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书】最近看了这么几本书,和大家随便聊聊

01-01 生活常识 投稿:白色衬衫
【聊书】最近看了这么几本书,和大家随便聊聊

后台一直有读者让我推荐书的。


但其实我个人觉得,读书还是一件比较个人向的事情


比如有的书我觉得好看,你却觉得未必


有的书你觉得看了有帮助,而我却觉得未必


所以从今天开始,想不定期地开一个“聊书”的栏目


不是推荐,就是和大家随便聊聊自己最近看的几本书


或者自己以前看过,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书


如果你也正好看过,可以一起聊



1、《一句顶一万句》


作者:刘震云




这是部小说,是在上周上海飞海拉尔的飞机上看完的。


在飞机上看书,还是要有点速度的。倒也不是说我看书的速度快,而是上海到海拉尔中间还要经停呼和浩特,全程要6个小时。也不是说6个小时就肯定能读完一本书了,而是这部小说看似杂乱,但其实非常流畅,6个小时足够了——


好了好了,看过这部小说的读者应该能体会,上面这段,我只是在模仿一下刘震云的写作方式——“是……倒也不是……”这样的句式,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体验:


有的小说,看的时候会想,嗯,不错,不过我觉得这样的东西我也能写得出来,要不回头就试试。


而有的小说,看的时候只是感慨:唉,这样的功力和文笔,我一辈子也写不出来。


我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就是第二种感觉。


我看的刘震云的第一部作品,是《我叫刘跃进》,那时候就对他的文笔和叙事功力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这部《一句顶一万句》,个人感觉应该是他的一部巅峰之作。


因为是小说,所以我在写感想的时候尽量不涉及剧透,这样没看过这本书的同学还会有兴趣去看。


不过说句实话,这本小说有什么可以剧透的吗?我看并没有。


整部小说开头是这样的:


“杨百顺他爹是个卖豆腐的。别人叫他卖豆腐的老杨。老杨除了卖豆腐,入夏还卖凉粉。卖豆腐的老杨,和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是好朋友。两人不该成为朋友,因老马常常欺负老杨。欺负老杨并不是打过老杨或骂过老杨,而是从心底看不起老杨。看不起一个人可以不与他来往,但老马说起笑话,又离不开老杨。”


平淡如水,而且说话还有点绕弯。


但刘震云的功力就在于,这部小说就好像一碗水慢慢倒在了一张宣纸上,起先是一股细流,到了纸面上,水渍就慢慢开始分叉,四面八方,形成各种枝枝叶叶,分分叉叉——虽然看上去散成了一片,却又始终围绕着一根主干。最后一碗水倒完,看似寡然无味杂乱无章,但一张纸拎起来一看,却是一幅完整的、让人叹为观止的好画。


你会觉得,刘震云说话怎么那么绕呢?这些卖豆腐的,杀猪的,赶车的,蒸馒头的,弹棉花的,鸡零狗碎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思呢?


但你却真的就被一路吸引着读下去。


我记得降落在海拉尔机场的时候,我还有最后一点没看完。导游司机拉我们去看草原的日落,坐在汽车的副驾上,家人在看草原风光,但我还是忍不住要把最后一点点结尾看完。


最后的结尾,其实就一句话,三个字:


“不,得找。”


没有任何最后的交代,但你却丝毫不觉得是挖坑,而是觉得意料之中,感慨万千。


我可不想上升到什么“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这种层面,也不是想写什么书评,只是想说,整本小说看下来给我最大的感触,也就是人活一世,有一件事真的很重要——用小说里的话来说,也就三个字:


“说得着。”



如果有想看的读者,直接点下面就可以购买了:


一句顶一万句(典藏版,《朗读者》第五期,刘震云与观众一起分享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故事)
2、《孤独小说家》
作者:石田衣良



这是我从海拉尔回上海的飞机上看的。


这部小说其实比《一句顶一万句》要短很多。倒也不是说短很多,只是出场人物要少了很多。出场人物少并不意味着就必须短,而是……好了,算了,不用刘震云句式说话了。


这是一部可能比《一句顶一万句》更没有情节的小说:


一个39岁的日本落魄作家(出了14部小说,每本印7000册,除了第一本之外没有加印过),妻子车祸去世,独自带着一个10岁的儿子艰难地生活。来找他约稿写书的杂志社和出版社越来越少,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开始怀疑自己当初辞职做专职做作家是否是一条错误的道路……


