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细致、生动地展现了作者所处时代环境中广阔的生活场景,在这些细节礼仪、习俗、以至饮食穿着, 生活起居等琐事细节, 无一不毕现。在这些细节中, 时刻有“茶”的出现, 而且作者也用了相当多的笔墨描述了满清时期的茶文化现象。本文概述了书中的茶事情况,并对书中展现的古代茶文化进行了总结,对于茶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 名茶 宗教 民俗 养生 学识修养
《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巨著, 对茶有极为突出的描写。作者将茶的知识、茶的功用、茶的情趣全部熔铸于《红楼梦》中, 其描写茶文化篇幅之广博, 细节之精微, 作用之巨大, 蕴意之深远, 文采之斑斓,远远在中国所有古典小说之上, 为中国小说史上所罕见, 以致有人说: “一部《红楼梦》, 满纸茶叶香”。
1 《红楼梦》中的茶事描写
《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巨著,对茶有极为突出的描写,洋洋百万余言中提到茶事文字就有260余处,有的一个章节竟占11处之多。咏及茶的诗词有10余处,在120回章节中,作者不惜用一个章节—《品茶栊翠庵》来专门品茶论水。
1.1 名茶纷呈, 数量众多
茶在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 所谓“家家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红楼梦》描写的是钟鸣鼎食、诗礼簪缨之家的茶文化, 幽雅的茶事显得富贵豪华。富贵人家喝茶, 他们当然喝的是上好的茶, 首先是六安茶。小说第41回《品茶拢翠庵》中, 贾母道: “我不吃六安茶[1]。”六安茶为清代贡茶; 其次是“老君眉茶”, 也出自于该书第41回, 是妙玉为贾母特备的一种名茶。该茶嫩绿似莲心, 清香淡味, 最受文人墨客欢迎。清代也将其作为贡茶。这位长寿贾母喝着这象征长寿的老君眉, 当然会很高兴; 第三是普洱茶。小说第63 回《寿怡红开夜宴》, 林之孝向袭人索取“普洱茶”, 晴雯说的“女儿茶”也是普洱茶的一个品种, 是盛行清代宫廷和官宦人家的名贵贡茶; 第四是龙井茶, 小说第82 回, 宝玉读书回来, 急急忙忙去潇湘馆见心中情人林黛玉。只见“黛玉微微一笑, 因叫紫鹃: ‘把我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 二爷如今念书了, 比不得里头。’”一杯散发清香的龙井茶, 盛满了黛玉对宝玉的浓情厚意; 第五是枫露茶, 这是宝玉最喜欢喝的一种名茶, 很可能是曹雪芹杜撰的一种超凡脱俗的名茶珍品, 以烘托主人公宝玉的不凡, 见于小说第8回《奇缘识金锁》:“这枫露茶也确实不平凡, 一般茶泡了三四道, 早已味同嚼蜡, 这茶才刚刚出色出味”;第六还有一种外国名茶, 名叫暹罗国茶, 第25回《通灵宝玉蒙蔽遇双真》中, 王熙凤给大观园少爷小姐们送了暹罗国进贡的茶叶, 自然显得珍贵;还有种名叫“千红一窟”的仙茗, 那更是作者艺术杜撰, 一般人是无法消受的。只有宝玉在梦中才能品尝。说的是宝玉在秦可卿的房中昏昏睡去。梦见一位警幻仙子为他引路至太虚幻境。大家入座, 小丫环捧上茶来, 宝玉自觉清淳异味, 纯美非常, 因又问何名, 警幻道: “此茶出自放春山遣香洞, 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宿露而烹, 此茶名曰千红一窟”[2]。
以上七种名茶,泡出来的茶水颜色微绿清澈如镜,其味道也清香纯正,甘润解渴,乃茶中之珍品。除千红一窟和枫露茶外,其余五种都是贡茶,不但有本国的贡茶,而且还有外国的贡茶,反映了清代主要贡茶和名茶的现状,堪称是一份“清代贡茶录”。另外,《红楼梦》所写的茶,大多不是绿茶,而是红茶和花茶,这与北京天寒、社会上不讲究喝绿茶、而专喝红茶、花茶有关[3]。
1.2 讲究品茶, 精致入微
曹雪芹是品茗大家, 深得茶道“三昧”, 《红楼梦》中人, 品茶方式之雅致, 于下可见[4]:
1.2.1 讲究品茗用器
茶具的选择, 是要力求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叶, 保持茶的本性; 二是力求茶具古雅精美, 有较高的艺术性, 具有欣赏价值。《红楼梦》中特别着意描写茶具之珍贵。诸如“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成窑五彩小盖钟”“ 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绿玉斗”“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雕竹根的一个大盒”, 个个都是稀世珍宝。“品茶拢翠庵”时妙玉献茶, 不同的人用的是不同的杯子, 贾母的是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 然后是众人用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而妙玉又独拉了黛玉、宝钗去吃“体己茶”宝玉也跟了来, 给黛玉和宝钗的是珍奇古玩, 而把自己常用的绿玉斗给了宝玉。此外还有宝玉称做“古玩奇珍”的两只古杯, 这杯子还有一行小字:“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 苏东坡是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 又是一位品茶的专家。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 提出了“活水活火, 三沸而止”的烹茶要决, 足见其是品茗专家, 用与之有关的茶杯为饮, 也可见对品茶器具的讲究[5]。
