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目录学家小传
阿英
阿英,(1900~1977)藏书家、文学家。本名钱杏邨,笔名魏如晦、张若英。安徽芜湖人。1926年加入。曾作“左联”常委。1941年赴苏北抗日根据地从事文艺宣传工作,主编有《江淮文化》、《新知识》等。后任华中文协党委、华东局文委书记、大连市文委书记。全国解放后,历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华北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副秘书长。他对近代、现代文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不遗余力,所藏古籍、各种小说、词曲、诗赋、通俗文学、说唱文学等为最富。一生节衣缩食,奔走各地而购书,为此写有《城隍庙的书市》、《西门买书记》、《海上买书记》、《渐东访小说记》、《苏常买书记》等。在目录学方面,亦有深研,先后编写有《中英鸦片战争书录》、《甲午中日战争书录》、《近代国难史籍录》、《鸦片战争文学书录》、《中法战争文学书录》等数十种专题书目,这些书目收录了大量罕见文献,著录时,均有内容概述及评语,编制谨严,评判精当。其藏书几经浩劫,尤其以抗战和“文革”时损失最盛。逝世后,所未余书全部损赠给国家。著有《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现代中国文学论》、《晚清戏曲小说目》、《晚清小说史》、《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中国文学大系史料索引》、《中国年画发展史》等100余种。
曹元忠
曹元忠,(1865~1923)近代藏书家、校勘学家。字夔一,一作揆一,号君直。江苏吴县人。1894年(光绪二十年)举人,官翰林学士,充值内阁,遍览皇室藏书和翰林院藏书,精于三礼、医学、词章,由此通目录学,校勘学功底极深。光绪末年玉牒官校勘官,校阅内阁大库书籍,通阅宫廷宋元旧本,旋任大库学部图书馆纂修、礼学馆纂修。辛亥革命后,与朱祖谋、叶昌炽等人关系密笃。亦富藏书,善本颇多,撰有《笺经室书目》4册,遵四库旧例,所录图籍,多为通告本,旨在为初学者入门书目,乡邦文献为多。共有藏书34大柜,每柜分4箧。每部书眉端行间,补注之语,琳琅满目。著有《笺经室遗集》、《丹邱先生集》、《宋元本古书证》、《桂花珠丛》、《司马法古注》、《赐福堂诗词稿》、《顾璜三儒丛祀录》、《学志》等。
陈垣
陈垣,(1880~1971)历史学家、历史文献目录学家、藏书家。字援庵。广东新会人。早年在广州撰文宣传反对清统治,倡议创办学校,后一直从事教育和历史研究。先后在北平师大、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任教,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辅仁大学校长、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图书馆馆长、研究院院士。解放后任辅仁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第一、二、三届。对火袄、摩尼、宗教、元史、中西交通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均有创造性成就。在中国历史文献学方面,包括年代学、目录学、校勘学、史讳学以及辑佚和工具书等,具有极高造诣。他认为目录学是治学门径。对《四库全书》作了全面研究,编写有《文津阁书册、页数表》、《四库书名录》、《四库撰人录》、《四库书目考异》、《四库全书纂修始未》等。目录学著作有《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所收之书按书之年排列,每书条举名目、略名、异名、卷数异同、版本、撰人简历等。在年代学、校勘学、史讳学方面均有专著刊行。私人藏丰富,早年与张宗祥均喜抄书,购书,稿本、孤本、名人手批本颇多。书斋名“励耘斋”,取治学要辛勤耕耘之意,先后积书达4万余册。逝世后,遵其遗嘱,将书籍文物全部献给国家。著有《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元典章校补》、《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释氏疑年录》、《宗教三书》、《通鉴胡注表微》等。
