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莓栽培历史与现状

01-01 生活常识 投稿:用情深至到无情
中国草莓栽培历史与现状
导读:在大果凤梨草莓传入我国前,我国各地只是采食野生草莓,生产上并未栽培,自大果凤梨草莓引入我国后才开始有草莓的栽培。

中国草莓的栽培历史与生产进程

在大果凤梨草莓传入我国前,我国各地只是采食野生草莓,生产上并未栽培,自大果凤梨草莓引入我国后才开始有草莓的栽培。我国草莓的栽培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一、早期引入与零星栽培阶段

大果凤梨草莓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至今不到l00年的历史。据《北满果树园艺及果实的加工》(哈尔滨铁道局,1938年)记载,1915年一个俄罗斯侨民从莫斯科引入5000株草莓品种‘维多利亚’(Victoria,别名:‘胜利’)到黑龙江省亮子坡栽培;1918年又有一铁路司机从高加索引种到一面坡栽培。这是所见确切记载现代大果凤梨草莓在我国栽培的第一部书籍。据调查走访,同期在上海也有一些传教士把凤梨草莓引种到现今的宝山区张建浜一带栽培。在河北,此期也有法国神父从法国引入草莓品种到正定天主教堂栽培,后由天主教徒传到定县王会同及献县一带,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保定鸡心’、‘正定大丰屯鸡心’均来源于正定天主教堂。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传教士以及旅居山东青岛的日本人带来了一些草莓品种在青岛栽培。在山东,据称旅居朝鲜的华侨引入品种到黄县一带栽培,进而在烟台、威海栽培,故草莓在当地又有“高丽果”之称。后来,全国各地通过教堂、教会学校、大使馆等渠道也有少量引入。新疆由苏联引进了‘红草莓’,台湾从日本引进了‘福羽’等品种。20世纪40年代前,原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农学院试验场均曾从国外引进草莓品种,进行筛选和栽培,但一直未形成商品生产。北京阜城门外的阜丰果园、西直门外的万生园、西南郊的三路居和原北京大学农学院芦沟桥农场、东郊的八王村和大兴县黄村等地也有小面积栽培,但都是露地零星粗放栽培,产品只在初夏短期供应市场,以白食为主。其后,在全国出现少数个体经营者利用风障、阳畦和土温室进行保护地栽培。当时,草莓作为一种奢侈品,以高价运至城市繁华街头出售。因此,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草莓一直仅在大城市市郊零星栽培,未能得到重视,没有形成商品化栽培。

二、中期缓慢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草莓曾一度有所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草莓生产在大城市附近已开始作为经济栽培,主要在上海、南京、杭州、青岛、保定、沈阳等城市近郊。随着新果园的建立,草莓作为间作物有了成片发展,尤以江苏、上海、浙江一带较盛,东北地区也多有栽培,有的地方已形成较集中的产区。随着栽培技术的提高,草莓单产也有所提高。如南京市晓庄林场在1958年大面积栽培平均亩产已达662.5kg。草莓的发展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仅上海的栽培面积一度达到50hm2,年产量约250t。60年代中期以后,刚刚有所发展的草莓业严重受损,全国的草莓栽培面积迅速减少,到70年代中后期,我国草莓生产降到了最低谷,如当时上海栽培面积仅2hm2,年产量l2.5t。1978年,河北省满城县栽培面积仅33hm2,总产量不足300t,当时全国栽培面积也不过300hm2左右,总产量不足2000t。20世纪50一70年代,我国的草莓栽培形式为露地,面积小,产量很低。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较多从国外引入草莓品种,沈阳农学院(现沈阳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单位从苏联及东欧国家引入一些品种,如沈阳农学院1959年从苏联两次共引入26个世界各国品种,包括美国品种‘斯帕克’、‘塔里斯曼’,法国品种‘巴黎’,苏联品种‘女共青团员’、‘美索夫卡’、‘诺宾卡’等。1966—1976年期间,我国引入的草莓品种资源丧失殆尽,只有少量品种散失在农家。此期还开展了一些实生选种和品种问杂交育种,华东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原有引进草莓的基础上于1953年选育出了产量、外形、品质较优的3个草莓品种,即耐贮性好的‘华东4号’(‘紫晶’),成熟期较早的‘华东8号’(‘金红玛’)和‘华东9号’(‘五月香’),并于1952年推广1万株苗至南京、上海、武汉等地进行生产栽培。1957—1960年沈阳农学院利用国内引入的品种开展了草莓实生选种和品种间杂交育种,从中选出‘绿色种子’、‘沈农l01’、‘沈农102’、‘大四季’4个品种在沈阳市郊区推广栽培。