1.2.2 讲究泡茶用水
在《红楼梦》中,烹茶之水,尤为讲究,并被人们喻为雅趣。在第二十三回,宝玉写的《四时即事诗》中,写到品茶用水。炎夏时,采撷荷叶上的露珠:“琥珀杯倾荷露清,玻璃槛纳柳风凉”(《夏夜即事》),冬天用扫来的新雪:“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冬仅即兴》)。“品茶栊翠庵”中,林黛玉问妙玉:“这也是旧年的雨水”时,妙玉马上毫不客气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个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翁一翁,总舍不得吃,买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的清醇?如何吃得?[17]”
1.2.3 讲究泡茶方法
泡茶方法分为“煎茶”和“泡饮”[6]。“煎茶”是古代茶饮的一个种类, 这种方法无论是在茶的品质上, 还是在烹煮技巧、作料内容和烹饮器皿上, 都较以前的泡茶有了很大的进步。《红楼梦》中采用了“煎茶”法: 以“茶之笋者”, 即今日我们所说的茶尖为原料, 烹煮之时, 将茶饼用竹夹夹住, 置于火上炙烤, 烤时对火的大小、所用木炭以及炙烤的程度都大有讲究。把茶炙到一定程度之后, 将其放入干净的纸没中封好, 以免炙好的茶团的香气跑掉。待到茶饼冷却下来,取出, 在碾上仔细地碎成粉末状待用。烹煮时所用的水也极有讲究, “其水, 用山水上, 江水中, 井水下”( 茶级.五之煮)。烹煮时水的沸腾程度更是极为关键, 《茶经》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 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 为二沸;腾波鼓浪, 为三沸, 已上, 水老, 不可食也。”明清以来, 最为流行的用茶方式还是“泡饮法”。“泡饮法”的方式很简单, 清人震钧在《茶说》中讲到这种方法时说,“泡饮法”只是“于水渝生茗而饮之”, 即把茶置于于容器中, 加入沸水冲泡后直接饮用, 又称摄泡法, 此法茶壶最重选作宜兴紫砂壶, 讲究“简便异常, 天趣悉备”, 是文人喜用的一种雅茶的烹法,《红楼梦》中的茶多数也是这种烹法。
此外,《红楼梦》中的茶事描写中也是很讲究茶食的。《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品茶栊翠庵”中写到“丫鬟便去抬了两张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穰鹅油卷”,这两样都属于高档的茶食[6]。
2 《红楼梦》中的古代茶文化
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农耕文化。茶是古代重要的农产品,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创造并发展了茶文化。茶文化的内容结构可分为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两部分。一部分为物质文化,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茶叶认知的经验集合,包括生产技术、茶政设施、贸易手段、茶叶功效等作用于茶叶产量和产值的提高和促进茶叶流通的种种人类文明成果,是“表象”;第二部分是精神文化,是“意象”。特指茶的知识、形象在人的思维中抽象化形成的有关茶的宗法、礼俗、宗教概念和文化意识等,这种抽象化其实是茶文化与宗教、文艺、民俗等其它人类文明成果结合的产物。因此茶文化的传播常常借助一定得媒介,如文学、歌曲、书画等。而《红楼梦》便是文学艺术与茶文化结合的产物[7]。
2.1 茶与宗教
《红楼梦》中第四十一回“品茶栊翠庵”中,贾母曾“两宴大观园”,吃酒肉、行酒令,热闹非常。来到栊翠庵之后,贾母只在院中不肯进禅堂。吃过酒肉就不能进禅堂,在庵院里喝茶是可以的。可见茶与佛教的紧密联系了。茶的普及就是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发展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黑暗,佛教追求内心解脱的精神与当时人们的内心要求一致,所以很快发展起来,“南朝三百八十寺”,寺寺皆种植茶树和讲究饮茶,饮茶能帮助和尚坐禅破睡、清心修行。今天我们许多名茶品种都来源自寺庙[8],如现今仍享有盛名的西湖龙井茶,就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在天竺翻译佛经时,从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天台山带去的;四川雅安的蒙山茶,相传是西汉蒙山甘露寺禅师吴理直所栽,称为“仙茶”;庐山云雾茶,是晋代名僧慧远在东林寺所植;江苏洞庭山碧螺春茶,是北宋洞庭山水月院山僧所植并制“水月茶”;黄山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所产黄山毛峰,武夷山天心观所产大龙袍及徽州松萝庵的松萝茶、云南大理的感通茶、浙江普陀山的佛茶、天台山的罗汉供茶、雁荡山的毛峰等,都是产于寺院的名茶。