耿文光
耿文光,(1830~?)清目录学家、藏书家。字星垣,又字斗垣,一字酉山,号苏溪渔隐。山西灵石人。1862年(同治元年)举人,入仕途后,即致力于藏书,并兼营书业。清于目录学。有“万卷精华楼”为藏书之所,遂编有《万卷精华楼藏书丛书》146卷生《苏溪渔隐读书谱》4卷。《藏书记》以《四库全书总目》之例,以年谱之体,善本书记载较详,每门先有总论,再著录收名卷数、著者姓名、版本、解题、自称“因广搜群籍,专攻目录,作为此书,以诏来学。凡所收者皆善本,所辑者精语……与各家书目用意不同”。来新夏评论说“记收书、读书为主,每得书、读书、跋书均加著录,并著读书之法及心得,有裨于治目录学者”。
顾广圻
顾广圻,(1770~1839)清校勘学家、目录学家。字千里,号涧苹,别号思适居士。元和(今属江苏苏州)人。嘉庆诸生。博览四部图书,通经学、小学,尤精校仇学,与孙星衍、黄丕烈等人称清一代校勘学巨匠。他提出校勘古书要做到“唯无自欺,亦无书欺;存其真面,以传来兹”。经他亲自校过的图书,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伟人。一生于经史、训诂、历算、舆地、诸子无不贯通,又精目录学,有人把他比作王俭、阮孝绪。晚年被孙星衍、张敦仁、黄丕烈、胡克家、秦恩复等人相继延聘为校书,先后校有《说文》、《礼记》、《礼记》、《仪礼》、《国语》、《战国策》、《文选》诸书。名家所刻各书,争相聘他勘校。乾嘉间与卢文弨称雄于东南。又喜藏书,取邢之才“日思误书,更是一适”之语,名藏书处为“思适斋”。著有《思适斋集》,录其校书、刻书的序跋。1935年,王大隆又辑集外题记,刊成《思适斋书跋》4卷。
黄荫普
黄荫普,(1900~?)藏书家。子雨亭。广东番禺人。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英、美等国。1927年回国持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广州商务印书馆经理、商务驻港办事处协理、商务西南办事处主任;1951年任商务香港办理处总编辑等职。富于藏书,留学英美期间,目睹我国古籍外流颇多,感慨至深。归国后,遂留意藏书,曾得张元济、陈叔通等指导,遂通版本不知识。先后收藏有徐信符等人的部分旧藏,其中多地方文献。藏书楼称“忆江南馆”。解放后,他将存放在香港的藏书全部运回广州,先后两次捐献给广东中山图书馆。著有《广东纸币史》、《广州工人家庭研究》;目录学方面有《广东文献书目知见录》、《广东文献知见录附补篇》,编有《忆江南馆藏书目录》、《忆江南馆丛刊》等。刊印有《勤勉堂诗抄》、《黄氏忆江南馆墨缘集存》等。
黄煜
黄煜,清藏书家。别名黄熙。字郁文,号陶然。上海人。年幼时对艺文、目录学点拨即通,年长后,唯喜储书治学。在就读于私塾时,见学校藏书太少,不足以观览,乃发愤广购古今书籍。日积月累,藏书益多。又选择善本书,自撰目录并作序跋。工诗歌文章,著有《金阊杂咏》、《陶然诗集》。
李毓恒
李毓恒,(约1830~约1891)清藏书家。字冬涵,一字勉斋。济宁(今山东临清)人。幼嗜学,余暇则携带《四库全书总目》阅读,遂精于目录学。购书7万卷。部分类析,略述梗概,并辑诸家藏书之约,成《惜阴书屋书目》6卷;又仿《郡斋读书志》体例,择书中内容大义,辨证异闻,成《勉斋读书记》。所藏书后归于当地藏书家徐坊。性淡泊,不求仕进,每日以抄书、藏书为事。手抄有《磨墨亭丛书》22卷,全书凡65种。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图书馆事业家、藏书家。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之新民、中国少年等。广东新会人。幼就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举人,次年入京会试不中,回粤拜康有为为师。倡导就法维新,发动“公车上书”,主办杂志,参加百日维新。戊戍政变后,逃往日本。以后在政治上渐趋保守,仇视孙中山民主革命,拥护袁世凯。尔后又反袁,参与段祺瑞的,因与段不和,旋辞职。寓居天津。1918年与张君劢至欧洲游历,各处讲学。一生于目录学贡献草越,代表著作有《西学书目表》,在分类、著录上有创新,类分学、政、教,实有“西学”、“政学”两类,这个分类体系,突破了被订为“永制”的四部分类体系,为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和我国新分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该目著录西学书籍400种,西政书籍168种,1896年成书。