三、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是我国草莓生产真正规模化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各级及科研单位对草莓生产开始重视,使草莓生产发展非常迅速,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甚至成倍增加,栽培形式也由原来的单一露地栽培转变为露地与多种保护地形式并存,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从而刺激了草莓在我国的快速兴起和蓬勃发展,使草莓成为我国果树生产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树种之一。随着草莓多种形式的栽培成功,很快就迅速发展并遍及全国各地,北自黑龙江,南至海南,东自浙江,西至新疆均有草莓的商品化栽培。20世纪80年代全国草莓栽培面积迅速增加。据全国草莓研究会(现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统计,1980年全国草莓面积约666hm2,总产3000t左右。1985年,全国草莓栽培面积大约为3300hm2,总产量约2.5万t。1995年,全国草莓栽培面积约为3.67万hm2,总产量约37.5万t。1998年总面积已达到5.8万hm2,总产量70余万t。2003年全国草莓面积约7.6万hm2,年产量约134万t,总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全国草莓栽培面积是l985年的23倍,产量是1985年的53.6倍,其中河北、山东、辽宁、甘肃、安徽、河南、江苏、上海、四川、浙江、陕西等地成为全国草莓的主产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从欧美、日本引进的一些新品种在生产上迅速取代了过去的老品种,成为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并不断发展和更新,各地陆续从国外引进推广了一大批草莓优良品种,如‘全明星’、‘戈雷拉’、‘哈尼’、‘达娜’、‘早红光’、‘丰香’、‘女峰’、‘丽红’、‘因都卡’、‘盛岗l6’、‘森加森加拉’、‘鬼怒甘’、‘弗吉利亚’、‘吐德拉’、‘章姬’、‘幸香’、‘枥乙女’、‘卡麦若莎’等数十个新品种,它们在生产上得到了较广泛应用。80年代‘宝交早生’在全国栽培面积较大,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明星’成为华北、西北生产中主栽品种,东北地区以‘戈雷拉’、‘全明星’、‘宝交早生’为主,中南部地区以‘宝交早生’、‘春香’、‘丽红’、‘硕丰’为主。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保护地栽培的兴起,东北地区由于‘弗吉利亚’。品种在日光温室中产量高被大力推广,使‘戈雷拉’的面积迅速减少。但‘弗吉利亚’品种在冬季低温期的品质较差,因此随后又被‘吐德拉’和‘鬼怒甘’所取代。华北、华东及西北产区90年代以来,露地及半促成栽培仍以‘全明星’、‘宝交早生’为主,而促成栽培则以‘丰香’为主;华东、华中地区在90年代以来特;别是l995年以后,‘丰香’则是主栽品种,占生产栽培面积的70%~90%以上。2000年以后,由于‘丰香’易感白粉病,所以它在全国各地的栽培面积开始减少,而‘达赛莱克特’、‘卡麦若莎’、‘枥乙女’、‘章姬’、‘幸香’的生产面积正在不断扩大。加工品种则多以‘哈尼’、‘森加森加拉’、‘达赛莱克特’、‘达善卡’为主。与此同时,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还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工作,选育出了一批适合我国不同气候条件的优良新品种。

我国南北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加之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栽培形式多种多样,既不像Ft本以塑料大棚为主体,也不像美国以露地栽培为主体,而是各种形式并存,代表了我国不同地域气候特点和生产发展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基本栽培形式为露地栽培。80年代初期,生产上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栽培,8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小拱棚栽培,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南方推广塑料大棚,北方推广塑料日光温室,使我国露地栽培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简单的地膜覆盖、小拱棚、中拱棚、大拱棚,到金属材料组装的塑料大棚、竹木或钢筋骨架的日光温室,应有尽有。在我国保护地栽培形式中,北方地区以日光温室及中、大拱棚为主,南方地区以塑料大棚及小、中拱棚为主。目前,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南成为大棚草莓生产基地,河北、辽宁、北京等北方地区成为日光温室草莓生产基地,四川成为小拱棚草莓生产基地。另外在山东、北京、辽宁等地还进行了抑制栽培,但在我国草莓的无土栽培和立体栽培以及抑制栽培仍处于试验阶段,在生产上应用面积很少。利用我国南北的区位优势和多种栽培形式的搭配,拉开了鲜果上市时期,使草莓鲜果供应期延长到6~8个月。

中国草莓栽培产区分述

依据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可将我国的草莓产地划分为3大产区,即北方产区、中部产区和南方产区。各产区中,面积在≥l.0万hm2的有河北、山东、辽宁;面积在0.3万~0.9万hm2的有甘肃、安徽、河南、江苏、上海、四川、浙江、陕西;面积在≤0.2万hm2的省市有湖北、吉林、黑龙江、江西、新疆等。