整部书几乎波澜不惊,就这么平淡地叙述下来,出场人物应该也不会超过20个。没有悬疑,没有枪战,连情爱场面也仅限于亲一下脸颊。


所以我就觉得读书其实还是一件比较个人的事——读完后我简单搜了下豆瓣,发现对这本书吐槽的人还是很多的,有不少大呼上当(应该之前被推荐为畅销书之类的),主要理由就是太平淡了,看完以后毫无感觉。


但我看完后,却深深被打动。


当然,有一种可能,是因为我现在从某种意义上也算个小作家。虽然我的书的发行量比小说男主还是要高一些,且也不靠写书谋生,但很多情节和经历,还是觉得非常感同身受。


比如小说中描写男主人公第一次被邀请去书店签售,一方面觉得很忐忑,另一方面又觉得毫无必要:为什么要去签售呢?


但真的到了书店,看到那些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是专门前来,甚至从外地赶来的书迷,从老人到孩子,从公司男白领到家庭主妇,有的还会带来礼物。他顿时觉得原本距离遥远且陌生的“读者”顿时一个个都鲜活起来,感觉真正和他们产生了联系。所以他愿意满足每一个读者的要求,并且心怀感激。


这就是我自己去签售的感受啊。


但是,打动人的,并不只是作为作家的情节。
这部小说的作者石田衣良,成名作是《池袋西口公园》,是一部含有侦探推理元素的小说。而在这部《孤独小说家》中,如果说一定要有什么悬疑的话,那就是或明或暗埋了一道线:男主的妻子究竟是为何而死。
这条线一开始一点都不明显,直到小说的最后三分之一部分才开始慢慢显露,我的心也开始莫名其妙吊了起来。直到最后,亡妻的那段生前视频被丈夫和儿子发现,他们边看边哭,作为读者的我边看边觉得手心有点发汗,同时眼眶也开始有点湿润起来……
对我而言,自己觉得整部小说的催泪点有两个。
一个是男主第一次在饭店包间里和出版社编辑们等待“直本奖”颁奖宣布。他对大家说,多年来一直没写出什么好书为出版社挣钱,但大家一直对自己不离不弃,非常感激……其实这个情节并没有什么,但我看了却觉得很感动——那种一直被信任,渴望有所报答的情感。
另一个就是小说结尾部分,男主一个人走到银座一丁目的街面上,给自己妈妈打了一个电话。
看到那段的时候,我正在飞机上。当时因为呼和浩特雷暴,飞机最终备降太原,在跑道上等候指令。满机舱人都在抱怨,而我正在看小说。
看到这部分的时候,我对身旁的老婆说:
“唉,我大概要流泪了。”
她说:
“正常,我也看哭了好几次。”
这本书我的老师严锋在他自己的微博上也推荐过。他哭没哭我不知道,但他为此也写了一大段感慨。
读书因人而异,至少这本小说,我觉得值得一读。