其他目录学著作有《西书提要》、《东籍月旦》、《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读书分月课程》、《东原著书纂校书目考》、《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佛经目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等10余种。为学无所不窥,对图书馆学有独到见识。他认为应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以现代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施之于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改造,即是目录学的科学化。积极倡导图书馆事业,1922年,发起建立“松坡图书馆”,出任馆长。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任董事部部长,并发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提出了他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的见解。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欲编纂《中国图书大辞典》,相当于中国图书古今总志,“作古今典册总汇之簿录”,惜未完成而逝。其藏书颇丰,“饮冰室”有书44470余册,2830余种,还有未稿本、私人信札、笔记等。1929年全部移交给北京图书馆。著有《清代学术概论》、《近三百年中国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墨经校译》等。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吕绍虞
吕绍虞,(1907~1979)目录学家、图书馆学家。原名型孝。浙江新昌人。早年入上海大夏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后留校图书馆工作。1931年又就读于武昌文化图书馆专科学校,专攻图书馆学和目录学。1933年毕业后回大夏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讲师,抗日战争前夕任上海鸿英图书馆主任,后任南京图书馆编纂、编目部主任。建国后,调至武昌文化图书馆专科学校任教授,院系调整后,转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湖北省图书馆学会理事。毕生从事图书馆工作、图书馆学教育与研究,尤致力于目录学,成果颇丰。撰写发表论文140余篇,翻译和编著专业书籍30余种。其代表作有《普通目录学讲义》、《中国目录学史稿》等,尤以《史稿》为其力作,内容丰富,论证精当。另外还有《图书馆通论》、《图书分类的原理与方法》等。晚年曾亲自手订有《编译四十年(1932~1972)》,是其著译系年目录。
莫友芝
莫友芝,(1811~1871)清版本学家、目录学家、藏书家、字子偲,号郘亭,晚号眲叟。贵州独山人。道光十一年(1831年)举人,后几次赴京应考,不得志。1858年(咸丰八年)被选任知县,不赴任。同治初,中外大臣推荐有学问之士,诏征14人,他为其一。友人争劝他出仕,仍坚辞不就。曾在曾国藩门下数年,李鸿章又荐于朝中,皆辞谢。博学多通,善书法,精文学,与郑珍有“郑莫”之称。藏书富。太平天国时,遍游江、淮、吴、越,结交名士,搜访奇书,并往文宗阁、文汇阁观览所藏古今书籍。所藏宋、元、金、明版本极多,校勘精善。于版本、目录学有深研,编著有《郘亭知见传本书目》16卷,叙述鉴别古籍版本真伪及源流,对鉴定古书有独到见解。其《宋元旧本经眼录》,是他在同治年间记其所见宋、金、元、明各代椠本、抄本和稿本,共130种,除去考证优劣外,在书中附有解题,可作为考订善本时参考,对后人剖析源流及研究金石碑帖有帮助。著有《郘亭诗抄》、《黔诗纪略》、《唐本说文木部笺异》、《声韵考略》、《樗茧谱志》等。与郑珍合纂有《遵义府志》48卷。
潘利达
