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与导引养生

01-01 生活常识 投稿:沦为旧友
五脏与导引养生

祖国医学的脏(藏)象学说,是中医各科的基础,对导引疗法亦不例外。兹以五脏为主,分别说明它们与导引养生修炼的关系。

一、心

(一)西医

心居胸腔内,是脉管的枢纽、循环系统的中心,靠其舒缩运动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以管道系统连接全身的器官组织,为其运送营养物质,运走废弃物质等,以维持全身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

(二)中医

1.心主血脉 该认识与西医所讲的心的功能基本一致,即心是血液运动的动力,经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而且通过体表可以触到脉的跳动或形体,又由于颜面皮肤和舌的黏膜都很薄,血管分布丰富,所以心气旺盛、血流通畅时,舌与面部都会表现出红润、光泽的形象。故有“心在体为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之说。

心主血液正常运行的同时,其本身也需要血液的濡养。濡养心脏的血液称为“心血”(西医所讲的冠状动脉中的血液),它是心气产生的物质基础,而心气又是维持心正常搏动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以维持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2.心主神明 神明,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中医认为心是主管人的神志活动的,所以《灵枢·大惑论》说:“心者,神之舍也。”这里说的心,实际就是现代医学说的大脑。所以,心的气血充盛,人就可以保持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中医还认为,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心在全身脏腑器官中居首要地位,它的健康与否,对其他器官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3.心与导引养生 导引养生家平素都注意有意识地调整呼吸与心态,令自己平心静气,心平气和,这样心率就会缓慢下来,给主血脉的心创造一个休养生息的良好状态。练功调息中,深长的呼吸,使膈肌大幅升降,肺也加大了舒缩,这不仅促进了心脏的被动运动,而且促进了静脉血的回流,这些都能起到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心脏功能的作用。

练功中普遍运用的入静锻炼,使主神明的心(大脑)得到静养的条件。

著名导引功法“人体生命再生工程”中,运用中医“脏象”“阴阳”的理论颇多,如“调心法”中,依据心为阳脏,且为阳中之阳,所以要用至阴的功法来调。按动为阳、静为阴,所以

二、肝

(一)西医

肝在腹腔内,居右上腹部,为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生胆汁,消化脂肪,还是人体的化工厂、解毒器官;胎儿时期的造血器官,成人的血库,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二)中医

1.肝主疏泄疏泄,即舒展、通畅的意思。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运行畅通无阻,进而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行经的正常运行,调畅情志等。

2.肝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脏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3.肝与筋、爪、目、泪的关系 筋,即筋膜、韧带和肌腱。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目,即眼,乃人之视觉器官。泪,指泪液。以上筋、爪、目、泪均与肝密切相关,筋、爪均靠肝的精血濡养,目除靠肝的精血濡养之外,肝经还上连目系,泪液更是肝的精血所化。所以,肝精血充足时,筋才会强健,运动灵活有力,能耐受疲劳;爪才会坚韧,红润,有光泽;目才能视物清晰,辨色准确;泪液才会分泌正常。如果肝精血不足,就会出现动作迟缓,运动不灵活,容易疲劳,甚而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的情况,爪甲也会色淡、薄软、变形和脆弱,眼睛会出现视物不清、昏蒙目眩,泪液分泌减少,两眼干涩等种种表现。

4.肝与导引养生 肝与人的情志关系密切,特别是怒,怒由肝生(乃肝之精气所化),一般的怒,可以借其宣泄,维持人情绪的平衡,有一定生理意义,但大怒、暴怒,会伤肝,造成肝的功能失常,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因血随气逆,所以会引起出血、中风等病症;或郁怒不解会引起肝气郁结的不良后果。导引练功中要求入静,让人情绪宁静,全身放松,这样肝气舒和条达了,上亢之肝阳自然潜降,症状平复。另有《九转返还法》,其中摩运两胁,就有很好的疏肝理气,促进胆汁排泄的调肝作用。

