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上6个人搭便车,你带谁
![回家路上6个人搭便车,你带谁](https://pic1.boleren.cn/img/回家路上6个人搭便车,你带.jpg)
如果你开着车,走在盛唐的时光国道上,可能会遇到6个大诗人。他们一字排开,扶一下背后的行囊,伸出右手:
老司机,带带我。
你太喜欢诗人了,都想带上,但你车上只有一个空位。
犹豫片刻,你摇下车窗无奈地说:
对不起啊前辈们,我不能超载,谁写的思乡诗能让我泪奔,谁就上车。
01
那肯定是我啦。
你话音刚落,一个白衣飘飘的大叔先走了过来,一屁股坐在你的发动机盖上。他挥一挥衣袖,抖落一身月色。
连自我介绍都没有,他上来就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你虎躯一震,这首《静夜思》如雷贯耳。几乎每个中国人,哪怕是学渣,也一定会背。
千百年来,它都是无招胜有招的范本,没有雕琢,简单质朴,但以情取胜,每个漂流在外的中国人,只要想起故乡,这首诗就会一并在脑子里出现。
按理说,李白出手,其他人都可以收手了。
但如果我是那名司机,这一轮,我不选李白。
当一样东西,在权威位子上坐得太久,人们是不敢质疑的,怕招黑。
今天,就让我来当一回坏人吧。
众所周知,阅读量最高的文章,未必是最好的文章。
同样,这首《静夜思》之所以有现在的江湖地位,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它进了教材,让中国人从小就读。
时间久了你会觉得,想家的心情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在孤寂的夜晚,对着月亮,想起天各一方的亲人。
但这真的是最好的思乡诗吗?
有人表示不服。
02
第二位大诗人走了过来。
他已到不惑之年,虽然衣着普通,但藏不住气质,一看就是见过大场面的人。
没错,他就是宋之问。
在初唐到盛唐的历史转折期,宋之问堪称是草根逆袭的典范。
他以寒门之身,凭借努力与才华逆袭,进入大唐文化圈核心,御姐武则天也经常给她点赞。
彼时,宋之问老师因为政治立场不坚定,被贬到广东,一去数年。半生荣华,都像浮云一样聚了又散。
那一天,在回洛阳老家的路上,他走了湖北汉江,在码头上遇到一个老家的人。
这个写了一辈子马屁诗的大才子,已经体会到了人情冷暖。此刻,他不再是一个文化官员,而是一个普通人。
他想到了年迈多病的父母,急于打听他们的消息,但又害怕,害怕听到不想听的消息。
于是,一首唐朝最具情感的思乡诗诞生了,就是这首《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同样是不加雕饰,简单质朴。
但它的厉害之处在于,用的是简单的字,却写出了复杂的情感。
《静夜思》告诉你的只是作者在“思故乡”,而《渡汉江》却能告诉你,“当我们在思故乡时,我们到底在思什么”。
这就是大咖的功力,你可以说他人品有污点,但不能质疑他内心也有干净的地方。
所以,诗刚读完,宋老师已经坐在副驾驶座位上了。
但他正要系安全带,一只苍老的大手突然拉住车门:
别急,看看老夫的诗再说。
03
这是一位发如雪的老人。
在“七十古来稀”的年代,他简直是个老寿星,因为他已经85岁了。
虽然人老,但血是热的。
满头的白发,未能遮住他炯炯的眼神。老人不啰嗦,脱口就是一首七绝: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没错,他就是最长寿的唐朝诗人,贺知章。
如果要在唐宋两朝661年的历史中,选一位最幸运的文人,估计只有贺知章了。
他少年成名,而立之年中浙江省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从武则天时期到唐玄宗时期,经历了多少次血雨腥风,但他依然身体倍棒。
从大唐国家图书馆馆长,到太子宾客,生活哪叫一个爽。在单位里,不管文官武将,甚至是大boss玄宗见了他,都要叫一声‘贺老’。
他生了个儿子,玄宗帮着取名。他退休了,玄宗带着百官为他开告别演唱会。
就算他喝醉了掉到井里,也大难不死,还在酒桌上帮我们发现了一个诗仙。
你说,这样的人回老家了,是不是要红毯铺起来、锣鼓敲起来,当地官员跪地迎接?
然而,并没有。
贺知章回家非常低调,村里的小屁孩竟然问他:你这个外地的老头,从哪里来呀?
