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薪10万到月薪10万,我只用了四年
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与四年前相比,我竟将年薪变成了月薪,涨幅高达11.5倍,跑赢了GDP,你想听我的故事吗……
本文5832个字,大概5分钟读完。
文/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刘旸
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周末早晨,朋友圈的大雪叫醒了我,我刚回复一个惊讶的表情,朋友问约吗?约!
四年前,也是一个雪天,我下定决心辞职。当时每月工资单上的收入是7900元,加上一年两次奖金,最多也就1万。入职的时候直属领导还特意嘱咐我说,这个收入是她找大领导“特批”的比其他人高,让我保持低调……
四年后,我的月收入是10万以上,这样百万年薪的Offer共有3个:一家智能终端企业、一家房地产公司,还有一家新能源汽车。
在衣柜里乱翻了一番,套了一件暖粉色的羊绒衫出门了,一如既往我又迟到了。一进包间,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却打了一个冷颤。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怕的就是“前任”和“现任”在一起,何况他们不是朋友,而是你的老板!
酒过微醺后,还是“现任”A老板提议说,给大家做个自我介绍吧,毕竟有些是新面孔,顺便敬一圈酒,我的思绪也回到了四年前……
那一年,移动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在传统行业工作的我希望改变;那一年,孩子上幼儿园了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作为妈妈的我希望改变。
那一年,我34岁。
于是, 我从传统行业跳槽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
第一次“涨薪”
从7,900到14,000 你要把工资市场化
第一次“涨薪”,从7,900变到14,000。这是互联网公司给的行业标准薪酬,换句话说,这次涨薪是因为薪酬走向市场化了。
但是坦率的讲,还是给低了。
由于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并没有直接匹配的岗位,也就难以评估价值,因此,和当年毕业就直接去互联网的同学相比,我的薪水不到他们的一半。
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赶超他们(谁让我之前几年过的日子太舒服了呢),这就是市场的残酷!
互联网公司的平均年龄是29岁,而我34岁了,有时候走在办公室里真的很恍惚,有一次年会上一位女高管开玩笑说:
“我每天找到自信就是加班看到打扫卫生的大妈,终于有人年龄比我大了”。
我知道这不是玩笑,而是我们这些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人的共鸣。
的确,互联网文化接受起来也需要一个过程。
在一封通发邮件中,居然有这样的自黑词汇,这是一次圆(sang)满(xin)成(bing)功(kuang)的活动(记忆也许有出入);在一次选题会上,平时温文尔雅的老板指着来自某传统电视台有些许名气的导演方案,勃然大怒:你以为互联网用户就是黄赌徒吗,你根本不了解用户!
是的,转型——不是跳槽就能解决的,这一切只是职场修行的开始,关键是思维模式的转变。
在这一年,我经历了中国第一个纯网自制综艺的诞生过程,参与了植入广告评估方法论相关工作。对于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互联网企业来说,招商环节至关重要。优秀的内容、成功的招商,在领导的指挥下经过团队集体的力量,共同开启了从版权综艺到自制综艺的新时代。
我是幸运的,获得了随着一个新兴企业一起成长的历史机遇,有一个词最合适就是“顺势而为”。
项目的成功,我也顺其自然获得老板的赏识,半年内第二次涨薪提升到了约2万的收入。
干了一年半后我离职了,有两个原因:
一是我要加速跑,当时媒体广告变现遇到瓶颈,“生态”的概念炒的很热,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二是我的课业完成了,我可以不用在学校附近打工了。
(补充一句,当时为了说服家人辞去稳定的工作,我又重回了校园。这家公司就在校园两站公交的路程,晚上六点下班打卡正好去上课,第一年我还一边工作一边发表了十几篇论文)。
第三次“涨薪”
涨到了3万 秘笈:去对标公司新业务
第三次“涨薪”,涨到了3万左右。从一个行业中排名第一的企业跳槽到行业排名靠后的企业,薪水自然会增加。换句话说,对标企业是你跳槽的一个方向,他们需要你的经验,自然会提供高你的薪水。就如同博士毕业去外地当老师,还有安家费,在北京收入却不多一样的道理。
去了新公司之后,我就是一副“实习生心态”,什么都能做。
有一天我回家后,懒洋洋坐在沙发上,我说,“爸,我上了三个月没有办公座位”
我爸说,“你怎么上班的呢?”他一脸错愕。那时的我就是很开心。
我以前可不是这样,很在乎办公条件,比如毕业选择工作的时候,甚至会看公司的马桶怎么样,你以为我忽悠你吗?真的呢(脸红)。
我之前工作单位的楼可高了,每个人有宽敞的办公桌椅,还有补贴的午餐,这些都是爸妈过年和七大姑八大姨说起女儿自豪的谈资。
80后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踏实肯干,不喊苦不喊累。但是我工作几年如一日,经常加班,有隔壁科室的大姐都问我说,难道你们科没有其他人了吗?