潘利达,(1892~1972)学者、藏书家。号圣一。江苏苏州人。1911年入沪江大学学习文科,后留校在图书馆工作,继续攻读图书馆学。后立张元济之聘,任东方图书馆外文部主任。颇留心于中国版本目录学。后入大学医学院任图书馆主任。对古籍版本、目录鉴别、历代藏书家各种目录工具书等均有研究。极嗜藏书,虽无巨资去购求宋椠元刻、秘籍精抄,但每日到书肆中广为收集,不全之书,设法补抄,日久天长,藏书益富。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中称他:“乡邦文献所惟系,兀兀穷年往哲稿”。对古籍整理做了大量工作,鉴别善本书200余种,又收集了不少信札、田亩册、表簿等史料。在他建议下,设置了苏州地方文献特藏,有书2000余种,5000余同。1952年郑振铎邀其去北京工作,因身疾未能前往。和姚石子、王蓓孙、袁同礼、王欣夫等学者交谊密切。著有《书林轶话》、《苏州名胜诗辑》、《狮子林志》等。
丘宾卿
丘宾卿,南朝梁目录学家。梁武帝时人。天监初(503年以后),秘阁四部图书,万卷纷杂。自齐永元(499~501)以来,久稽校理。故梁初,重视图书的搜集和整理,由行昉爰命儒臣,躬身部籍,丘宾卿亦在其中,于天监四年(505年)编撰有《梁天监四年四部书目》4卷。已佚。吕绍虞认为该目同《梁文德殿正御四部目录》有相似之处,疑为同一书目。梁有数部目录,均在此间编撰。后人论梁几种目录“墨守遗范而少有变更”,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影响不大。
苏源生
苏源生,(1808~1870)清藏书家、目录学家。字泉沂,号菊村。河南鄢陵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拔贡生,1840年(道光二十年)中副榜。诏举孝廉方正,辞不就。拜嘉兴钱仪吉为师,喜读程朱理学。曾游大梁书院,主讲文清书院15年,教人以朱子为法,从学者数百人,晚年被荐为教谕,未赴卒。富藏书,曾典当衣服买书,积数万卷。著有《记过斋文稿》、《大学臆说》、《省身录》等。辑有《中州学案》、《中州文征》、《鄢陵文献志》等,其中后一种是他的目录学之作,全书40卷,16至22卷,为经籍志,收录古籍266种。以时代为顺序,著卷帙存佚、版刻、叙录等。另著有《贞寿堂赠言》、《师友札记》。
汪国垣
汪国垣,(1887~1966)目录学家、藏书家。字辟畺,一字笠云,晚号方湖。江西彭泽人。早年就读于京师大学堂,与胡先骕等人并称“太学十君”。辛亥革命前曾参加同盟会,后担任江西心远大学、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大学教授。解放后,一直在南京任教。家有藏书,善本书亦多,常用图书另备有副本,校勘寒暑无间。精治目录学。在大学攻读时,撰有《禁书书目提要》、《读书举要》、《丛书书目索引》、《太平天国引用书目考证》等书目。1934年著成《目录研究》,1955年由商务重印,全书分为:目录与目录学、唐以前目录、论唐宋元明四朝之目录、七略四部之开合异同、丛书之源流类分及其编索引法、汉魏六朝目录考略等六篇。对目录学有独自的见解,认为目录学“且所贵乎目录存,在级明其条贯,撮其旨意。”该书不仅是研究目录学史的重要参考书,也有助于了解古籍有价值的著作。在中国目录学史中,有一定的地位。
王秉恩
王秉恩,(约1841~约1923年)清末藏书家、书法家。字息存,一作雪岑、雪澄、雪丞、雪城,号茶龛。华阳(今四川双流)人。同治举人,光绪,初官广东按察使。精校勘目录学。必书充栋,自大门以内,列庋若甬道,木箱罗列。曾被张之洞聘至广雅书局刻书,任提调。与缪荃孙交往甚密,书集来往常谈及刻书、藏书之事。辛亥革命后,闲居上海,晚年多以古书、字画、金石换米渡日。喜谈论金石、校勘学,推崇贵州郑珍、莫友芝二人。工书法,隶承汉魏,行似晋人。著有《养云馆诗存》,与罗文彬合撰有《平黔纪略》。
王重民
王重民,(1903~1975)目录学家和版本学家。字有三。河北高阳人。幼年就读于河北保经六中学,1924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后改为北京师范大学),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及整理资料。1928年毕业后,至北京图书馆编目科工作,着重整理敦煌遗书、太平天国史料及古籍。1934年派往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抄录流散在国外的敦煌遗书和太平天国史料及我国罕见的古刻典籍,1939年赴美国国会图书馆帮助整理、鉴定善本书,在1934年到1939年间,奔波于英、德、法、意、美等国各大图书馆,抄录了众多浩繁的资料,发表了多篇关于敦煌及太平天国史料的文章。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他深感我国图书馆人手缺乏,遂向北大校长建议成立图书馆学系。