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青之及其中国教育史创作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创作之亮点,在其对“儒主线说”之最系统阐明。他以为中国几千年民族思想,始终受儒家思想之支配,其核心是“伦理”,于自身修养取“听天由命主义”,于社会秩序取“正名定分主义”,于论断事理取“折衷调和主义”。“伦理”告吾人以做人标准,“教育”告吾人以做人方法,“故伦理学说也可以说就是教育的方针”。如此则“中国教育史”实际就是一部“中国德育史”。
“儒主线说”亦称“单主线说”,与“多线索说”一起,并称“中国教育史”研究的两大关键模式。
之封底
蔡振生以“学术成就为最高”评本书:“这一时期中国教育通史研究中以陈青之和陈东原的学术成就为最高。尤其是陈青之历时十年完成的《中国教育史》,资料翔实,自成系统,被列为大学丛书教本,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刘立德以“成果最大”评本书:“另外,在中国教育通史的研究和教材建设上,陈东原和陈青之的成果最大。特别是陈青之的《中国教育史》,体系完备,资料翔实,被列为大学丛书教本,影响很大,为后来编写教材者提供了极好的范本。”(《中国教育史学科教科书百年剪影》)
李涛以“体系更宏大”评本书:“教育通史研究始终是衡量中国教育史研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由陈青之著、1936年出版的《中国教育史》是一部内容更详尽,体系更宏大,理论色彩更浓厚的中国教育通史著作。”(《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与反思》)
邓小泉、杜成宪以“中外比较法”评本书:“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比较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时代比较,二是中外比较,其代表人物是王凤喈与陈青之。……陈青之则是比较中外教育,评其得失。如比较老子和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认为内涵‘殊不相同’。”(《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教育史研究方法论探析》)
之勒口
陈青之(1891—1943),又名炎联,号春阳。湖北沔阳(今仙桃市)彭场镇木兰口人。1917年入读北平高等师范(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科。1919年“五四”运动中被捕入狱。1921年高师毕业后经朝鲜往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始撰《中国教育史》。先后于北平中国大学、师范大学、南通女子师范、汉口省立二女中、河南淮阳师范学校、宜昌省立四中、武昌中华大学、湖北省师范学校等校从事教育工作愈20年。
1938年日寇侵武汉后,抱病转移,任教于宣恩沙沟女师(1942),次年病逝。著有《中国教育史》、《中国历史朝代图》、《中国疆域变迁图》等。未出版之遗稿有《中国通史》、《中国民族英雄史》、《五十自述》。另有手稿、日记、书札等毁于日军炮火或“土地改革”之查抄。《中国教育史》积10年之力而成,凡6编65章,50余万言。
在北平撰《中国教育史》期间,清水润口,馒头裹腹,严重营养不良。外加“丹毒”之病,终致骨瘦如柴,咳血而亡,年仅52岁。临终叫独生儿子到床前,嘱其“多杀几个日本人”。
之扉页
他说:“研究中国教育史,而忽略了儒家思想支配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势力,一定要失掉了史的可靠性,此层也是应当我们注意的。”
他说:“中国目前所患最大的毛病,我们归纳起来,莫过于贫、弱、私三字。……救贫应当设法为富,而教育偏重治术人才的培养,则更贫了;救弱应当设法为强,而教育专尚文雅,则更弱了;救私应当设法为群性的训练,而教育偏采放任主义,则更私更散了。以这种错误的教育,无补于中国目前的毛病,且适足以促成其危亡,差不多已为全国人所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