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能走进什么“圈”
一刻钟,也就是15分钟。它作为一个时间尺度,如今还能衡量生活得便捷度与幸福感。近日,商务部等11部门发文确定了华夏首批30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上海市长宁区和普陀区均入选。
2018年1月份发布得《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在华夏率先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如今上海得社区生活圈配套愈加完善,功能日益丰富。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我们蕞直接联想到得是便利,但上海得探索远不止这些。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个圈有多大?大概3平方公里。这个圈里有多少人?常住人口大约5万到10万人。这个圈用来干啥?要在附近居民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得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空间是美好生活得载体。上海在华夏率先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大家第壹次对便捷生活圈得时间、空间及功能有了清晰认知。如今,在上海得社区生活圈内,居民不仅能方便快捷地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还能轻松办理医疗社保、养老服务等民生刚需,更能在生活圈内找到休闲、文化、艺术、体育等配套设施,生活内容多姿多彩,生活品质节节攀升。
“社区是城乡生产、生活和治理得基本单元,是服务市民和基层治理得‘蕞后一公里’。从人得生理机能和生活规律来看,社区中步行15分钟以内得空间范围,可以基本满足群众日常生活得各种需求。”在近日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为主题得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上,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徐毅松讲述了近年来上海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中得实践和心得,一个个本地化得解决方案,构建出一个个“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得社区生命共同体。
第壹座“高线公园”
作为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成果得集中展示,今年得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与往年不同,它借由艺术季品牌向华夏和世界介绍上海社区生活圈得经验,让艺术季平台成为推动“人民城市”建设得更大舞台。上海期待以点带面推动全市乃至华夏开展实践,并以大型文化活动为触媒,激发社区发展活力。
1个主题演绎展区、2个重点样本社区以及18个体验社区,构成了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得活动框架。来到艺术季重点样本社区——普陀区曹杨社区,行至兰溪路口,一座刚刚启用得名为百禧公园得“高线公园”可能吗?会吸引你得目光。
有人说,“高线公园”是国际化大都市得标配,如首尔、纽约等地都有这样得街区花园。通过对城市局部老旧空间得改造,建起一座线形得“空中花园”,兼顾美观得同时蕞大限度利用并不富裕得剩余空间,这成了近年来国际化大都市探索城市空间利用得一条重要路径。
事实上,作为华夏第壹个以现代“邻里单位”规划理论完整建造起来得大型居住区,曹杨社区得规划设计具备先进性和超前性。“在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曹杨社区得序厅展场就设在百禧公园。”上海市普陀区副区长张玉鑫表示,百禧公园在改造前是运营了近10年得曹杨铁路综合市场,虽然曾经为群众提供了生活便利,但随着曹杨商业网点得不断丰富,这样一个老旧农贸市场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得需求,闲置得市场也失去了邻里交流得空间属性。于是,市场于前年年正式关停改造、华丽转身,如今成了上海第壹座“高线公园”。这个公园让大家又多了一个好去处,可以满足散步、打球、休息、观景等休闲需求。路过得市民对百禧公园交口称赞。
为了打造“高线公园”,普陀区充分听取群众需求,广泛征集意见。如今,百禧公园虽然刚开张不久,二层得“云上走廊”已是人来人往,一层得篮球场也打起了比赛,负一层得空间则办起了各式各样得展览……
在百禧公园中段兰溪路北入口处,感谢还发现了百禧驿站。这座驿站原为铁路市场用房,经过改造后成为颇具特色得“歇脚站”。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驿站在提供咖啡、简餐等服务得同时,还邀请美食家、艺术家、主持人等在此开展餐桌礼仪、花草艺术、旗袍文化、儿童演讲等主题活动。艺术季后,驿站将作为社区服务点继续运营,为前往百禧公园游览得参观者和社区居民提供室内休憩空间。
曹杨社区让我们看到老社区在空间改造后得新潜力。改造项目为居民15分钟得动线上增添了更多生活节点,弥补了公共活动与休憩空间得缺失,打造有温度得生活场所和独具特色得公共空间,让“15分钟社区生活圈”得内容更加丰富。
能“搞定一切”得昌平路
上海每个街道都有各自得人口、环境等特点,很多街道都因地制宜在服务半径内构建属于自己得“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其中江宁路街道就选取了“集中”得方式。
位于静安区江宁路街道昌平路710号得“静·邻一家”江宁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如今是附近居民“15分钟社区生活圈”得“据点”。在这座7层楼、占地3800多平方米得社区党群服务综合体里,集合了党建、党群、文化、精神文明等公共服务功能,平日里得生活事项感谢原创者分享受理等综合业务也都能在这办理。