1949年夏,出任图书馆学系系主任。建国后,任北京图书馆代馆长,不久辞去馆长职,专任系主任。1950年讲授《中文工具书使用法》,1954年,与人合编有《参考资料与参考工作》,1956年讲授《普通目录学》;1957年写出《历史书籍目录学》,1962年在中文系讲授《中国目录学史》,以后又编辑有《中国目录学史料》、《近代目录史料》、《中国书史》等。因鉴别《史纲评要》的真伪,不堪“四人帮”的迫害,于1975年4月16日自缢于颐和园。治学以目录学最见长,敦煌学次之;亦通档案、博物馆诸学。关于目录学有索引、书目、题跋、访书志、书目考证、校勘辑佚、古籍整理、书评等。在版本学、考古学、方志学等方面亦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著作有《道德经碑幢刻石考》、《老子考》、《国学论文索引》、《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日本访书志补》、《太平天国官书》、《敦煌曲子词集》、《敦煌古籍叙录》、《善本医籍经眼录》、《普通目录学》、《徐光启传》、《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目录学史料》、《四库抽毁书提要稿》、《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等,还有论文300余篇。其著述由刘修业、杨殿珣整理校订后,编成《王重民著述目录》。
夏定域
夏定域,(1901~1979)史学家,目录、版本学家。字朴山。早年名廷棫、浙江富阳人。曾应广州中山大学之聘,在语言历史研究所工作。1933年至浙江省图书馆工作,参加《浙江图书馆馆刊》、《文澜学报》的编纂工作。热心于地方文献的征集和整理,收集了丰富的江浙地方文献和乡邦遗著。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为保护文澜阁《四库全书》而奔走富阳、龙泉、贵阳等地,对保存文献立下了汗马功劳。1940年,应竺可桢之聘,任浙江大学国文教授。解放后,重返浙江图书馆工作,先后任部主任、研究员等职。精于史学、目录学、版本学的研究,先后撰写了《馆藏善本书题识》数百篇,分别在《馆刊》和《文澜学报》上刊载。又写有多篇访书记、杂记及书林韵语,论述所见各地善本书。如《嘉业堂善本书瞥记》、《绍兴访书记》、《海宁访书记》等。晚年专心于南史的研究。史学专著有《春秋时期越国之文化》、《吴越钱氏之文化》、《江苏艺文志补正》、《南洋华侨史》、《顾祖禹年谱》、《胡朏明年谱》等。
谢国桢
谢国桢,(1901~1982)史学家、目录学家、藏书家。河南安阳人。1925年考入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曾受业于梁启超,作毕业论文《顾亭林学谱》受梁氏好评。并参加梁启超主编的《中国图书大辞典》的编纂工作。梁氏的学术思想对他的影响颇大。1928年任北京图书馆编纂及负责金石部工作,后着重研究明末清初史,特别注意搜集野史、笔记、碑访等书刊,写成《晚明史籍考》、《清开国史料》等书,备受鲁迅、柳亚子称赞。后任南京大学史学系讲师、河南大学史学系教授、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中国历史教研室主任。1957年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精研史志目录,曾编有《河南通志·艺文志》、《黑龙江通志·艺文志》、《明清时代版本目录学概述》等,他认为,治史学,须通目录学。在大学曾主讲有目录学课程。家中藏书达2000余种、3万余册,大多是明清以来的野史笔记、志乘、诗文集,内容有政治制度、农民起义、经济、地理、民族、中西交通、工艺、美术等。另外藏有汉魏以来碑刻砖瓦拓片700余种。所藏书籍均有题跋。1982年所藏全部捐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著有《顾宁人先生学谱》、《清初史料四种》、《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明代社会经济史实选编》、《河末清初的学风》、《明代农民起义史料选编》、《史料目录学》等。
徐尔谷
