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成功之母
让有的变得更富有,没有的更加一无所有。
在美国乡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个和他在一起相依为命的儿子。
有一天,他的老同学基辛格路过此地,前来拜访他。基辛格看到朋友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就对他说: 亲爱的朋友,我想把你的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
没想到这农民朋友连连摇头: 不行,绝对不行!
基辛格笑了笑说: 如果我在城里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
他的朋友还是摇头: 不行!我从来不干涉我儿子的事。
基辛格又说: 可这姑娘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儿(罗斯切尔德是欧洲最有名望的银行家)。
老农说: 嗯,如果是这样的话......
基辛格找到罗斯切尔德伯爵说: 尊敬的伯爵先生,我为你女儿找了一个万里挑一的好丈夫。
罗斯切尔德伯爵忙婉拒道: 可我女儿太年轻。
基辛格说: 可这位年轻小伙子是世界银行的副行长。
嗯......如果是这样......
又过了几天,基辛格又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对他说: 尊敬的总裁先生,你应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
总裁先生摇着头说: 不可能,这里这么多副总裁,我为什么还要任命一个副总裁呢,而且必须马上?
这个人说: 如果你任命的这个副总裁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可以吗?
总裁先生当然同意: 嗯......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绝对欢迎。
基辛格之所以能够让农夫的穷儿子摇身一变,成了金融寡头的乘龙快婿和世界银行的副行长,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充分利用人们的一种心理:宁可锦上添花,绝不雪中送炭。这是中国的传统说法,对这种现象,西方心理学家有另外一种更为哲理化的定义: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出自《圣经 新约?马太福音》中的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 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 主人,你交给我们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 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 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 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 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对已经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并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 马太效应 。
马太效应 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无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项一项地飘过来,结果往往是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道路上跌跟斗;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嫉妒。
其积极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二, 马太效应 所产生的 荣誉追加 和 效应终身 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取得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上的突破中也有 马太效应 的推动作用。
在人类社会中,马太效应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富人享有更多资源——金钱、荣誉以及地位,穷人却变得一无所有。20世纪60年代,知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将这种现象归纳为 马太效应 。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结交更多的朋友,而缺少朋友的人则往往一直孤独;名声在外的人,会有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因此更加出名;容貌漂亮的人,更引入注目,更有魅力,也更容易讨人喜欢,因而他们的机会比一般人多,有时一些机会的大门甚至是专门为他们敞开的,比如当演员、模特;一个人受的教育越高,就越可能在高学历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
一次,某大学的一群同班同学聚会。有的成了博士、教授、作家。有的当了处长、局长,有的成了公司老总,也有下岗分流的,给私人小老板打工的,还有赔本欠债的。
当年一个课堂里听讲的学生如今差别这么大,有些人不服气,说当初毕业的时候,大家学问、本事都差不多,可有的人机遇好,就上天;有的人背时,就入地——这世道太不公平。
被邀请来参加聚会的班主任听了这些抱怨,只是微然一笑,给这群当年的弟子出了一道题:10-9=?
老师见学生一个个直眉瞪眼,便说: 你们会打保龄球吗?保龄球的规矩是,每一局十个球,每一个球得分是0至10。这10分和9分的差别可不是1分。因为打满分的要加下一个球的得分,如果下一个球也是10分,加上就成了20分。20与9的差别是多少?如果每一个球都打满分,一局就是300分。当然,300太难,但高手打270、280却是常有的。假如你每一个球都差一点,都是9分,一局最多才90分。这270、280与90的差距是多少?
老师继续发挥: 排除别的因素不谈,你们当初毕业的时候,差别也就是10分与9分,不大。但是,这以后,有的人继续十分地努力,毫不松懈,十年下来,他得多大成绩!如果你还是九分八分地干,甚至四分五分地混,十年下来,你得拉下多大距离?可不就是天上地下吗?
上面的这个故事中所反映的是个人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它对我们的启示是:成功是成功之母。
人们喜欢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不是绝对的。如果一个屡屡失败,从未品尝过成功的甜头,还会有必胜的信心吗?还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吗?
在一本名为《超越性思维》的书中,提出了 优势富集效应 的概念:起点上的微小优势经过关键过程的级数放大会产生更大级别的优势累积。从中可以看出起点对于整件事物的发展,往往超过了终点的意义,这就像在100米赛跑的时候,当发令枪响起的时候,如果你比别人的反应快几毫秒,那么,可能你就能夺得冠军。
事实上,马太效应使成功有倍增效应,你越成功,你就会越自信,越自信就会使你越容易成功。成功像无影灯一样,不会给人心灵上投下阴影,反而会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成为不断进取的加油站。
而与此相反,失败会使人越灰心丧气,离成功越来越远。因为一个人遇到一次挫折和失败,马上就会受到上司的轻视、朋友的疏远和亲人的责怪,使得他的自信荡然无存,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放任自己,产生恶性循环,要想翻身必须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出马太效应对于个人发展的启示意义:成功是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