大单位就如同轰隆隆的机器,每个人就是其中的螺丝钉,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工作,有时候会有一种无力感。
我就想不明白,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事业还是原地踏步?
有一天去一个同乡的姐姐家玩(曾在BAT做HR高管)她问我说,
“高楼大厦和你有什么关系?你要做有利于你事业发展的事情。”
她一下子击中我敏感的神经,高楼大厦代表的是外界的看法评价。有时候我们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我们找工作,就像找对象,不是找自己最喜欢最适合的,而是听起来最有面子的。
我已经34岁了,如果再不突破,这辈子我会后悔。姐姐的话让我豁然开朗,于是后来我主动寻求改变,面对变化也能欣然接受。
第五次“涨薪”
翻番 秘笈:跨界你的赛道更宽了
这不,新公司面临新的挑战,《芈月传》要开播了,我们还没看到样片,新来的副总裁很着急,面对腾讯的同期播出,内部普通员工的士气也不高。
既然我们的网站播放量排名第二阵营都算不上,总裁说,不能在别人的延长线上创新,我们就要走自己的道路。
我一方面和领导去了节目公司,想尽办法提前半个月比腾讯看到样片,提前筹备推广计划,另一方面我们打出“生态大牌”,联合包括电视、手机、商城、酒在内的六大生态成立了项目型组织,一起做《芈月传》IP的跨界联动。
(不像现在传媒公司都争着做“中国的迪士尼”大打IP牌,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没钱的情况下,如何将资源在全集团最大化利用)。
为了抢到会议室,我们通常选在中午12点开会,一边盒饭一边讨论,到后来我看到公司的盒饭就想吐。
最后这个项目我们拿到了100个品牌的支持,成为十年剧王,用户日活跃度甚至超过我的老东家,获得了单周全网移动端第一名。
受到这个项目成功的影响,我有了一笔额外的奖金,更重要的是获得更多工作量的机会。
(对,你没看错,不涨薪工作负担加重了。也许你不认为是机会,也许你会抱怨,反正当时的我乐着呢,我需要的就是加速成长!)