饮茶还是一种修禅养生之法。饮茶静滤、涤去尘劳、净心自悟。佛教徒的生活比较艰苦,又有许多户外劳动,故当打坐时易感疲劳打瞌睡,无法集中心智,此时如能饮上一杯茶,则能提神益思,保证修禅的进行。茶还承载着佛家教义,茶性俭中和,与佛教严格要求自我,克服内心欲望的精神一致,固有人称“茶佛一味”[16]。
2.2 茶与民俗
2.2.1 以茶定亲
由于茶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之民族大文化的哺育,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民俗形式——婚恋中的“茶礼”[9]。明代郎璞在《七修类稿》中记载“女子受聘,其礼曰‘下茶’,亦曰‘吃茶’”。为什么要以茶作为聘礼呢,主要是因为茶树“茶不移本,移植则不复生”的特性与人们追求的配偶之间情义忠贞、生死不渝的理想相契合。
由于婚恋中的茶礼已经成为全民族的文化风俗,所以在通俗文化兴起之后,它便成为小说戏曲作家们拮取创作题材的一个热点[10]。《红楼梦》滴四十一回写被抛入空门的妙玉明请黛玉、宝钗喝梅花茶,实邀宝玉品“体己茶”。曲折幽离的把这个女性个体意识觉醒的少女内心深处的青春情思,刻画的淋漓尽致、委婉深邃。二十四回写凤姐差人给林黛玉送去两瓶新茶,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可谓煞费苦心。二十五回凤姐便说出了送茶背后的意思“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二十六回写宝玉给黛玉送茶,自然是凤姐下茶的尾声了。
2.2.2 以茶待客
《红楼梦》中凡是有亲戚朋友来, 一般都有以茶待客的描写[20]。第1回, 甄士隐命小童献茶,招待贾雨村; 第3回, 王夫人命丫环捧茶招待刚来贾府的林黛玉; 第26回, 贾芸进见宝玉, 袭人端了茶来, 贾芸忙站了起来, 笑道: “姐姐怎么替我倒起茶来?”第41 回贾母、宝玉等人到翠栊庵, 妙玉以各种名茶招待; 最为隆重的以茶待客之礼是元妃省亲的时候。这位皇妃娘娘回归贾府时, 那礼仪太监请元妃升座受礼, 顿时两旁奏乐升起, 随即举行“茶三献”隆盛礼仪。每一次献茶都要叩头礼拜, 三献之后, 元妃随即降座, 奏乐方止。
2.2.3 以茶作祭
茶祭自古以来就是丧礼的重要部分[11]。《红楼梦》中亦有茶祭的描写: 如第14回, 秦可卿死后, 王熙风向办理丧事的仆人交代了六项任务, 其中之一就有“贡茶”一项;第15回, 当秦氏的灵柩停在铁槛寺里时, 和尚也要向亡人奠茶;第58回, 贾宝玉听说演小旦演员药官死了很是悲痛, 即以清茶一杯祭亡灵。
2.2.4 以茶赠友
将茶叶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 在中国古代是屡见不鲜的事[12]。《红楼梦》中也有不少记载:第24回写王熙凤送暹罗贡茶给林黛玉;第26回写宝玉给林黛玉送茶;“丫头佳蕙笑道:‘我好造化, 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 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 可巧老太太给林姑娘送钱来, 正分给他们丫头们呢。见我去了, 林姑娘就抓了两把钱给我, 也不知多少。’”林黛玉奖赏送茶丫环, 是表示对宝玉的谢意, 其中茶叶所蕴涵脉脉深情, 只有他们两人才能领会。
2.3 茶与养生
古代劳动人民虽不具备先进的检测技术设备,但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也逐渐积累了茶叶保健功效的经验体会[19]。《红楼梦》第二回,黛玉第一次在贾府吃饭,饭后丫鬟送上茶来,却不是喝的,只是用来漱口。并不是贾府的无用规矩,其实饭后用茶漱口是符合养生之道的。饭后饮浓茶,主要弊端是茶中含有鞣酸,它在消化道中极易与食物中的铁结合,生成不易溶解吸收的鞣酸铁,血液中的铁含量低又会导致血红蛋白的下降,时间一长,就会造成缺铁性贫血[13]。同时鞣酸还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从而影响消化。但以茶漱口则无此弊端,反而能洁齿护牙。苏轼就曾经说过“浓茶漱口烦腻即去而脾胃不知”。茶是含氟量较高的饮料,而氟离子具有防龋坚骨的作用。龋齿形成之初,牙面上有一层由蛋白质、细菌和糖组成的茵斑。细菌分解食物为糖。糖为酸,从而腐蚀牙齿。而氟离子能进入茵斑,防止细菌生长,保护牙齿。同时茶叶中的儿茶素可以防治口臭。日本食品学会就曾做过此类研究。用儿茶素和常用去口臭药物叶绿酸铜钠做对照,发现儿茶素对口臭的抑制作用比叶绿酸铜钠强[14]。
2.4 茶与学识修养
