已。孙子说“非危不战”,是就我方所面临的形势而言;老子说“不得已而用之”,是从我方主观意愿而言。总之,老子和孙子共同的意思是,不是我们愿意打仗,是形势逼迫我们去进行战争,到了危及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和生存时,不管我们是否愿意进行战争,都必须拿起武器去进行战争。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人民的生存,争取到和平。
老子为了减少战争,告诫那些有战争决定权的将帅不要轻易发动战争,要他们“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矣”(《老子?三十章》)。“以道佐人主”,就是用符合国家利益之道来辅佐国君,而不要因兵力强大就横行天下,欺强凌弱,侵伐他国。如果不得已而进行战争,只要取得胜利就可以了,不要因胜利之势而去逞强,去做过分的事情。孙子用兵,也是强调只要能取胜就可,不以兵逞强,不以取胜作为个人资本,所以他说:“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孙子兵法?形篇》)。
二、“兵者诡道”与“以奇用兵”
对于战争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进行战争,自古是有争论的。到了春秋时期,在战争中用“谋”已成了多数人的共识。但是也有少数人,采用看似仁义道德的方法去进行战争,这就是宋襄公式的战法。而这种战争中的“仁义道德”实质上是最残酷、最不道德的,因为敌我双方伤亡都会更大。
老子是反对侵略性战争的,但他同意“不得已而用之”。为了减少伤亡,战胜敌人,在用兵方法上他提出:“以奇用兵”。他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五十七章》)他把治理国家和用兵相对比,提出了治国和用兵要采取完全相反的方法,治理国家,管理民众要“正”,要讲诚信,要公道正派。而对敌用兵则要“奇”,这个“奇”与“正”相反,其中就包含诡诈的意思,比如,让敌人意想不到,就要人为地从正面做出一些假象,造成敌人的错觉,这就是所谓诡诈。老子的“以奇用兵”也包含这一意思。
孙武在其兵法中,发挥了老子“以奇用兵”的思想,他明确提出“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他强调与敌人斗谋,在斗谋的前提下斗勇,要在谋上先战胜敌人,要“先胜而后求战”。要在谋上战胜敌人,就必须使敌人意想不到,也就是用“奇”,才会大大消减敌人的战斗力,才会减少双方伤亡并夺取胜利。
孙武不仅提出了“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命题,而且还提出了“诡道十二法”等用“奇”用“谋”的基本方法,创造了“奇”、“正”相互变化的分兵布阵原则。他说:“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孙子兵法?势篇》)在战争中,要让敌人分不清我军那方是奇,那方是正,摸不清我军真正的主力,才利于我方避实击虚,取得胜利。对于“正”与“奇”的相互变化,老子说“正复为奇”(《老子?五十八章》),是从朴素辩证法的角度,说事物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变。受老子思想的启发,孙武提出要根据敌我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我军阵势的“奇”“正”,让敌人攻无法攻、守没法守,这样我军便能攻必克,守必固。因此,孙子说:“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孙子兵法?虚实篇》)
三、“胜于易胜”与“图难乎其易也”
战争事关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面对这样的大事、难事,作为握有战争决定权的国家元首和将相们应该怎样做呢?
老子说:“图难乎其易,为大乎其细。”(《老子?六十三章》)认为:任何事物由小到大,有少到多,由弱到强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做大事要注意从这件事刚一萌芽就着手,或扶持它,或铲除它。古今战争无不起于怨恨,报德以怨,就可能化解对方的怨恨,就能消除战争于萌芽之际。天下有许多艰难之事,并非一开始就是难事,如果在刚开始时就给予足够的重视,就认真去做,会很容易做成。天下的许多大事,皆起于细小,注意做好那些事关大局又看似细小之事,就能成大事。所以老子又说:“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老子?六十四章》)他认为事物稳定的时候就容易维持,事情还未完全显露征兆的时候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分解,事物微小时容易消除。因此要在坏事还未发生时防范它,要在还没有发生动乱时去治理它。老子的这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他主要是从哲学的高度,从普遍的意义上去讲“图难乎其易,为大乎其细”。当然,这也包括战争。
孙子对老子的这一思想或许是心领神会,或许是自己与老子不谋而合。孙子说:“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孙子兵法?形篇》)孙子要求对战争要“胜于易胜”,夺取胜利就像举起秋天的毫毛那样容易,所以无智名、无勇功。要做到“胜于易胜”,就必须象老子说的那样“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孙子还把老子“图难乎其易,为大乎其细”的思想在军事上具体化了,他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兵法?谋攻篇》)意为在战争未真正形成之前,制胜于未萌,消除潜在的战争。所以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伐谋伐交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解决战争问题方法,就是“图难乎其易”。孙子把伐谋作为解决战争问题的上策,说明了他对老子“图难乎其易,为大乎其细”的思想已付诸于战争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