我从小从事体育,8岁开始没有童年、没有寒暑假,记忆中就是孤独的一圈一圈的跑啊跑,所以面对挑战,我不觉得有压力,反而是刺激和动力。
那时的我,有时候为了平衡学业、工作和家庭,通常的做法是下班九点前回去陪孩子,早上四点起来写论文,上午八点半去开会,中午大家在五星级酒店享受饕餮盛宴,我躲到车里补觉,下午涂一下口红,装作神采奕奕的样子,其实饿着肚子再继续开会……
那段时间电视剧《伪装者》很流行,我想是大家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吧。谁又甘心拥有单面的人生呢?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的职场开挂。
成功的做成一个项目,业务范围就会扩大一圈,我也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从负责视频一个业务线,到负责视频、广告,再到影视,最后到整个互联网业务群。
在此期间,无论工作多忙多累,我没有一次和领导提过加薪升职。
有一次年底评议,办公室的好姐妹提醒我,
“有人说你巴结领导”。我,笑了。
心想,说我任何缺点都可以,比如爱迟到,但最不可能巴结领导的人就是我,因为在我眼里,这就是一份“实习工作”,我在乎的就是做事、做事、做事。
一晃又是一年半过去了,在年底全员调薪的时候,经过层层答辩,我被破格两级升职到高级总监兼总经理,薪水第四次涨到了4万以上(这个是级别对应的薪水范围平均水平,换句话说级别上升了,薪水自然会涨)。
来年七月,我毕业了。
当我亮出我的高学历的时候,当履历上一个个创造行业第一次都有我的身影的时候,再加上这四年周围的朋友层级越来越高,我已经不用再像其它毕业生自己去投简历、找猎头,而是经过总裁级的人物推荐介绍,就找到了新的工作,薪水又翻了一番。
与四年前相比,我将年薪变月薪,涨幅高达11.5倍,跑赢了GDP。
回顾总结一下:
第1次“涨薪”,从7,900变到14,000。把你的薪酬市场化。
第2次“涨薪”,提升到了约2万的收入。找到行业中的领军企业一起成长。
第3次“涨薪”,涨到了近3万。跳槽对标企业的新兴业务(不是竞争关系)是涨薪的快速通道。
第4次“涨薪”,跃升4万以上。级别上升了,薪水自然会涨。
第5次“涨薪”,再次翻翻,月收入10万以上。多读书、做跨界的人才。
看了上述总结,也许有人说是跳槽获得成功,有人说是因为辞职去上学了,都不得要领。
更重要的是我从专业化生存,到告别单体经济的转变,职业赛道拓宽了。
原本新闻系毕业的我,不再局限于传媒的商业模式,而是打破这个专业领域(不再受限传媒领域的市场规模),努力培养自己成为基于内容产业的跨界联动人才,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家公司年薪百万,但是产业类型迥异的原因。
所以,辞职、重返校园并不能改变现状,思维模式的转变才是关键。
职场涨薪的7条思维秘笈TIPS
互联网时代,工资的市场化是你涨薪的基础
跳槽不要只看title,看要做的事情本身更重要
选择一家新兴的企业,跟随它一起成长
要紧跟公司的战略关注点,顺势而为。
无论你做的工作多么渺小,都要有产业格局,这样才能找对未来的方向
工作是带薪的愉快的学习过程,不要为了升职加薪而工作
拓展你的赛道,不要在专业领域死磕,跨界联动才是未来
最后,我用了六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默默无闻的积累,然后用四年的时间完成职场的飞跃。所以,一个人的蜕变可能真的要花十年的时间。
------我是现在进行时的分割线------
“刘旸,是我原来的下属,
虽然不是直属但我对她印象深刻”,
“前任”(原来单位)B老板微笑着说,我这才缓过神来。
听了我的“故事”,两位老板鼓励我写出来,分享给更多职场迷茫的年轻人(也算得到了“官方认可”吧)。
走出餐厅,窗外的雪花自由的漫天飞舞,地面渐渐湿润起来,我的眼睛也模糊了。
34岁的我放下了别人眼中安逸的生活,追求女人生宝宝后事业的“第二个春天”。四年一晃而过,对我而言就像过去了二十年。
霍金说时间只能向前行进。
无论前方是什么,我们不能回头,只能泪流满面,步步向前。
只要是你,就好!
作者【刘旸】:博士,曾任某大型集团内容VP、某上市公司共享营销中心总经理。11年大文娱经验,曾服务于爱奇艺、北京电视台、阿里巴巴集团等。亲历《奇葩说》内容植入的研究、《芈月传》IP跨界联动案例的打造。本文选自作者新书《跨界联动:如何告别单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