古人有斗茶之说,其实斗茶的背后就是人的较量,比斗双方的修养、品性、智慧、才能。《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黛玉问妙玉:“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人,竟是俗人,连水都尝不出来。”只因不辨煮茶的水就被斥为俗人,可见茶的学问与文人的学识修养是密切联系的。《红楼梦》中那些吟风叹月的诗歌辞赋中也离不开茶[15]。如第50回芦雪庵十一美争联, 宝琴与湘云对成一联: “烹茶水渐沸, 煮酒叶难烧”。第17回中, 宝玉为潇湘馆题联: “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第23 回的《四时即事诗》四首中, 有三次写到品茶, 趣味盎然, 如《秋夜即事》诗云“静夜不眠因酒渴, 沉烟重拨索烹茶”。
诗情只为饮茶多,《红楼梦》中以茶入诗,尚不止上面引录的这些。这些茶诗体现了钟鸣鼎食人家的闲适,诗礼簪缨阶层的清雅。茶以特有的清香、色泽、醇美陶冶了大观园才子佳人的艺术情趣和审美品位,那一杯一盏的浓浓的世界里,潜藏着多少浓浓的诗意;那一枝一叶绿色芳香中,顿生起多少脱俗与飘逸。茶与诗的联姻,那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秋波对接,心灵感悟与艺术才情的双向沟通;一种宛如尘世外的舒展愉悦,一脉生命潜流中的幽静雅谧。茶诗是出水芙蓉,凌波仙子,为《红楼梦》一书增添多少情趣,增添多少光辉[18]!
以茶入诗取的是茶的清新脱俗。才子佳人口中所吟心中所求的就是要忘俗飘逸。茶以它的清香、润彩和醇美,而被人们赋予了情高趣雅的品质。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影射在一杯一盏中。
由上所述,《红楼梦》一书虽然不是以古代茶文化描写为目的,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茶的形象化、哲理化和普及化的进程。通过《红楼梦》这一文学艺术与茶文化交融的社会实践,作为客体的茶文化已经从越来越多的方面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而且范围日益扩大,形象逐渐丰满,充分显示了中国茶文化的深厚根基和非凡潜能。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三家评本) [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 茶言观舍.《红楼梦》中的茶文化[J].雨花.青少刊(逗号),2010(3):44-44.
[3] 唐黎标.《红楼梦》中品名茶[J].上海茶叶,2009(3):20-22.
[4] 孔润常.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中的茶文化探究[J].美食,2007(4):50-53.
[5] 王春华.《红楼梦》中的茶文化探究[J].贵州茶叶,2005,33(4):24-25,32.
[6] 叶靖,王烨军.《红楼梦》与古代茶文化[J].广东茶业,2005(5):28-29.
[7] 止敬.《红楼梦》中茶飘香[J].蚕桑茶叶通讯,2004(2):31-32.
[8] 许圣义 许昌浩.品香茶看“红楼”[J].养生大世界:A版,2009(5):57-57.
[9] 吴文渔.《红楼梦》中的茶[J].茶叶科学技术,2007(3):59-60.
[10] 宋华.从中华茶文化看《红楼梦》“茶”的英译[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130-132.
[11] 卢祺义.祖国茶文化和宋园茶艺馆[J].农业考古1992,(2):6~9.
[12] 赵和涛.国内外茶与健康研究新进展农[J].业考古1992,(2):160~162.
[13] 胡文彬.茶香四溢满红楼[J].红楼梦学刊,1994, (4).
[14] 俞平伯.俞平伯论红楼梦[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8.
[15] 盛瑞裕.石破天惊识红楼———红楼梦[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16] 陈忠懋.中国茶经[M].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92(5)
[17] 程启坤.中华茶文化若干方面的研究进展[J].茶叶文摘,1999(4)
[18] 詹永祥.茶道[J].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4),1992(4).
[19] 钟立飞:茶文化与酒文化比较试说[J],农业考古,1994 (2) :62~67.
[20] 1998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华茶文化多媒体光盘》,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ISBN-7-900309-54-3/J.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