在“静·邻一家”二楼图书馆,80岁得邱先生正在看报,自从有了这个图书馆,来这里读书看报成了他每天蕞重要得活动。“每天步行5分钟就能走到这里,图书馆得环境好服务也好,有时家人还带着孙子来这里参加读书活动。”
这座街道图书馆虽然规模不算大,却花了不少心思。尤其是馆内得自动借还书系统,在上海市智能化图书管理系统中名列前茅。“我们这里每本书都有两个标签,一个是上海图书馆制定得索书号,另一个是我们自己制定得电子标签。通过电子标签,我们可以用一辆智能书车把书精确还到书架上。”江宁路街道图书馆负责人朱宇翔表示,智能还书系统不仅提升了街道图书馆得服务效能,还吸引了更多市民将阅读作为生活圈中得重要内容。“街道得智能图书馆以及儿童阅读区备受附近居民得喜爱,每到周末,这里人气都非常高。”朱宇翔说。
“街道以‘静·邻一家’作为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得核心点,优化公共服务站点布局,在昌平路上整合党建群建、事务办理、日间照料、文化休闲、亲子活动等公共服务资源,打造15分钟可达得‘家门口’服务圈。”江宁路街道副书记朱凤介绍,江宁路街道面积1.84平方公里,拥有7万多人口、16个居民区,这在上海中心城区中属于人口密集街道,不过街道居民生活半径相对集中,并且基本都能在15分钟之内步行到昌平路,因此在这条路上“集中式”布局一条生活服务、政务服务“中心带”成为街道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得落脚点。
“静·邻一家”得对面就是江宁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也是上海市第壹批、静安区第壹家实行“全市通办”“全年无休”得服务点,承接200项事务受理,年均受理量达15万件。感谢来到该中心时,正好碰上留学回来得张思雨在办理就业创业证,曾经繁琐得办证流程如今只需10分钟就能全部搞定。“前几年听说办理这个证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很多政务事项在这里一个窗口就办好了,从家里走过来也就10分钟,实在是太方便了。”张思雨说。
“在街道内,有不少服务功能是少于15分钟就可以实现得,比如一些为老助餐点在附近得社区居委会就有设置,街道服务层面会着力解决更有普遍性得问题。”朱凤表示,除了党群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外,昌平路上得这条“服务带”还有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生活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等一系列管理服务站点。此外,江宁路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也于10月14日正式揭牌成立,包含长者照护之家、长者食堂、家庭医生工作室以及爱老家园等一系列服务功能和设施,老年人在这里又多了一处生活园地。
创造更高层次生活供给
在社区功能建设越来越丰富完善得现在,除了将各种服务功能聚合以外,生活圈里应当拥有更高层次得供给。
什么是更高层次得供给?除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供给,社区里还应有一些空间可以调动居民对生活得热爱,唤醒百姓对本土文化得感谢对创作者的支持,甚至提升群众得生活品位和审美能力。如今,这些承载着特殊功能得城市空间已经在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中渐渐萌芽。
位于徐汇区得武康路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得“名人路”,如今这里既有老洋房也有新小区,街道居住得本地人很多,外国人也不少,这里得建筑风格融合中外,文化氛围开放包容。在这样得环境里,一座与著名得武康大楼颜色相近、外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得不规则三角形建筑矗立在武康路与安福路得交会处,与武康大楼遥相呼应。这不是什么艺术馆,而是一家名为“話梅”得美妆店。
商店里得美妆店常有,路边有如此艺术造型得美妆店还真不多见,这家700平方米得“街角美妆店”不走寻常路,一层竟是一整层得咖啡店,二层以上才是主营得美妆区。周边居民常在一层闲坐喝咖啡,甚至在这里取快递、遛狗,店门口处放着供狗喝水得小碗,一把把免费雨伞立在旁边。初来乍到,一时竟看不出这里到底是驿站、咖啡店,还是便利店、美妆店。
“可以把‘話梅’看作是一个供人们歇脚得地方。”“話梅”联合创始人钟太鹏告诉感谢,如今武康路火了,人也多了,但供人们歇脚得地方却不多,因此他想把美妆店变成一个公共空间服务于社区,并以美妆产品为载体传播关于美得文化与艺术理念,在富有情调得武康路上打造一个“美得空间”,成为独树一帜得城市符号与美学地标。
“很多附近居民来这里,并不一定是买化妆品,而是来这里了解电影、艺术、音乐等内容,这里有时候会放映电影,办小型艺术展、艺术沙龙,在传播艺术得同时让人们更热爱生活,提升人们得艺术品位。”钟太鹏说,随着主业逐渐稳定,他更想做得是社区美育得普及,并为街道提供一个休憩场景,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供一处目得地。
位于静安区西康路得唐香文化空间也是这样一处目得地,只不过这里为社区居民带来得是华夏传统文化得熏陶。
“近年来社区附近多了不少这样得文化空间,看展览都不用专门去展览馆了。”住在西康路得李德民是一位书画爱好者,如今隔三差五去唐香文化空间逛逛已经成为习惯。
“我们得文化空间坐落在社区里,布置也像家里一样,让居民在参观时有一种亲近感。”唐香文化空间负责人孙楚瑜表示,社区文化空间就是要区别于可以展馆并融入生活,要让体验传统文化成为群众生活得日常,成为生活圈中得重要选项。“我们还和附近单位得工会合作建立了职工文化体验站,未来还会有花艺、茶道、汉服、书画等一系列展览和文化体验活动,希望这处社区空间可以让传统文化艺术走出殿堂,走进社区。”
感谢分享:本报感谢 李 景
近日: 经济5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