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认识孩子的思维特征,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孩子。
最近有朋友说,差点被两个小孩吓晕。前几天,她带着两个孩子上街,大儿子6岁,小儿子2岁。路上,她见到一家服装店搞活动便走进去看了,一回头,两个孩子不见了!她立即丢掉衣服走出商店,那一瞬间就像过了一万年,各种可怕的念头和想法都出现了……走到拐角处时,谢天谢地,哥哥牵着弟弟的小手,正在一辆摇摇车前面“咯咯”笑。两个调皮娃被摇摇车的声音吸引,自己跑出来玩了。
常常有父母问,孩子多大才不会丢?什么年龄的孩子最容易丢?每天担惊受怕的,怪难受的。这是所有父母的心声,谁不希望孩子们平平安安地在父母身边成长呢?没有哪个父母能承受孩子丢失的悲剧。记得在电影《亲爱的》里面由黄渤饰演的爸爸,当小孩丢失后的那种绝望和艰难,真的让人后怕。
2012年台湾儿童局的统计数据表明,2岁以上至未满4岁是孩子是最容易走失的年龄,商场是最容易走失的地方;
2016年国内法制晚报公布的数据是:5岁以内走失的孩子占70%,容易走丢的时间段是12:00-18:00。
所以,2-5岁内是孩子最容易走丢的年龄,当然并不是说孩子5岁以后就很安全了,只是相对而言。
▷2-5岁内是孩子最容易走丢的年龄,为什么会这样?由这年龄段孩子的思维特征决定:
1、对周围充满好奇心
2-5岁的孩子处于好奇心的爆发期,他们喜欢看新奇的东西,被有趣的声音吸引,喜欢用手触摸和按压各种东西,这是孩子探索的行为,却也给他们带来了安全隐患。他们可能在跟父母上街时,被街上穿着得五颜六色的陌生人牵着走,被某个新奇的玩具吸引,或者在街上搜寻有趣的音乐或声音……
在这些好奇的探索时,他们常常以为——就像在家里那样,父母总会在我身边。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就可能不知不觉地消失在他们的视线范围内。
2、一旦走丢,不懂“理智”
情绪先行是所有人的特征,尤其是这阶段小孩子的特征,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未够成熟导致,他们完全不懂的“理智”。当他们一旦发现找不到爸爸妈妈了,第一时间便是恐惧感侵袭,大声啕哭,并且一边大哭一边着急地奔走,企图在人群中找到爸妈熟悉的面孔,越寻找越恐惧,最终完全不知所措,能被任何人“牵”着走,这是这年龄段孩子的下意识行为。所以爸妈要有针对性地告诉孩子:“哭”是没用的,在人群里乱走也是没用的,要寻求帮助。
具体地,父母可以这样教育:
1)原地站着,让爸妈找自己,而不是自己去找爸妈;
2)停止哭闹,现场寻找穿制服的人员,告诉他们自己找不到爸妈;
3)不能跟随任何人离开跟爸妈走失的地方。
3、不认字,不认路
学龄前的大部分孩子不认识字,也不认识路,即使认得也是很少。所以他们没能力通过路名或指示牌找到回家的路。另外,这年龄的孩子缺乏抽象思维,但具体形象思维突出,所以父母可以孩子重点记住周围的建筑物,至少要让孩子记得家里附近的地标,比如某个大型的商场,或某个标志性的建筑物。一旦走丢,能通过告诉别人地标信息能找到家里大致的位置。倘若这些孩子能记住自己的名字和幼儿园的名字,以及爸爸妈妈的名字,那么在警察叔叔帮忙时就能找到更准确的位置了。
所以,父母至少要让孩子记住下面几个简单但是必要的信息:
1)家里附近的标志性建筑物的名字
2)自己的名字
3)父母的名字
4)幼儿园的名字
5)居住的社区名字
4、思维稚嫩,容易相信任何人
5岁内的孩子缺乏人生和社会经历,他们不知道会有人把他们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带走。在他们单纯的生活里,他们相信父母,相信老师,所以他们也相信出现在他们身边的人,缺乏防范意识。“经历”能教育孩子,但不是所有的经历都能承受,我们不能让孩子经历走丢后再让他们学会不走丢。但孩子可以通过“演练”获得经验。在德国的幼儿园机构,孩子们有专门的“防丢”演练课程,这是值得我们的老师和父母学习的。
演练的基本内容最好有下面这些方面:
1)发现跟父母或老师走丢,应该怎么做;
2)认识公共场所职业人员的服装;
3)遇到陌生人要带走自己怎么办;
4)陌生人说Ta是父母的朋友或同事时怎么办?
5)记住一些重要的信息:
自己住在哪里?父母叫什么名字?家庭地址是什么?父母的电话号码是多少?报警电话是多少?
温馨提示:3岁以内的孩子难以做到任何的自我保护方法或求助行为,所以3岁内的孩子,父母的看管是最重要的,带孩子出街绝对要保持在父母的眼皮底下;到孩子稍大后,可以让孩子背父母的电话号码,但背电话号码也不能完全管用,因为有些孩子一旦跟父母走失,什么东西都想不起来,所以可以给孩子戴定位手环或孩子的小书包里记下父母的手机号码和家庭地址。
但事实上这些只是孩子不小心走丢能使用到的方法,倘若孩子是被陌生人故意带走的,这些措施可能就不管用了。所以,孩子越小父母越要看管住,不能大意。
宝宝需要大人扶着扶着才学会走路,孩子需要大人护着护着才懂得自我保护。孩子的安全,父母别忽视。
本文关键字:安全保护、幼儿思维、亲子育儿 、早期教育
幼儿说,一枚亲子心理咨询师,学习国外心理学家们知识,分享科学、有价值的育儿心得。