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要来了!中印醉翁之意果然不在对峙
莫迪要来了!
8月29日,印度外交部表示,总理莫迪将前往中国参加金砖 人会晤。
28日下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就中印边界对峙的最新进展做了确认。报道引用发言人原话如下:8月28日下午,印方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中方将按照历史界约规定行使主权权利,维护领土主权。
印度边防部队自6月26日非法越境进入中国境内后,一直纠缠不休,期间中国官方多次发出警告,印度置之不理。这让公众预测武力清场的可能性在逐渐增加。印度现在突然撤走,的确令人感到有些意外:就这么结束了?
现在答案出来了。
这次中印边界对峙的起因和核心问题,是印度边防部队非法越界进入中国境内,阻挠中方在洞朗地区修建公路。印度是将其边防部队撤回印方一侧,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方是否可以继续修路?如果我方修路工程可以继续,那说明印军已被我逼退,反之,如果印方人员撤回是以我方停止修路为先决条件,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的报道中,共引用发言人280个字,简单叙述了中印边界对峙的来龙去脉以及中方的立场,尽管有理有据,但还谈不上“十分清楚”,原话中有这样一句话:中方将按照历史界约规定行使主权权利,维护领土主权。
同日,新华社发表题为《印度撤军是认清形势后的正确选择》的时评,最后一段中也有类似的表述:随着印军非法越界事件的平息,中方还将一如既往按照历史界约规定,行使主权权利、维护领土主权,继续在洞朗地区巡逻驻守。
印度边防部队这次非法越界进入中国境内,并非宣称印度自己对洞朗拥有主权,而是以“支持不丹对该地区声称的主权”作为越界的理由,目的是阻止中国在该地区修路。
那么,该怎样理解“中方将按照历史界约规定行使主权权利”呢?行使主权权利包括很广,其中可以包括修路,也可以不包括修路,都不会影响行“使主权权利”的成立,但是,如果因为印度的阻挠就放弃了修路,或者说,以停止修路换取了印度撤回边防部队,那么,这个“行使主权权利”就打了折扣。
印度人撤了,边界至少会安静一段时间,但是我们大可不必高兴,更不必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类的话,因为从实质上说,印度并没有吃什么亏,事实不过是他们非法进来了,强行呆了两个多月,然后拍拍屁股走人了。
如果硬要把这说成是算印度人丢了脸面,那就未免也太阿Q了,按照这个逻辑,一个游客拒绝购票,进公园转悠了两个小时,然后在管理员的警告劝阻下走了出去,岂不也可以视为这家公园的胜利?胜利绝不应该如此廉价。印度毕竟是全身而退,在这种情况下说它丢了面子,怎么说都站不住脚。
从这次洞朗地区对峙来看,印度虽然军事力量弱于中国,但在地缘战略思维方面却并不输于中国,甚至略占上手。印度能够原地掉头,很大程度上与印度的国内局势有直接关系。
8月开始,印度国内一系列矛盾相继爆发,从印度北方闹独立,到因审判江湖“大师”辛格引起其支持者骚乱,以及因莫迪推动消费税改革而激起的城市大罢工,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令莫迪顾及不暇,很难有精力再与中国在洞朗地区保持紧张对峙。
从历史上看,尤其是在领土问题上,深得殖民主义思想真传的印度人有只占便宜不吃亏的心理,当他们打算放弃的时候,那一定是因为不放弃就会有更大的失去。所以,大可不必把印度这次撤回边防人员看成是“认错”,因为印度从骨子里就不是知错就改的好学生,它这次选择了符合中国期待的举动,完全不是因为中国方面的再三警告,而是因为印度自己后院着火,因为自己内乱所形成的压力,他们担心撑不下去。
莫迪很清楚,如果他们一味地闹下去,万一中国真的出手,印度就会腹背受敌,到时候会出现何种局面很难预料。
所以说,印度这次撤回完全是为了保全自己,而绝不是给中国人面子,更不是屈从了中国方面的警告。试想,1962年11月的边境战争惨败于中国,都没能让印度人彻底接受教训,几个外交和媒体警告就能让新德里退却?这种想法显然过于乐观了。因此,现在就谈谁是赢家,还为时尚早。
除了印度国内危机,即将在厦门召开的2017年金砖国家峰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距离峰会只剩下一个星期,印度做出撤回边防人员的举动,不排除是为总理莫迪出席峰会创造条件。如若对峙持续下去,莫迪将面临两难选择,金砖峰会并不只是中印两国的双边会晤,错失这样一个机会并非莫迪所愿。
中国领导人与印度总理莫迪
可是,会议结束以后,印度还会怎样做?以印度人的性格,他们很可能再来,至于什么时候来,印度人会根据两个气候,政治气候和自然气候,选择他们行动的时间。对印度来说成本很低,但对中国来说却是很耗费精力。印度人的逻辑与中国完全不同,中国如果以自身的逻辑去判断印度未来的举措一定会出现失误,所以,必须考虑到印度故伎重演的可能性。
不过,在一定程度上,这次对峙中国也有教训需要吸取,例如,在对峙初期,外交调门拉得过高,在印度人依然不收手的情况下,我方似乎并没有具体跟进的决断性措施。试想,如果没有金砖峰会在等着莫迪,这场对峙会否持续到大雪封山呢?拉高调门的同时,后续预案要同步跟上。