三、脾

(一)西医

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部,呈扁椭圆形,质脆易裂。胎儿时期其具有造血功能,出生后只保留制造淋巴细胞的功能。脾内的巨噬细胞有吞噬和清除血内异物、细菌及衰老死亡的红细胞的作用。脾还有一定的储血功能。

(二)中医

中西医脾脏的概念完全不同。按中医脾脏的定义,用西医知识来理解,应该包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器官。

1.脾主运化

(1)运化水谷精微:指脾有消化饮食、吸收和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是化生气血的主要源泉。人体全身器官都要依靠水谷精微来维持其形体与生理功能的需要,所以称脾是后天之本。

(2)运化水湿:是指脾与肺、肾有共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2.脾主统血 脾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作用。

3.脾与口唇、肌肉、四肢的关系脾气健运,消化功能旺盛,摄取之水谷精微充足,血液丰盛,故而口唇红润,肌肉丰满,四肢轻健有力。

4.涎为脾液,脾在志为思 涎即较清稀的唾液,乃消化器官唾液腺所生,故有涎为脾液之称。脾在志为思之说源于:脾健运、营养充足,脑工作(思)的效率就高,故有脾主思之说。反之,思虑过度也将伤脾。

5.脾与导引养生 导引诸多静功,虽都静坐不动,但练功后消化功能常会明显改善与增强。究其原因,可从两方面理解:其一,静坐首先减少了思想活动,少思有护脾的作用;其二,静功躯体外观虽无动作,但膈肌这个主要的呼吸肌,在练静功中非但没有静止,反而增大了活动的幅度,这样,就必然推动腹腔能动的消化器官运动起来(被动运动),这就起到了促进消化的作用。

另外“行功”中的“走”,主要是四肢、肌肉的运动,有调动、活跃脾气的作用。“自控气功”中的“调息补气功”常式起式里的踏步转体功法,也有促使腹腔内脏,特别是肠胃运动的作用,所以都有很好的健脾功效。

四、肺

(一)西医

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1个,分列于纵隔两侧,被密封在呈负压的胸膜腔中,下方坐在膈肌上。肺呈圆锥形,海绵状。肺内布满含气小腔称肺泡,泡壁外面满布毛细血管网,体内、外气体的交换即在此进行。肺泡借一系列的管道连通鼻腔与外界沟通。肺依赖呼吸肌的舒缩引起胸廓运动所造成的胸膜腔内压力的变化和肺自身的弹性而舒缩。肺舒张,吸入

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肺收缩,呼出体内的废气。如此终生不停地进行着呼吸运动。

(二)中医

肺居上焦,位于胸中。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肺者生气之源,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覆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

1.肺主气 又包括两个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气: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功能,排出浊气,吸入清气,从吐故纳新中实现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用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肺主一身之气:由于肺的呼吸作用,才会有宗气的形成。宗气是肺呼吸得来的氧气,与肠胃吸收来的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合成、积存于胸中,通过“肺朝百脉”布散全身,全身器官得到宗气这一物质能量基础,才会产生各自的功能,才有全身之气的体现。

2.肺主行水 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可以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肺主行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较轻清的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还在卫气的推动与控制下化为汗液排出体外。二是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较厚重的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产生的浊液(废水)下输到肾与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3.肺与皮毛、鼻及悲忧情志的关系

(1)肺与皮毛:皮毛为一身之表,包括皮肤、毫毛、汗腺等组织,是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肺脏通过其宣发功能把水谷精微输布到皮毛,从而滋润了周身的皮毛、肌肉,所以就会皮肤润泽,毛发光泽,肌肉坚实。将卫气宣发到体表就可以发挥抗御外邪的能力。

(2)鼻为肺之窍:肺可呼吸,肺泡通过各级气道,经喉过咽经鼻与外界相通,所以鼻是肺与外界相通的孔窍。另外鼻的通气、嗅觉功能也要依肺的正常功能(肺气和)才能正常发挥,所以二者关系密不可分。

(3)肺与悲、忧情志的关系:忧愁、悲伤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耗气,因肺主气,故忧与悲易于伤肺。反之,肺功能低下,如肺气虚时,人体对外来的不良情志刺激的耐受力下降,易于出现悲伤、忧愁的情绪(肺结核患者就常有这种典型的表现)。

