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允吉谈饶宗颐先生:求知道路上的善导师

01-02 生活常识 投稿:恰似旧人归
陈允吉谈饶宗颐先生:求知道路上的善导师

2018年2月6日凌晨,当今学界巨擘饶宗颐先生去世,享年一百零一岁。饶先生生前曾三次访问复旦大学并担任顾问教授,原复旦中文系主任陈允吉教授也因此与饶先生建立了颇为亲挚的师友情谊,他将饶先生称为自己“求知道路上的善导师”,并以自己写作三篇与佛教文学相关的论文为线索,回忆了他向饶先生参问请益及饶先生给予他开导和指点的若干往事。

陈允吉(澎湃新闻 刘筝绘)

从资料上看,饶先生生前跟复旦的交往还是挺多的。

陈允吉:对,饶先生曾经三次访问复旦,参加过复旦主办的《文心雕龙》国际会议,在中文系和文博学院都做过学术讲演。1992年他应聘担任复旦大学顾问教授,在颁证仪式上施岳群副校长讲话中就称他是“当今汉学界的导夫先路者”,饶先生在他的答词中说,这个“导夫先路者”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他愧不敢当,但是愿意向这个方向努力。在《法华经·化城喻》里,曾把行路的向导称为“导师”,水平特别高的称“善导师”,因为饶先生跟复旦关系比较密切,我也屡能获得向他请益和求教的机会,得到他的指导、鼓励和帮助是很多的。

饶宗颐先生在复旦中文系作《晚期诗论采用佛典举例》的学术演讲

在您的治学道路上,是什么时候开始从饶先生的学术论著里获得启发的?

陈允吉:我在“文革”后期,开始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到了佛教与唐代文学的关系上,起初主要围绕诗人王维探讨一些专题,后来又写过一两篇涉及李贺的文章。到了1980年,目光逐渐转向韩愈,准备写一篇《论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的论文,韩愈很多诗作写到他在佛教寺庙里观看壁画的体验,那些文句都写得精彩旁魄,非常引人注目。我该篇论文的撰作宗旨,是想探明诗人这种欣赏习惯,究竟如何影响到了他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这个问题要将平日的欣赏体验与创作构思两者联系起来,涉及到画与诗两种不同艺术之间相通相生的关系。故文章一开始着手就感到写成不易,因为有难度而屡遇阻塞,两年时间内竟四易其稿。1981年,系里有位同事翻阅海外高校寄赠系里的交流资料,从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第十九册(1963年出版)里面,找到一篇饶宗颐先生撰写的论文,题为《韩愈〈南山诗〉与昙无忏译马鸣〈佛所行赞〉》。同事知道我正在搞与此相关的课题,就借出来提供给我参考。是际我写得正艰苦,这篇文章恰好跟我要做的题目颇多关连,饶先生又是一位很有名的专家,我当然是喜出望外。

标签: # 先生 # 复旦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