徐尔谷,图书馆事业家、目录学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徐树兰子。徐树兰创办“古越藏书楼”,是近代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私人藏书楼。该楼于1897年开始筹备,1902年正式开办,以家藏为基础,补充新学书籍数百册,共有图书7万余册。其父在1902年病逝后,他继承父志,于1904年正式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具体馆务,均由他维持。同年,由他主编并印行了《古越藏书楼书目》,书目首先分“学部”和“政部”,两部之下各分24类,每类之下再分若干子目。48类绝大多数因袭旧有类名,但在子目中,显示出中外学术统一立目的倾向,代表当时的新事物、新学术和新学图书。因此该目在分类、编目、书目体系、类目名称上均有创造性。突破了四分法的束缚,为我国接受西方图书分类法,编制统一的十进分类法起了推动作用。在编目方法上,著录详明,有分析、互著、参见,充分揭示馆藏。对近代图书馆目录学有一定贡献。
徐锡祉
徐锡祉,清藏书家、目录学者。字小斋。浙江杭州人。进士出身,官至台湾知县。工于诗文,尤精目录学,曾续写阮元《四库未收书总目》,惜未完成。喜藏书,作《榕阴读书志》,为论证古书卷帙及文字异同之作。
徐信符
徐信符,(1879~1948)藏书家、图书馆学家、版本学家。本名徐绍启,字信符。广东番禺人,光绪末任教于广东高学堂,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广东法科学院。曾任广东省图书馆委员、中山图书馆董事、中山大学图书馆委员等职,后在广东修志馆、编印局、文献馆作研究工作。对图书馆学、目录学,版本学均有研究。仿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作《广东藏书纪事诗》,1963年在香港出版。另有《书目学》、《版本学》等著作。家藏图书极多,收书范围除广东各地外,远者至北京、天津、江浙等地,藏书达百万余卷,于广州建有“南州草堂”,后改为“南州书楼”。精于校勘,每于课暇,则躬身抄校,手批题识。藏书特点为收集广东地方志为多,明刻本较丰,计达500余种。后由冼玉清辑有《南州书楼所藏广东书目》,徐承瑛编有《南州书楼善本题识》等。著有《中国文学史》、《中国诗学史》、《文选研究》、《古籍校读法》等近20种。
杨士奇
杨士奇,(1365~1444)明目录学家、藏书家。本名寓。泰和(今属江西)人。早年家贫,曾在湖广做塾师多年,以教授学生自给。建文初,被荐入翰林,任编纂官。明成祖即位后改编修,主修《太宗实录》,累官左春坊大学士,迁少傅。仁宗即位,任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善于选择人才。于谦、沈周、况钟等人均由他荐引。晚年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于图书文化事业多所建树,精研目录学。宣宗时,皇帝视察“文渊阁”,与他讨论图书之事。正统间,上表奏道:“文渊阁所贮书籍,有祖宗御制、文集、及古今经史子集之书,臣等逐一点勘,编成书目,请用宝钤识,永久藏弆”。正统六年(1441年),他与马愉、曹鼎等人编成《文渊阁书目》。旧本不分卷(《四库全书》定为4卷)。著录图书7297部。大多不著撰著人姓氏。书分39类,编20号,每号分数橱,以千字文排次。由于著录简略,清人朱彝尊评其“不论考订撰次,草率塞责,较之刘歆之《七略》、荀勖之《中经新簿》,诚为有愧”。但该目在分类上,亦自成一格。姚名达论其“分类法虽陋,然能不守四部之成规,实开有明一代之风气。”《四库全书总目》评其“今阅百载,已散失无录。唯籍此编之存,尚可略见一代之名数,则亦考古所不废也。”该目在中国目录学史和考明一代文化学术上,有一定价值和地位。他亦嗜藏书,少时家贫,曾经以鸡换钱买书。自称其先世藏书有数万卷,元代毁于兵火。以后所入薪俸,悉购书。历十余年,经史子集略备,藏于“东里草堂”中。藏书印有“庐陵杨士奇”、“东里草堂”等印。著有《三朝圣谕录》、《奏对录》、《历代名臣奏议》、《东里全集》等。
姚名达