4.肺与导引养生肺主气,司呼吸,历代导引养生家都十分重视“调息”(呼吸锻炼),将调息视为导引练功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因为生命离不开“气”这一基本物质,人体的各个器官的活动都要有气的供养与支持,对脑、心等重要的器官,更是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氧气的供应。所以养生学家研究各种科学有效的调息方法,让修炼者获得高质量的呼吸效果,使人体脏腑器官营养充足,经络气血畅通,故而能健康长寿。

五、肾

(一)西医

人体一对蚕豆形的实质器官,位于腹腔后部,分列在脊柱两侧。主要功能是制造尿液,以排泄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体内多余的物质(如水、盐等),以及进入体内的药物、毒物等。

(二)中医

从肾主人体之生长发育、主骨、主水液、主生殖、主二便、生髓等功能综合来看,除泌尿之肾外,还应包含脑垂体、甲状腺、性腺(睾丸、卵巢)等内分泌腺,还有脊髓与脑等诸多器官。

1.肾藏精 肾脏所藏之精,称为肾精,包括两个部分:①“先天之精”,其来源受之于父母,乃胚胎形成之初的原始物质。它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繁殖后代的作用(类似西医所说的脑垂体、甲状腺、性腺等人体器官)。②“后天之精”,是五脏运用水谷之精化生的各自脏腑之精,除充养自身之外,将部分输送至肾储藏,充实肾精。

肾精是化生肾气的物质基础(“肾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肾气又称肾阳。肾气支配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活动。人由幼年、青年、壮年、老年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理功能变化都由肾气的盛衰变化来决定。

2.肾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脏有主持与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水液在体内循行的规律是:水入于胃,由脾上输于肺,肺气肃降,则水下流而归于肾,这便是水液在体内升降的大致过程。下降于肾的水液,又分清、浊。通过肾中阳气的气化作用,使清者上升归于肺而后布散周身,浊者则输于膀胱并排出体外,如此循环,来维持人体水液的平衡。

3.肾与骨、髓、二阴、发、耳、唾及神志惊、恐的关系

(1)肾与骨、髓:肾有促进骨骼生长发育和滋生骨髓、脑髓的作用,故有“肾主骨生髓”之说。

(2)肾与二阴:前阴指尿道、生殖器,后阴指肛门。人排解大、小便与生殖活动都要靠肾的气化作用才能正常进行,所以称肾主二阴。

(3)肾与耳和毛发:耳必须靠肾精的充养,才会有正常的听觉功能,所以二者关系密切。发的营养源于血,故称“发为血之余”。但发的生机在肾,因为肾藏精,精能化血,所

以精充则血旺,血旺则发自然生机勃勃。

(4)肾与惊、恐:肾居下焦,肾精化生肾气,必须通过中、上二焦,才能布散全身。《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由于惊恐阻扼,打乱了肾气通行的道路,所以易于伤肾。

(5)肾与唾:唾,指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由肾精化生,经肾气的推动从肾经至舌的支脉抵舌下,自金津玉液二穴泌出。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肾为唾。”

4.肾与导引养生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脏器,其所藏之肾精不仅可以化生气血,还是产生肾阴、肾阳的物质基础。肾阳乃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温煦、生化作用。肾阴,又是人体阴液之根本,有濡养、滋养全身脏腑的作用。肾的功能关乎人的产生、生长、发育等多种功能,所以养生家十分重视对肾的调护。如导引功法《人体生命再生工程》中“强肾法”即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提出的“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的理论,在功法中以和缓旋转腰部和在行功中柔和地屈伸腰椎来起到养肾、壮肾的目的。

自我按摩式的导引法,采取按摩肾俞、涌泉穴的操作也是为健肾而设的。

另外,唾是由肾精化生的,所以咽而不吐,就有回补肾精作用,所以,导引养生家提倡用咽津的方法来养肾精。如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讲:“咽口津是以真水补真阴,……是治阴虚的无上妙方。其效果超过六味地黄丸等药。”

标签: # 功能 # 器官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