如果有想看的读者,直接点下面就可以购买了:
孤独小说家(十年前的梦想,如果还没有熄灭,就让它永远燃烧吧!)
3、《长安十二时辰》
作者:马伯庸



哈哈,又是一部小说。

我记得以前征集大家推荐书的时候,有人留言过:“怎么都是小说?”
其实我觉得读小说挺好的啊,尤其是在出差的时候。
我不认识马伯庸,只是很早在微博上就关注了他。我一直很欣赏亲王的才气,属于那种一不小心就能说出完全出乎你意料的段子或包袱的人。而且看得出他其实是一个很严谨的人,很多东西,都是考证过的。
不过呢,我一直觉得马伯庸的强项是中、短篇,长篇小说可能还有上升空间。这是我看完他两部《古董局中局》后得出的感受——无意冒犯,只是说出我自己的客观感受。
不过,这次的《长安十二时辰》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料,感觉比《古董局中局》的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这部小说也是不久前出差在飞机上看的,而且飞机降落后,坐上出租车我还拿出来看——一般能让我带到出租车上继续看的小说,都是不错的小说。
这部小说的构思首先还是很精妙的,而且采用了“24小时”的布局,一环扣一环。马伯庸把故事背景设在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唐朝,说明他是有相当自信的。从通篇看,他下过很大的功夫,对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乃至油盐酱醋都做过很详尽的考证。不过我自己感觉有点小遗憾的是,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做的描述有些多,虽然显得考证严谨,但对于一部悬疑小说而言,略有喧宾夺主之嫌。
另一个小小的遗憾是,整篇小说开局宏伟,中盘精彩,但收官和结尾略显急促。不过后来我听说这是最早在网上连载的,如果是那样的话,还是很不容易的,情有可原。
当然,我觉得马伯庸应该也是一个钢铁直男,所以在描写男女爱情方面,总有些坐怀不乱,一板一眼,这点在《古董局中局》中表现最明显。实事求是说,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已经进步多了。
不过,无论是《古董局中局》还是《长安十二时辰》,都是很适合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剧本的,听说也都启动了。《长安十二时辰》选角,李泌听说选的是易烊千玺,我觉得没什么问题,挺适合的。张小敬选的是雷佳音,我对雷佳音本人是没什么意见,但我觉得张小敬应该是马伯庸在这本小说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当时我在看小说的时候,脑补的人物形象就是张涵予。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小说。而我个人更羡慕的,是马伯庸的生活状态。
如果有想看的读者,直接点下面就可以购买了: 长安十二时辰(上下册)
4、《从晚清到民国》
作者:唐德刚



好的好的,说一本历史方面的书吧。
后台经常有读者让我推荐一些近代史方面的书,我个人觉得唐德刚先生的这本《从晚清到民国》还是挺好看的,一本书看下来,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的人,基本能摸到一条大致脉络。
唐德刚先生的文笔,是比较独特的,有些嬉笑怒骂,又带点传统的古风。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有些语句可能略觉怪异,比如看着看着,出来一句“读者们知道吗?”或者“朋友,你们想想”。但考虑到他写书于20年前,在那个没有互联网语言和段子的时代,他能以这样的一种文笔给凝重的历史加入一点诙谐和思考,还是相当让人敬佩的。
当然,网上也有些人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唐德刚先生笔力太弱,说的太浅。我在豆瓣上也看到过有人留言,说是“茶馆说书风格,适合初高中生阅读”。
我个人是不太能理解这类评价的,或许是要显示自己功力深厚,知识渊博吧。唐德刚先生国立大学历史学系毕业,赴美留学后修欧洲史和美国史,后获得哥伦比亚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多年任教。以他的业务水平,如果写一本适合初、高中学生看的历史入门类书籍,那也是件很好且很厉害的事啊。
当然,说到业务讨论,当然还是可以的。唐德刚先生关于“北洋舰队主炮晾衣服”以及关于慈禧在庚子事件上的一些论述和考据等等等等,都存在争议,这些都是可以讨论的。
有时候,写历史确实存在一道两难选择题:你层层考据,条条索引,当然是符合规范且应该是如此的,但文章出来之后,可能只限于学术界,一般读者是实在看不下去的。而你插科打诨,戏说调侃,一般读者肯定是要看的,但往往就会只说到历史的一个片面,甚至是经不起考证和推敲的。
如何把历史写得既严谨又好看,这真的是一件非常值得探索的事情,我自己也远远没有做到,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而唐德刚先生的这本书,其实也是做了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值得一看。
哦对了,还有一点还是需要说一下的:大陆出版的是删节本,删了不少。
从晚清到民国(台湾《传记文学》珍藏书系大陆完整呈现!)

5、《张学良口述历史》
口述者:张学良
整理者:唐德刚



既然说到唐德刚了,就顺带再聊一本。
后台也有很多读者希望我说说张学良,其实我也通过好几篇文章或多或少都写到过。不过如果读者真的对这位少帅有兴趣,我还是推荐可以读读这本。
说实话,人的回忆录,或多或少,或有意识或无意识,都是会为自己一些行为做掩饰的。张学良这本回忆录虽然是自己口述的,但你也可以体会得到。有些他自己的论述,在同一本书里,其实是前后矛盾的。
但是,这本书可贵就可贵在,是张学良自己的口述(唐德刚是个实诚人,连张学良的口水话都一五一十地记录进去)。哪怕他对自己当初的行为可能有一些语焉不详,但依旧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回忆和资料。
看他的这本回忆录,能更清晰地了解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具体我不多说了,大家有兴趣就看看吧。
很薄,一会儿就看完了。


标签: # 小说 # 这部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