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三中全会为什么提前召开

01-01 生活常识 投稿:after rain
十九届三中全会为什么提前召开

一、超时间预期的三中全会


据新华社消息,2月24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第十九届第三次全体会议。这超出了所有人的时间预期。 


每一届在任期五年中召开七次全体会议,一中二中确定人事,三中讨论改革,四中关乎党建,五中涉及国民经济规划,六中主题不固定,七中为下一届党代会做准备。


即将召开的十九届三中全会,跟十九届二中全会(1月18日-19日)之间,仅相隔了一个多月时间。两个月间连续召开两次全会,这并不寻常——回顾1978年以来的历史可以发现,每一届的三中全会基本是在当年的下旬(9-12月)之间召开。


作为历史的转折点,1978年12月18日—22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开创了“谈改革”的传统,之后的历次三中全会,基本都是在探索进一步改革的路径。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在二中全会审议修宪建议之后,三中全会将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作出怎样的探索和安排,值得外界高度关注和期待。


二、为何在这个时间点召开?


我们参考了一些宏观经济研究的观点,总结可能的原因大概有两点:


第一点,二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宪法修改问题,原本的“为即将召开的新一届人大和政协做准备,主要是提交新的国家和领导人名单,人大和政协领导人名单,国家军委名单。确立新的两会的议题”,就只能延后进行。也就是说,本届的三中全会实际上承担了部分二中全会的议题任务。

二是,今年为改革开放40周年,一些改革措施和相应的机构调整提前进行,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烘托改革氛围。


考虑到本次三中全会议题偏向党和机构改革多一点,三中提前召开做改革序曲的概率更大一些,搞不好18年四季度还要开四中全会?


三、三中全会议题是什么?


毫无疑问,三中全会的消息会成为整个市场最强的消息。有必要做好相关的政策储备。


回顾历届三中全会重要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建设、家庭联产承包制;十二届三中全会农村走向城市、首次提出商品经济;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十六届三中全会废除8亿农民的农业税。十九届三中全会的本次议题是核心的切入点。


根据目前官方媒体发布消息,本次三中全会有五大内容:1、讨论《的工作报告》;2、讨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方案》稿;4、讨论有关人事问题;4、讨论《工作报告》稿;5、其他。


从中不难发现,超预期的就是第2点: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方案。目前会议对这个改革有两处提法值得重视:


【两个“还不完全适应”】1、当前,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2、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四个“必然要求”】1、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句话,改革是基于现实的要求。这种强烈的现实导向和问题意识,一直是改革的基本逻辑。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绩无一不基于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动因依然如此,这里可能会出超预期的点。

四、股市的利好方向


历次党的“三中全会”往往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关键点,“十九届三中全”类似“十八届三中全”等历届三中全会,往往会有重大的经济、政治改革措施落地执行。从“十九大”阶段的“十九大”经济走势来看,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与下滑的压力,笔者可以预计,“十九届三中全”必然会释放大量“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


(一)会议线索


会议是本次三中全会的前置会议,的发言可能成为三中全会的风向标。2月24日召开会议指出: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扩大消费和促进有效投资,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要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提高效能,更好为人民服务。


里面有几大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大攻坚、全面开放都是可以延伸的逻辑线。其中乡村振兴管理农业和农村题材;三大攻坚关联环保题材;全面开放关联地图以上海和广州两大自贸区为首。


(二)全面开放


作为党国经济方面的首席智囊,刘鹤的发言也可以作为重大的线索参考。今年1月24日,刘鹤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准备在两个方面扩大开放:


第一方面是落实大大去年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讲话时做出的承诺,以及回国后做出的对外开放一系列重大决策;第二方面是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候,推出新的改革开放举措。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也是此次会议对今年经济社会工作的重要部署之一,也就是说全面开放可能会起预期,这条逻辑线也会延伸到地图方向。


(三)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40年间,出现过数次大大小小的机构改革。据统计,大的改革主要有这六次:


第一次:1982年。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通过改革,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1993年。改革实施后,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


第四次:1998年。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 务院外,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第五次:2003年。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后,除外,由28个部门组成。


第六次:2008年。新组建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5个部委,组成部门改革为27个。


从以上可以发现,这几次机构改革主要集中在直属部门层面,以职能优化、精简机构为导向,很少触及内设机构。这会使得各个部门的内设机构千篇一律,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一点,从其改革的名称上也可看出,一般称为“机构改革”或者“机构改革”。但这次的机构改革名字叫“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涉及面自然更广更深,甚至还可能涉及修宪。


目前结合十九大报告,有几个潜在的机构改革方向可以提前参考:


1、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国家监察就是中国特色的国家反腐败机构。


2、独立自然资源监察机构: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3、更多的权利下放:“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赋予省级及以下更多自主权。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


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具体方案尚未公开,还需要履行程序,由提交三中全会讨论,再提交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大表决。但是,接下来的一系列改革动作无疑值得期待。

标签: # 全会 # 三中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