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楼逛多了,便有了宋词
在现代人看来,古人可谓都是“现充始祖”(现充:现实中很充实的人生赢家),为家国忧心而劳碌。
但古人的生活并非时刻沾染朝政、社稷、苍生,日常也与我们普通人一般,也会归于平淡。
像是陆游曾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中写道:
溪柴火软蛮毡暖,
我与狸奴不出门。
翻译下就是:
“屋外风雨大作好凄冷、好无聊,待在家里做什么呢?靠着暖和和的柴火和毛毡撸着猫好爽好爽,哪里想着出门呢?”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陆游”
但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陆游闲来无事在家做铲屎官的诗是如何能够传承至今的呢?
在没有互联网的古代,文人想要作品流传并不像如今点击“上传或发布”那么简单,数千年来,这些诗词作品是如何抵住江山覆灭、王朝更迭,流传下来,并为我们这些后人所知晓的?
能够流传下来的,不一定跟才华有关,但一定跟诗人的“努力”程度有关。
①绝招一:逛青楼
在古代,诗是可以唱的,词也是如此,但诗毕竟是正统文学,比较严肃,不适合歌舞饮宴间的助兴,所以词自打一开始就是为了饮宴酬唱诞生。
王室贵族有私人皇家乐队,那么醉心词曲的平常老百姓呢?自然得去民间有酒有词有乐有歌妓的青楼一赏雅兴。
词曲在宋朝的繁荣发展,青楼的功勋不得不提。
有句话说得好,这世上本没有宋词,青楼逛得多了,便有了宋词。
诗人柳永看准了彼时青楼风气昌盛的这个商机,为了能让自己写的词被人熟知,他选了一个极其风流的营销方式——为歌妓写词让其传唱。
一是通过歌妓传唱自家词,没多久便会唱遍满城。二是若是有幸与网红歌妓合作的话,他写的词自然蹭一波热度,实在是一把营销好手。
俗语“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诠释。
②绝招二:建筑涂鸦
亭台楼榭的柱子上,各种驿馆、寺观等公共场所的墙壁、柱子、寺院、名山大川的石头上,诗人为了诗词得以留存,当众折腰趴在这一个个古建筑上挥洒笔墨。
比如宋代年间,诗人苏轼经过庐山,曾题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千古绝唱。
△苏轼
甚至就连山水画,他们还进行二次创作,将山水名作诗歌化,譬如韦庄的《金陵图》,王维的《辋川图》。
换句话说,如果游客皆有才气加持,或许我们如今的“到此一游”也无须如此遭人鄙夷。
③绝招三:巴结当红KOL
除了自己写着玩,文人们借诗表达爱慕之情也是使作品流传的方式之一。
大诗人杜甫分外执着于此途径,只是他的对象不一般,是他敬仰已久的大唐逍遥诗仙——李白。
《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杜甫写了那么多诗给李白,到头来还不如一首《赠汪伦》出名,着实让无数李杜CP党痛心疾首。
△李杜
上面提到,古代的诗词会经过曲乐采编而成为一首歌。所以和现代的我们一样,一首好诗的诞生必定会引来众多才子佳人相继传抄。
由此,便诞生了洛阳纸贵的典故。
但乐女弹唱、石壁留墨、口耳相传难以避免闪失,因为就算能够流传下来,也是大变样,不如文字保妥。
想要文化真正战胜光阴、流传千古,最重要的还是有人整理诗词集时,收录他们的作品。
④ 终极大招:载入诗集
有的人自己整理自己的诗集,比如上文谈到的白居易,他的诗歌在唐代几乎是保存最完整的,就是因为他比较爱惜,生前就把自己的诗集整理好了。
△白居易·被诗歌耽误的整理达人
再比如最早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等人首次编制《诗经》合集,为文化传承所做出的努力。
从人类会唱歌以来,就用《诗经》来表达情感,祭祀先祖,歌颂天地。
还有明成祖策划的《永乐大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一字未删,完整保留了14世纪以前中国所有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全书约3亿7千万字。
现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璀璨的古诗词文化,是穿越了千年刀光剑血,避开了所有的厄运难关,沾染了无数尘埃故事来到我们面前的,能读到的每一首,都弥足珍贵,都是我们的幸运。
为了让诗词在我们这一辈继续被传承下去,现代世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诗词有更具创新性的发展,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故宫文化等等。
中国诗词不该成为沧海遗珠
而是应该成为生活中的意趣
来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