北方产区包括秦岭与淮河以北、东北、华北、西北诸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有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华北地区的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和北京市,西北地区的甘肃省、陕西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该产区秋冬气温低下,l月平均气温-l至-l7℃,气温及日照长度均能满足普通草莓品种休眠与花芽分化的需求;由于气候寒冷且降水量少,为方便防寒及灌水保水,常采用高畦边的低畦栽培,冬天畦面上覆盖地膜或地膜+作物残秆,大面积连接成片,形成该产区蔚为壮观的冬景。北方产区栽培方式多种多样,常见方式有露地栽培、小拱棚早熟栽培、大棚半促成栽培、无加温日光温室半促成栽培及加温Et光温室促成栽培等。由于秋冬低温来临时间早,与南方及中部地区相比较,定植时期明显前移。华北地区的定植适期为8月中旬至下旬,东北、西北地区为8月上旬至中旬。露地栽培的收获期华北地区为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东北、西北地区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小拱棚栽培的采收期比露地栽培提早l5~25天。大棚半促成栽培以冬季气温较高的山东省沿海地带如烟台、青岛等地居多,ll~12月间覆盖两重塑料保温膜,采收开始期为翌年的3月中旬。由于日光温室保温效果好,利用深休眠品种进行无加温半促成栽培时,4月上旬果实即开始成熟;利用日光温室与加温相结合,浅休眠品种如‘丰香’、‘静香’等可在11月上旬开始采收上市。近几年来,大规模利用保温性良好的日光温室进行促成与半促成栽培,成为该产区又一新的景观。这种栽培方式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及山东等地,每亩产量可达l.0~1.5t。目前北方产区保护地栽培的主要品种有‘丰香’、‘弗吉利亚’和‘吐德拉’等,露地栽培的主要品种为‘全明星’、‘宝交早生’和‘玛丽亚’等。

中部产区包括秦岭与淮河以南、长江流域诸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有安徽、江苏、上海、四川、浙江、湖北和江西。该区域l月平均气温0~5℃,属非寒冷地区,但秋冬气温与日照长度能使普通草莓品种正常花芽分化及顺利通过休眠。露地栽培无需覆盖物即可完全越冬。因降水量明显多于北方产区,常采用排水良好的深沟高畦式栽培。该产区是地膜覆盖露地栽培、小拱棚早熟栽培、大棚促成与半促成栽培等多种栽培方式共存的区域。由于该地区大多施行草莓与水稻轮作栽培制,因此定植时期常受到前作的限制,促成栽培的定植期多在9月中下旬,半促成与露地栽培的定植时期大致为10月上旬至l0月下旬。冬季温暖的四川省露地草莓的采收开始为4月中旬,其他省市的采收期为4月下旬至6月上旬。小拱棚早熟栽培的采收期通常比露地栽培提早10~15天,而四川省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冬季气温高,对浅休眠性品种即使采用小拱棚栽培也不至出现低温所引起的冻花冻果,采收期可提早到l2月上旬,与浙江、上海等地的促成栽培效果相似。近几年,浙江、上海、江苏、四川、安徽等地大棚保护地栽培面积急剧增加,已成为我国促成栽培主产区。这些地区利用浅休眠品种或休眠性较深的品种与赤霉素的使用相结合,使成熟初期提早到l2月上旬甚至11月中下旬,每亩产量约为1.5~2.Ot。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生产设施的改善,大棚促成栽培与半促成栽培的面积急剧增加。中部产区促成栽培的主要品种有‘丰香’、‘宝交早生’、‘明宝’和‘丽红’,近年来‘章姬’、‘幸香’的面积正在增加,露地栽培主栽品种为‘宝交早生’,半促成栽培主要品种为‘宝交早生’及‘丽红’,小拱棚栽培品种为‘宝交早生’,四川省大部分地区小拱棚栽培利用‘丰香’。

南方产区包括南岭山脉以南、华南诸省,主要有台湾、广东和海南。该产区冬季温暖,1月平均气温10℃以上,秋冬气温不能满足草莓植株休眠与花芽分化所需的低温量。利用现有品种于当地低海拔平原地带育苗并进行生产栽培时,一般产量较低,每亩收获量仅0.33~0.4t。因此,早期的生产用苗全部调自长江流域或北方地区,近年来当地科技人员积极试验高海拔地育苗法,部分生产用苗已能就地繁殖。南方产区秋冬自然气温高,无需特别保温,早期的栽培方式几乎全为地膜覆盖的露地栽培,近年来大棚栽培也逐步成为该地区的一种主要栽培方式。浅休眠品种10月下旬至ll月上中旬定植,12月下旬开始采收,一直可延续至次年5月。如果利用中部或北方地区调运苗,集中采收期可调节至次年的1~3月。目前该产区的主栽品种为‘丰香’、‘弗吉利亚’、‘达赛莱克特’与‘宝交早生’。


标签: # 草莓 # 品种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