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中的内容、思想、形式三要素
如何衡量一张摄影作品的好坏?优秀摄影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在国内,我们常常喜欢说,这是一张“大片”,那么怎样才能称之为“大片”?有意思的是,我们很少看到非常权威的被公认的答案,在网上搜到的答案也千差万别。虽然我并没有接受过任何摄影或者美学相关的正规学习,所掌握的摄影理论与历史也非常有限,借用“极影评片”的机会,我在这里分享自己对于优秀作品的定义,算是班门弄斧抛砖引玉,供各位看官批评与指正。
首先,要从摄影的目的说起,为什么拍摄这张照片?简单的旅游纪念?为了最基本的记录?为了表达与抒发当时的感受和情绪?为了唤起观者的共鸣?...... 这些问题直接决定了这张照片的意义与存在价值,而这也是判断这张照片是否优秀的基础。那么,在这个基础之上,我认为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应该具备内容、思想与情感、形式三大要素。
风光摄影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单纯些,自然风光主要是山(冰山、雪山、高山……)和水(江河湖海、冰雪溪瀑),这些构成风光作品的主体,在此基础上,摄影还需要等待合适的天气以获得较好的天空背景、选取恰当的兴趣点和前中景等。
以图虫ID:Must_be_nice的这张评片投稿为例,作者很好地以挪威雪山为远景,彩色小渔村作为主体,选择日出/日落时间捕捉到较好的天空与云彩,基本上满足了一幅风光摄影作品对内容上的基本要求。
但是,问题也很明显:画面下方有接近一半的篇幅是空洞的,虽然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水面下的层次,但是对于这个场景的表现是完全不够的。所以,我们当时应该花点时间在水中找到更加配合远山和渔村的前景,例如露出水面的礁石、水草、岸边的花丛等等,从而增加画面内容的纵深与层次。如果实在没有合适的前景,建议压缩画面构图,将空洞的前景水面排除出去,更加突出主体内容。
照片有了内容,就像人有了肉体,而思想感情则是照片的灵魂所在。反过来,如果没有好的内容,思想感情就言之无物,无立足之本。对于一个成熟的摄影师,更多的时候是先有表达思想与抒发感情的冲动,然后去寻找和捕捉合适的内容,就像一个画家跟随自己的内心进行绘画一样。思想情感的表达也是作品层次的衡量标准,观点越深刻,情绪越复杂,作品能给人带来的冲击与思考就越丰富。所以,如果希望自己能够拍摄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更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与思考,形成对自我、对社会、对世界的个人观点,在此前提下尊重自我的内心需求去拍摄想要表达的内容。因此,曾有句名言:摄影用什么镜头不重要,要看相机后面的那个头(脑)。
思想与情绪是提升作品价值的巨大力量,这也依托于作者在人生观、世界观、社会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积累。安塞尔·亚当斯说过: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我们走遍世界拍摄山山水水、星辰大海,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着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我们向往着自由、挑战和征服,我们甚至对外太空和宇宙充满了好奇,也有着莫名的担心;我们踏入异域走进古城老街、庙堂寺殿,是因为我们为人类古老文明的巨大成就而自豪,我们被地球上如此多样的民族文化而吸引,惊叹于宗教信仰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力量。
图虫ID:摄影的小和尚 投稿的这张作品在众多投稿中画风独特,这位法师看来是正宗的“佛系摄影”。绿意盎然的树木植被与古亭、僧人相得益彰,内容紧凑,主题突出,描绘出了“禅房花木深”的美好场景。
在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前面四句都是内容的描述,后面四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则是抒发情感,升华意境。所以,这张照片还没有充分地将精神层面的内涵表现出来。
上面的两幅画分别是丰子恺和唐伯虎的作品,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使用技法与表现形式也相距甚远,但表达的意境却是耐人寻味。同样回到摄影,如果一张照片能够基于恰当和准确的内容,表达出作者的精神诉求,并提出一定高度的思想探讨,那么随着摄影师思想境界的提升,那么他的作品自然也就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如果一个摄影师有着独特与强烈的个人特质,那么他的作品也同样会风格鲜明,力量强大。
我在@摄影的小和尚 图虫的作品集中找到另一张同是“佛系”题材的作品,不谈拍摄的技术与后期的能力,这张照片的思想表达就要比之前那张更加有力。
形式是内容表现的方法与方式,是摄影师展现其作品主题的放大器。作品是否是满足审美需求,具备某种美学表现力与视觉吸引力,是读者愿意停留并继续解读这张照片的前提。其次,内容与思想感情要靠适当和匹配的形式来进行表达,才能使读者正确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引起足够程度的共鸣。同样是拍一座山,有的人想表达的是壮美和宏大,那么等待落日十分的红霞满天,金光照亮山头的瞬间是最好的表现形式;而有的人想表达的是挑战中的孤独和危险,那么在暴风雨来临之前乌云蔽日的时候拍摄更加符合表达意境。
由于摄影的后期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通过后期按照我们的表达目的来对作品的构图、光影、色彩、氛围进行调整与优化,对画面内容进行更好地组织,对情绪表现进行强化等等。要注意的是,无论我们用到哪些手段,都应该保证逻辑性与统一性。
以图虫ID:纸上河山 的这张作品为例,这个溶洞是个很好的拍摄主体,光影效果强烈,画面的构图稳重,兴趣点人物很突出,使作品更加生动,表达了非常积极和热烈的情绪感受。
但是,画面中高光部分过于强烈的红色会让我们觉得不太习惯,即使在现场可能有洞口阳光照射会将光束打成暖色,但洞穴中的光线更多是冷色调比较多的,红色的饱和度很难达到这个程度。作者应该是想通过这种色彩来营造一种更加梦幻的氛围,但是如果与日常规律相左的话,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另外,画面左上方的岩壁细节交代不够,洞穴环境的表现也就不够充分。
所以,建议后期中将2部分光束的色彩调整到正常白色,稍微让暗部增加一点冷调蓝色,高光的黄色调整要谨慎,用柔焦效果(可以用Nik阳光滤镜)增强光束的梦幻感;左上方1和4的暗部细节要适当保留,突出主要的钟乳石结构;3位置适当增加曝光,减少一点清晰度,补充出光线的效果,使得対角线光束的线条更加连贯,光影关系更加完整。最后,适当提高主体岩石和人物的锐度和清晰度,突出画面的主体。
最后的成片效果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