姚名达,(1905~1942)目录学家。字达人,号显微。江西兴国人。192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留校任教二年。后行商务印书馆编辑兼特约撰述,在上海专意于著述。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寇进攻上海,他的藏书、著作手稿被毁。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慷慨激昂,宣传抗日。1942年,日寇侵入赣东,战局紧张,他毅然弃教投笔从军,参加战地服务团,为抗日将士及伪病员服务。同年7月7日,在新淦石口村遇敌,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7岁。一生于目录学研究成绩卓著,著有《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中国目录学年表》、其中以《中国目录学史》用力最多,为其他表作。《目录学》一书写于1929至1933年间,全书分原理、历史、方法共3篇20章,范围广泛,包括了图书馆编目及分类知识。《中国目录学史》写于1935至1937年间,他认为在中国目录学史中,时代并无特别差异,因此全书不以时代为纲,主要分溯源、分类、体例、校仇、史志、宗教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结论诸篇,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详细论述了古代直至辛亥革命前中国目录学的民展源流。他提倡主题目录,不赞成详列篇目而无提要的目录。《中国目录学年表》是他在撰写《中国目录学史》时从千百种古籍钩稽而成,以时间为序,以补《中国目录学史》按类编写,而无以年代为序之不足。他治学严谨,书中考证甚为严密,对中国目录学研究有重要贡献。
姚振宗
姚振宗,(1842~1906)清末目录学家、藏书家、版本学家。字海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笃喜文史,泛览各家图书目录,潜心于文献收集与整理,后遂专治目录学。1880年(光绪六年),由“味经堂”书肆购得《汲古阁刻书目》,该目著录简要,杂糅无序,他仿四库之例,补正阙佚,重编成《汲古阁刊书目》2卷。次年又编定《百宋一廛书录》、《湖北艺文志》。目录学功底极深。家亦富藏书,他的“师石山房”藏书超过6万卷。1882年(光绪八年),据家藏图书编成《师石山房书录》30卷,著录图书3279部。1889一1899年间,尽10年之力,“自《七略》自辑佚,《汉志》之疏补、《后汉》、《三国》之补志、《隋志》之考证,先后勒成专书,有《七略别录佚文》、《汉书艺文志条理》10卷、《汉书艺文志拾补》6卷、《后汉艺文志》4卷、《三国艺文志》4卷、《隋书经籍志考证》52卷、《七略佚文》1卷。后又将这些专著编定为《快阁师石山房丛书》,约200余万言。他认为目录学的任务是“辨章学术,剖析源流”,称“目录之学,言其粗,则胪列书名,略次时代,言其精,则六经传注之得失,诸史记载之异同,子集之支分派别,各具渊源”。阐述目录学必须运用考据学、校勘学、版本学的知识与方法。他的目录思想和在史志目录工作中所作的贡献,增加了古典目录学的内容。《清史稿》称他“目录之学,卓然大宗”。
余嘉锡
余嘉锡,(1883~1955)目录学家、史学家。字季豫。湖南常德人。幼嗜学,16岁阅张之洞《书目答问》,骇其浩博。又读《輶轩语》,略知学问门径,遂日夜读之不倦,每有所疑,即以考辨。历任辅仁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后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中华书局编辑、北京大学教授等。其学以历史、文献学、目录学为精。17岁购得《四库全书提要》,读后并分别予以考证,每年录为一册,积50余年,撰成《四库提要辨证》24卷,对《四库全书总目》作了全面考证,辨订古籍近500种。在北京各大学任教期间,又专攻目录学,在教学讲义基础上,著《目录学发微》,引用大量古籍资料,对目录学意义、功用、源流、目录类例沿革等予以总结,对目录的篇目、叙录、小序、版本、序跋等体例,阐述颇详。书后附《古今书目分类异同表》,对研究古典书目极为方便。该书对我国目录学理论有一定影响。著述主要有《余嘉锡论学杂著》、《古书通例》、《世说新语笺疏》等。
袁同礼
袁同礼,(1895~1965)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图书馆事业活动家。字守和。河北徐水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由王文显介绍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参考部工作。1920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研习历史??次年肄业,后軀?学纽约州立图书馆专科学校学习。其后赴欧考察,参观各国图书馆及博物院。