文章有两种,一种是作者要去思考才能写的,另一种是你本没有打算写,那些好句子却突然出现在你脑子里,你只需要把它写出来,就是好文字,所以这首诗叫《回乡偶书》。
这个灵光乍现的美妙时刻,500年后的陆游说了出来: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偶然天成的文章,根本不需要人为雕饰。
这就是《回乡偶书》的妙处,它那么简单,却有一种举重若轻的力量。
想想看,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大佬,退出江湖,遇到一个不谙世事的后生。一生风云,几多感慨,都付诸浅浅一笑。那种体验,不是谁都可以有的。
04
但如果这么说,另一位大咖肯定不服,因为他叫王维。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可称得上是“用情高手”,想想他的“红豆生南国”,想想“每逢佳节倍思亲”,再想想“西出阳关无故人”,每一首都扎心。
但是今天,他要拿出一首并不太出名的思乡诗。
之所以不太出名,是因为这首诗要韵律没韵律,情感也不太浓烈,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随便命了个名,叫《杂诗》。
诗是这样写的: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一般人好久不回家,遇到老家来人,总要问点重要的事吧。
但王维不是一般人,是“诗佛”。他不问我们人类关心的问题,而是问:你来的时候,我家窗前的梅花开了没?
他为什么关心那颗梅花?是想到了什么人?还是某些事?这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每个人想家的时候,心里都有一棵‘梅花’。
王维用禅意的眼光,用一个小点,给你一个无穷的想象。
当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凡德罗提出“less is more”的时候,当乔布斯去禅修、提出极简主义的时候,当日本人从禅宗里悟出“断舍离”的时候,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读过王维。
齐天大圣再厉害,也逃不出佛祖的手心。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就要拉王维上车了?先别慌。
要知道,在大唐,从来都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并且这人,有可能是个小人物;山,也可能是座小山。
05
他就是王湾和他的《次北固山》。
如果要开一场大唐诗歌高峰论坛,王湾就是站在会场最后排,拿着小本本认真做笔记的那位。
他一生只做了个下级小官,留下的诗也不过10余首。
但就跟张若虚、王之涣一样,虽然存量不多,但只要是神作,一首就够了。
这一年春节前夕,王湾老师还在江南当差,他已经多年没回洛阳老家了,可能是老板不批假,他今年也不能回家。
此刻,他情绪低落,正走在镇江北部的北固山旁(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座山,以后还有好几个大咖在这里酝酿大作),他走累了,下了船,在江边搭起帐篷。
一夜未眠,在佛晓时分,他看到东方初升的太阳,多么美的景色啊!立刻拿出手机,哦不,拿出笔墨,写了这首《在北固山下小住》。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跟李白王维的‘去雕饰’不同,而是精雕细琢。
但他的刀法是神乎其神的,干净明快的,刷刷刷几刀下来,“气象高远,情景交融”。
看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就算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PK,也毫不逊色。
但最厉害的还是这一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因为他用的,完全是逆向思维:海上的日出,是从残夜里生出来的;新年还没到来,江南的春天就已经进来了。
千百年来不管多么大的腕儿,看到这句都得说一声:才华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当朝宰相张说,亲手把这句写成书法,挂在宰相总裁办,谁敢说自己的诗厉害,就让他看看这句。
到了晚唐,那个写出“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的郑谷,看到这句也仰天长叹:你为什么这么优秀?
立刻写诗致敬:“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那么,回不了老家、也没地方寄乡书的王湾,是不是可以上车了?
按说是可以了,这已经是神作了,你还想怎样?
06
但就在你准备喊一声‘王老师’的时候,那个半天没说话的大叔走了过来。
跟前几个忧心忡忡的诗人不同,此刻的这位大叔,一脸兴奋。略带落魄的装扮,也掩盖不住他眼里的光。
他快步走向车门,用河南话大声说:
都要回家了,咱都高兴点中不中?来,看我写咧。
说着,大叔拿出了他的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没做,这个人就是杜甫。
但这时候的杜甫不一样。
彼时,大唐花了八年时间,才把安史之乱平息,名副其实的“八年抗战”。
当收复河北的消息传来,身在四川梓州(剑门之外)的杜甫非常高兴,跟老婆孩子喜极而泣,立刻就动身回家。
所以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节奏非常快,被称为他的“生平第一快诗”。
你似乎能感觉到杜甫开着宝马,把车载音响开到最大,把油门踩到底,连红绿灯都不停,一路向北。
这个时候,再看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不是异曲同工?
李杜文章在,开车飙起来。
现在,你可以选了。
不过,我的答案很明显,谁不想回家的时候,放歌纵酒喜欲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