这次对峙究竟是谁真正占了上风,可以从一个侧面得到验证,那就是不丹对中印两国的态度,这是此次对峙谁是赢家的试金石。
作为夹在中印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不丹长期以来受到印度的牵制,国防和外交更是完全操控在印度手中,因此,在南亚地区,不丹是唯一一个中国存在感不强的国家。不丹是中国的邻国,却与这个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在中国的所有邻国中是独一份。这不应被理解为不丹无视中国,而只应理解为不丹的想法不被印度允许。这次印度与中方发生对峙,理由就是要为不丹出头。
按照道上的规律,在两个老大杠起来的时候,小兄弟的态度就是胜负的试金石:如果印度这次实际占了上风,不丹就会铁了心跟印度混下去;反之,如果这次对峙是中国实际占了上风,那么不丹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尽管两国在短期内建交还不太现实,至少双方会比以前走得更近。
不丹国王夫妇与印度总理莫迪
尽管这次边界对峙以和平方式结束,但是,结束对峙并不意味着平局,谁占了上风,谁落了下风,并非中印双方的说辞和媒体报道所能左右,不丹的态度倒是可以做一个客观的验证。
印度这次非法越界可以说居心叵测,为不丹出头只是个幌子,或者说,只是其目的之一,新德里的另一个目的是,借机试探中国的底线。
印度这次在边界闹事对中国刺激很大,然而,实事求是地说,这一刺激更多是反映在民间,民间反应强烈是因为一口气,而则更关心的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中印在边界上虽时有摩擦,但那里并非中国的核心利益,因此,中国从一开始就不想以武力清场的方式解决这次对峙,这一点印度已经看得很清楚。
中国不想动武是实,但是说中国不想动武是因为惧怕印度,那并不符合事实,甚至连印度人都不会相信。不想打并不等于不敢打。
印度之所以敢以泼皮牛二纠缠杨志的心态同中国在边界对峙,就是吃准了中国不会真的对其动武,而这也恰恰是这次对峙能够和平解决的深层次原因。
有人认为,印度是怕中国武力清场才撤出的,这似乎也不符合事实。其实,中国从对峙开始以来一直以说理和警告为主,很多迹象都使人无法相信,中国已经做好了与印度小规模武力冲突的准备。
这次对峙发生后,倒是印度在边界地区部署了大量军力,而中国只是在西藏地区举行了实弹演习和一定程度的军事调动,但是吓阻的成分居多。如果真的因武力清场导致双方发生武装冲突,考虑到后勤补给等因素,情况未必对中方有利。
印方这次就是从乃堆拉山口进入洞朗地区与中方对峙的,此山口原为中锡乃堆拉山山口,印度吞并锡金后,印度与中国就形成了中段接壤地段。(读者李安川提供的独家珍贵照片)
1962年我军之所以在击败印军后迅速撤军,也正是因为补给跟不上,加至冬季来临,如不撤军将很可能在遭到印军反扑时陷于被动局面。
国际政治舞台上上演的剧目都是博弈,不管结果如何,都要总结经验以利再战。这次中印边界对峙给中国提了个醒,那就是印度并没有,或者说不愿意接受1962年边界战争失败的教训,试图再次挑衅中国的领土主权,因此,中国必须重新认识印度的自我定位,联合巴基斯坦,加强与尼泊尔的互动,同时改善与不丹的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西南地区的军事部署必须比从前更加强化,否则,很难应对印度未来可能再次挑起的边境事端,并且如果不按住印度这条地头蛇,一带一路中的“海上丝绸之路”就会受到阻遏,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北非和欧洲的经济合作大业就会遭到削弱。
无论如何,这次边界对峙的和平结束符合中国的期待。因为自6月下旬对峙发生后,外界一度担心印度总理莫迪会缺席此次厦门峰会。现在对峙以非武力清场的方式结束,莫迪的身影将会出现在下周金砖峰会上似乎没有悬念。这是中国所乐见的,因为作为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印度若缺席此次会议,将会使会议传达出的正面主题受到削弱。
而中国另一件压倒一切的大事是:秋季要开一场极其重要的会议。会议必须排除一切干扰,营造祥和安宁的内外氛围。
可以说,早在边界对峙之前,中国就希望能在9月3日的金砖峰会之前解决这一问题,甚至可以说,中国的迫切心情要远超过印度。
如果对比中印媒体的报道,不难发现,双方是略有出入的。所以,有人说,中国给印度留了点面子。这听上去有些道理,印度这次越界进入中国领土就是为了阻止中方修路,如果中方在外交回应中明着说“还将继续修路”,这会让印度脸面尽失;如果中方修路的计划丝毫没有改变,那么,用一句笼统的“中方将按照历史界约规定行使主权权利,维护领土主权”告知外界,倒不失为一种更好的措辞。
可是,面子的事从来都是难以两全,印度军人毕竟在中国领土上滞留了两个多月,最后毫发无损地拍拍屁股走了,这让很多国人难以接受。或许,对这场边界对峙来说,中国赢得了里子,而就印度而言,如果未能阻止中国修路,则它的目的就没有达到,但是,其边防人员在中国领土上呆了70多天后竟能全身而退,则足以说明它并没有完全丢了面子。
不过,印度从这次对峙中多少探出了中国的底线,这或许才是他们的真正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