1924年回国,任广东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目录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协会会长、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部书记等职,极受梁启超、李四光器重。1927年升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馆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保全图书,他选择善本书2800余种,装箱运往美国国会图书馆寄存。又南下长沙,合办后方大学图书馆,并发起国外征书运动,创设中日战争史料征辑会,搜藏西南后方文献。后多次代表中国图书馆界出席国际会议和考察。全国解放前夕,赴美国会图书馆工作,1957年至退休前,一直在国会图书馆编目部工作,1965年2月类癌症卒于华盛顿。为中国图书馆事业颇多贡献,是新图书馆运动的主要活动家之一。对古代藏书深有研究,著文有《宋、明、清私家藏书概略》三篇,史料翔实。赴美后,多所论述,主要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目录》、《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目》、《西文汉学书目》、《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现代中国数学研究目录》、《中国留欧大陆各国博士论文目录》、《新疆研究丛刊》、《中国美术学目录》等及论文数十篇。
赵万里
赵万里,(1905~1980)目录学家、版本学家。字斐云。浙江海宁人。早年肄业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1925年赴清华大学任教,担任国学研究所助教,在王国维指导下,进行诗词、戏曲、版本学、目录学的考证和研究。1928年到解放时,历任北平图书馆善本考订组长、中文采访委员、北平图书馆编纂、馆刊编辑、善本部主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等职,并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主讲有《中国史料目录学》、《版本学》、《中国戏曲史》等课。解放后,任北京图书馆研究员、善本特藏部主任、《图书馆》杂志编委等职。他在古籍善本图书的采访、征集、编目、整理和研究方面,付诸了艰辛的劳动,在江、浙、闽、粤等省采访了不少宋元精椠和明清罕见善本。编辑有《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中国版刻图录》等书目,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和好评。他长期从事于图书馆工作,热爱图书馆事业,曾被选为北京市、第三届,受到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的接见。一生编著主要有《汉魏南北朝墓铭集释》、《宋金元词》、《王忠悫公遗书》等和其他目录、佚文、资料、文集多种。
周永德
周永德,清目录学者。字达三。祖籍东西金溪,经商至四川成都,定居于四川华阳。祖父周舒腾,创设书肆,从贩书为业。永德乃执业于书肆中。后创“志古堂”,任志古堂经理。晚年任四川总商会会长,不久辞去。通版本、目录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刊汲古阁本《说文》。会张之洞督学四川,创设尊经书院,他极为称颂。晚年目录学别成一小宗,曾广购外省诸本,每日校书一编,尽得群书要领。自1879~1901年,凡欲研经籍者,皆从其门下游。
周星贻
周星贻,(1833~1904)晚清藏书家、文学家,目录学者。字季贶。原籍河南祥符,迁居浙江山阴(今绍兴)。官至福建知府。精于目录学,收藏图书丰富,所有藏书按四部分类,叶昌炽曾见到过他的藏书,称“四部甲乙,如辨黑白”。所藏虽无宋元精椠,但甄别较精,尤多前贤手录稿本及名家校本。藏书处有“书抄阁”。晚扑因在福建任职时,亏公款而无以偿还,蒋凤藻出六千金而购其藏书,遂以所藏尽归于蒋凤藻的“心矩斋”。这批藏书后又经将凤藻之手,归入上海“涵芬楼”。后遭日寇“一·二八”之乱,藏书化为灰烬。工诗文,擅长于近体诗。著有《窳櫎诗稿》、《瑞瓜堂诗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